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說拳(1 / 3)

所謂內家拳,其功多不露於外,專重於無形,其氣充於中,其力貫於外。所謂外家拳,非無內功,非不講靜。然以動為主,以靜為輔,多明手,少暗招。

自打武術紮根民間之後,民間關於武術便有了自己一套說法。這些說法彙集在文獻、傳說和一些穿鑿附會中,似真非真,似假非假。把它當做史料,似不那麼可靠。把它當做無稽之談,又有失偏頗。我們不妨了解一下,也不失為對民間武術的一種探討。因為現代武術運動終究是不能與曆史悠久的傳統武術割裂開來的;登上大雅之堂的武術是不能與土生土長的民間武術割裂開來的。

(一)說內家外家

中國武術本沒有派別之分。自古所傳之武技,大都偏重於刺擊。在悠久的曆史傳衍過程中,刺擊術越來越豐富、複雜。人的因素越來越明顯地影響到刺擊術中,或手法輕柔,或手法剛健,特點鮮明,終於有了分別。手法輕柔的流派吸收了剛健的手法,又形成了柔中含剛的新派;手法剛健的流派融合了輕柔的手法,就形成了剛中有柔的新派。一師傳與九徒,個個特點不同,正如幹以生枝,枝以生葉,紛繁交錯。假若隻以某位名人手法定派別,既難查考其初始學習的拳派,也會使拳派種類陡然增多,乃至更加無法區分。所以武術先輩們不能不按抽象分法劃分,就是所謂內家外家。

內家外家的說法,古來有之,隻是不與拳術相關,而與佛門相關。佛門弟子有所謂在家出家之說。佛家自稱內家,佛學稱作內學,佛典稱作內典,佛家照例稱佛道以外的道門為外道,稱沙門方外為外家。依此類推,佛家的拳術如少林拳就稱為內家拳,佛門以外的拳術如武當拳就被稱作外家拳。這種分法實不是就拳術本身劃分的,是以佛門觀點為基礎的分法。也是最早關於內家外家的說法。

正式將武術分為內家外家兩派的說法,始見於清初學者黃宗羲在《王征南墓誌銘》中所說:“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製動,犯著應手即撲,故別少林為外家。”這裏正式提出的是內家拳的概念,為有別於內家,故稱內家以外為外家。於是“少林為外家,武當為內家”的觀點開始風行於世,與上述佛門觀點大相徑庭。由於他提出“內家主靜,外家主動”的特點和區別,就給人以內家重內功,外家重外功的印象。

後世有研究者認為,所謂內家拳,其功多不露於外,專重於無形,其氣充於中,其力貫於外。以靜為主,以動為奇。多暗手,少明手。多險招奇招,少猛招烈招。傷人於不知,敗敵於無形。

所謂外家拳,非無內功,非不講靜,然以動為主,以靜為輔,多明手,少暗招。長於飛騰,輕捷靈便,重攻少守多用腿,以動製靜,以猛驚人,以攻破守,也能以寡擊眾。

黃宗羲之子黃百家有《內家拳法》一書,是唯一記載內家拳的文獻。他所記載的內家拳在16世紀時,還盛行於武當山和浙東一帶。其主要傳人有張鬆溪、葉繼美、單思南、王征南、黃百家等,以後再無記載,傳說已失傳。現有太極、形意、八卦為三大內家拳的說法。太極、形意、八卦是否屬於黃百家所說的內家拳係統,尚需考證。

(二)說少林武當

拳術分為內外兩家,內家以武當為名,外家以少林為盛。

相傳武當內家拳創始於北宋武當丹士張三豐。按照黃宗羲《王征南墓誌銘》的說法,時“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敵百餘。三豐之術,流傳於山西,而王宗為最著”。“夢授拳法”一說,自是荒誕不經。

《明史·方伎傳》稱張三豐,名全一,又名君寶,號元元子。以其不修邊幅,又稱張邋遢。遼東懿州人。稱他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隻有一衲一蓑,曾在武當山幽棲。明太祖明成祖屢遣使求之,不遇,英宗時封他為“通微顯化真人”。未提及他會武術。民間則說這個張三豐為明時技擊泰鬥,武當道士,擅長氣功神化之學,發明七十二點穴術,授徒於武當山,所傳稱武當派。

依少林拳派的說法,張三豐原習武於少林寺,後隱於武當,潛心研究達摩之術若幹年,得其玄奧,乃盡棄少林之成法而以練氣為主,學者蜂擁,遂成武當派。

另一說,張三豐為元末遼陽人。遊寶雞山,見三座山峰挺拔秀麗,因之號三峰。明代洪武初召之入朝,路阻武當山,夜夢玄武大帝傳與拳法,拂曉以之破敵。故稱其拳為“武當拳”“內家拳”。因“八門五步”為此拳要訣,故又稱“十三式”,“十三法”。傳人有宋遠橋、俞蓮舟、俞岱岩、張鬆溪、張翠山、殷梨亭、莫穀聲七人。此說當為太極十三勢原始之傳說。

不管武當派是哪個張三豐所創,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是武當道士。武當武術理所當然屬於道家武術。道家本就重視導引、吐納、氣功,重視動如蛟龍行,靜如蠶做繭,運行勻緩,動靜自如的運動。講究擒撲封閉,以柔克剛,莫測端倪的製敵原則。所以武當內家是以柔為主的拳法。

少林為外家,其法主於搏人,其勁講剛猛硬脆。相傳為達摩老祖所創。梁武帝時,達摩老祖一葦渡江,止於嵩山少林寺,為中土佛教禪宗之祖。禪宗不主張用文字傳教,采取“壁觀”、“坐禪”的方法修道。傳說達摩就曾“麵壁九年”。鑒於僧眾坐禪過久便有精神萎靡、筋肉倦怠、健康衰退的趨勢,達摩於是創“羅漢十八手”和“易筋經”“洗髓經”內外功法,供僧眾演習作強身之術。

羅漢十八手成為少林拳之基礎。嗣後,宋太祖趙匡胤對此研習甚深,並創三十六長拳、六步拳,囮拳。後世稱其為太祖長拳,或稱其為太祖門。到金元時,有個覺遠上人,剃度少林寺,得羅漢十八手,經變化增益十八手為七十二手。化散式為整式,參互交錯,盡其體用。後由李叟介紹結識白玉峰,同居於洛陽同福禪寺,朝夕研討,按照舊時宗法,複從七十二手增為一百七十三手,遂成少林絕技。在此基礎上,門人後學加以綜合、接納、充實終繁衍成百餘種門派,均以少林為宗。少林拳之名,由此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