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說拳(3 / 3)

上述南拳北腿各家,幾乎都屬主剛的外家拳。

(四)說長拳短打

按照南派北派最早的說法,武當內家主柔為南派,少林外家主剛為北派。太極拳為武當內家,主柔能克剛。且其套路綿長,動作連綿不斷,猶如長江流水滔滔不絕,故又稱“長拳”。相對而言,外家剛猛快捷短促的拳種當然就屬於“短打”了。於是,武當、內家、南派、主柔、長拳歸為一類,少林、外家、北派、主剛、短打歸為一類。

當少林外家的南宗北宗形成南派北派南拳北腿之後,所謂長拳短打民間說法就隻局限於外家拳了,說是北重腿,尚長拳(手),南重樁,尚短手(短打,如太祖長拳,綿張短打)。長拳用柔,短拳用剛。長拳招招呼應,綿綿不斷,抑揚頓挫,剛柔相濟,活潑彪悍,其進也疾,其退也疾,飄忽不定,人無從揣測,並能利用敵人罅隙而擊,令其不能自顧。短拳出手講究距離短,發寸勁,直打直進,硬磕硬搪,近身手打,挨身肘發,拳法密集,又脆又快,突起猛落,緊攻硬逼。由上段文字看,長拳短拳都是外家拳風格,其區別隻在長拳剛柔並濟,招招呼應;短拳硬磕硬搪,突起猛落。

就套路而言,長拳動作多,套路長,姿勢舒展,動作靈活,講一寸長一寸強。短拳動作少,套路短,姿勢工整,簡明活潑,講一寸短一寸險。

按照20世紀初上海精武會陳鐵生先生的說法,當年在精武會傳習的少林拳、查拳、套拳、穿拳、關西拳等為長拳。工力拳、二郎拳、十字戰、孫臏拳、短戰、合戰、節拳、紮拳等為短拳。長拳、短拳都是外家拳。

如今,長拳的概念涵蓋的越來越廣,幾乎將北方拳種如查、華、洪、炮、花、戳腳等等各拳種囊括殆盡。隻要套路長,動作多,姿勢舒展,動作靈活,快速有力,節奏鮮明,包括平衡回環,躥奔跳躍、起伏轉折、閃展騰挪等動作和技術的外家拳術都稱作長拳,一些原來被稱作短拳的拳種也被納入長拳類,短拳反倒很少提及了。

對上述內家外家、少林武當、南派北派、長拳短拳的說法也有例外,那就是枝子拳的說法。我的老師吳斌樓說:“這個拳既不說內家外家,也不說少林武當,就叫枝子拳,也叫戳腳,平時就叫翻子。”他不把枝子拳歸入內家外家少林武當,但卻承認南派北派長拳短拳的說法。他說:“枝子是從南邊傳過來的,俗說‘南枝北技’。因為有九趟戳腳做門戶,也叫九翻子。和八番子不一樣,九翻子是長拳,八番子是短拳。”這個說法比將翻子拳等諸多拳種統歸於少林宗派的說法要客觀得多。民間說法多而雜由此可見一斑。

(五)說真假把式

清末至民國,鄉野農村,市井巷陌,說起武術來,都稱之為“把式”,習武之人被稱為“練把式的”、“打把式的”、“把式匠”,語多不敬。這大概來源於賣藝的,因為“打把式賣藝的”總是連著說。

練把式的自己則說“把式把式全憑架勢,沒有架勢,不算把式”。這是強調練武術必須重視工架姿勢正確這一原則。姿勢不正確,不僅達不到鍛煉目的,收不到實用效果,演練起來動作也不美觀,不標準,應用起來也不準確,不靈便。

然而,過分強調架勢,難免會有花拳繡腿之嫌。於是民間說“好把式打不過賴戲子”。“戲子”是舊社會對戲曲演員的蔑稱,在這裏指的是“武把子”,即武戲演員。意思是說練得再好的“把式匠”,打不過憑翻撲滾跌掙飯吃的武戲龍套。這話有一定道理。練武術的多為業餘,每天保證一兩小時練功就不錯了,演員是職業,要想台上風光,全靠台下苦練,一天數小時地摔打翻滾,練把子功。在基本功、精力、體力、靈巧敏捷程度方麵幾乎都強於練武術的。幾個回合下來,練武術的先自喘了,還怎麼打。民間還說:“三年把勢打不過當年跤。”是說武術內容多而雜,要循序漸進,出功慢,沒個三五年練不出來。摔跤隻講摔法,絆子隻有那麼多,練摔跤從一開始就二人摔,從實踐開始。短時間內練摔跤比練武術見效快。如今,普遍的問題是練傳統武術的民間人士打不過散打運動員,恐怕也是這個道理。當然,遇到真正的好把勢,會在一兩招之內解決問題,所謂“不招不架,就是一下”,一招製敵,拳打不知,遇剛則化,遇柔而擊。上述兩條諺語就解釋不通了。

由於“打把式賣藝的”幾乎把武術的地位降到民間文化的最底層,民間大眾也便盡看武術和武術人的缺點,而忽視其國粹的本質。

民間說“光說不練假把式,光練不說傻把式,又說又練真把式”。

這當然仍是指“打把式賣藝的”而言。從招攬觀眾、吸引觀眾的角度講,隻有所謂真把勢才有魅力,才能賺到錢。賣藝的“說”,指的是舞台上的語言藝術,而非武術技術。民間武術所指的“說”,則另有含義,是指善於表達。常言道,“把式是練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更不是吹出來的。”考察一個練武的人,當然要看他練。說得口若懸河,練起來任嘛沒有,那當然是假把式。反之,功夫很好,練得很棒,可是對拳理拳法、技術規律、動作要領都說不出個道道來,就別說不知道本門源流曆史、風格特點了。這類人可謂不知曉“說”的內容。另有些人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懂,由於文化不高,就是說不清道不明,令弟子門生無從理解,這也是真把式的一大缺陷。

民間所謂真把式,是指那些既有高超武功,又有理論、知識、方法,善表達的武師。這樣的武師,即使仍以“把式”稱之,也充滿了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