正文 第38章 說槍(2 / 2)

這三大類大概是明代槍法的延續,尤其是步下槍法的延續。以楊、嶽、羅冠名實是區分槍的製式長短和練法的不同。各門各戶的槍法,不管歸於哪一類,都各有精細,各有所長,乃至形成多種槍法流派。

例如“三皇炮錘”的槍法屬大槍,槍長1丈零8寸,槍頭長1尺2寸,重1.5斤至2斤。套路有十八槍、四步槍、子龍三十六點大槍等。講“滾、崩、劈、砸、抖、纏、擋、護、挫、搕、攉、挑”十二勁。大槍侯金魁、大槍陳友清都是“炮錘門”以槍成名的人物。

“八極門”也是近代武術界善槍的拳種。早年的八極大師吳鍾便善槍,有“南京到北京,神槍屬吳鍾”之美譽。後又有神槍李書文聞名武林。八極門的槍是大槍,其練法有“六合大槍”、“滑大杆子”等。精通六合、嶽氏散手、八卦、太極的大槍劉德寬練的也是“六合大槍”,後又融入戟法,做到“槍中有戟,戟中有槍”。

少林門的槍法多用中平槍,有“七槍”、“十八名槍”、“二十一名槍”、“三十一豹花槍”等。此外鴛鴦門的“葵花槍”、查拳門的“鎖口槍”、“梅花樁門”的“棋盤槍”,等等都是有名的槍法。

“翻子門”及相關拳種的槍法是“花槍”,即“羅家槍”,叫做“七十二手陰決槍”。這套槍法共分五趟,乃“二龍槍”、“四合槍”、“鎖午槍”、“五虎斷門十二槍”、“五虎點鋼槍”。“鎖午槍”槍長5尺5寸,是步下槍。其餘槍長7尺,為馬上花槍。沈陽“翻子拳”名家胡奉三以槍成名,人稱“花槍胡老奉”。

“楊家槍”、“嶽家槍”、“羅家槍”三大類的套路中多有冠名五虎二字的槍法。如上述的“五虎斷門十二槍”、“五虎點鋼槍”,還有“五虎提盧槍”、“五虎擒羊槍”、“五虎鎖喉槍”、“五虎斷魂槍”,等等,這是源於“五虎鬥寶”的說法,五虎鬥寶指的是連環五槍,即劈、撥、扣、刺、提。凡槍法中有這五術連環的,大多會冠以“五虎”二字。

在槍法演變過程中,又出現了左把螺絲槍,以及結合棍法的六合槍棍術。

槍是一頭有尖的兵器,在實戰中用槍把擊人之後,需立即倒把順過槍尖再刺。傳說隋唐時有老將定文平發明一種兩頭都有尖的槍,馬上用的叫“錦槍”,中平槍的尺寸;步下使用的叫“雙頭蛇”,為6尺長,比花槍短。“雙頭蛇”講分、撥、撐、滑、紮、扣、鎖、拿八法。使用時分陰陽,兩頭槍尖不分上下。由於雙頭蛇陰陽雙進,其法迅速,用時使用寸擊近身法的技術,所以尺寸比花槍要短。

還有一種雙槍,也是“雙頭蛇”,尺寸6尺左右,左右手各持一杆,謂之雙槍。用時,手既可握在槍杆中段,也可握住一端。史書記載有兩員大將都因擅用雙槍威名遠揚。一員是唐肅宗時代的白孝德。白孝德是大將李光弼部下裨將,以驍勇著稱。史書記載,安史之亂時,史思明攻河陽,派驍將劉龍仙率鐵騎臨城挑戰。白孝德挾二矛出城迎敵,策馬截流渡過護城河。劉龍仙一見,大喝:“是何豬狗!”白孝德大怒,持二矛與之大戰,劉龍仙不敵,撥馬便逃。白孝德策馬而追,揮雙槍將其刺於馬下,拔劍斬首而歸。反賊大駭,紛紛退避。

宋朝時也有一員善使雙槍的武將,名叫趙立。趙立奉命出戍江南,時金兵南下,大隊人馬列於趙立大寨之前。趙立率六員將領迎敵,大叫道:“我是這裏的守將,賊頭兒,哪個敢來接戰!”金兵營中有兩員大將齊出,直奔其身後,妄想襲擊其背,趙立撥馬回顧左右,手備雙槍力敵二人,不一合,二賊俱墜地。

此外,小說《說嶽全傳》中雙槍陸文龍的雙槍法,則更為出神入化。可見雙槍的威力的確很大。

近年來很少見到有武林人士演練雙槍。40年前筆者曾見過有武師教習雙槍,多是左右旋轉成車輪的招數,很像舞台上陸文龍的練法,不大實用。如果雙槍法真的失傳了,卻是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