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幾次武林盛會(1 / 3)

中國首次武術擂台大賽采取淘汰製,由抽簽決定比賽對手。比賽時,要求不準攻擊雙眼、咽喉和前陰,犯規者作失敗論。比賽空氣緊張。

武林界真正稱得上武林盛會的沒有多少次,因為這樣的盛會必是全國性的,涉及南拳北腿、少林武當、各門各派的,與會的武林高手也必是人數眾多、出類拔萃的。能入選這樣的武林盛會,能取得名次,對一個選手來講已是莫大的榮譽,更不用說獲得最優等的獎勵了。這是武林盛會的價值,否則是難以名垂武史的。而這樣的盛會僅僅出現在近百年間。可是由於武林盛會的資料有限,往往會出現張冠李戴的錯誤,給武史研究造成混亂。

(一)近百年來第一次全國武術大會

從曆史上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時期,全國性的武藝競賽隻是在武科開考年間,各地考生參與鄉試、會試、殿試,層層競賽,層層選拔,這是全國性的,但人數並不多,到了殿試一層人數就更少了,沒有普遍意義。

清末民初,民間拳社遍地開花,造就了一大批武術人才,也便有了競賽的需求,武科考已然廢止,以什麼形式組織全國性的武術比賽呢?西方體育運動會的形式便進入一位熱衷弘揚武術人士的視野。這個人就是馬良。

馬良,字子貞,回族,1828年生於河北清苑。他的經曆甚為複雜。幼年時隨家人習武,後拜師平敬一深造,對武術的愛好與弘揚可謂自始至終。他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清末任過山西武備學堂、直隸陸軍速成學堂教習。辛亥革命後,任過陸軍旅長、師長、山東濟南鎮守使、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參議等職,授陸軍中將銜。抗日戰爭爆發,濟南淪陷,他投靠日本當了可恥的漢奸,曾任濟南維持會長、偽山東省長兼保安司令。日本投降後,被山東省高等法院逮捕,1947年保外就醫期間病死。

但馬良對中華武術的發展卻有相當的貢獻。早在1911年,他任北洋軍第五鎮協統駐紮山東濰縣時,就廣招武術家,按摔跤、拳腳、棍術、劍術等科目編選武術教材,定名“中華新武術”。以後又在軍中建立武術傳習所。1917年又創辦山東武術傳習所,組織賑災武術團。他還擔任過第一屆國術國考的副評判長。在他當漢奸前的那些年,為弘揚中華武術做了不少事。

中國近百年第一次全國武術大會就是馬良創辦的。時間是1923年4月22日至24日,會期三天。地點在上海公共體育場。名稱是“中華全國武術運動大會”。參加大會的有上海的“武術進德會”、“精武體育會”、“中華武術會”,北京的“北平體育研究社”,山東的“山東武術傳習所”,以及常州的“進德國術學校”、“南翔英德社”等武術團體。著名武術家王懷琪、許太和等以個人身份參加了大會。當時,由於軍閥混戰、政局動亂,許多武術團體及武林高手未能參加。

大會原訂4月14日召開,因雨延至4月22日開始。大會以振興中華武術為目的,還有恤災救貧的願望。預想可收入票款2萬多元,不料門票銷售無幾,馬良自己墊賠了3千多元。

這次大會效果並不理想,獲獎名單、評判委員名單以及比賽的詳細情況等資料現在都很難查找。隻知安徽名武師有“江南第一腿”之稱的劉百川(1870—1964)參加了這次大會,並獲得優勝名次。

(二)國術國考隻有兩次

在1923年全國性武術大會之後,著名的全國性武術專項大會還有三次,即兩次國術國考和一次杭州國術遊藝大會。

國術國考就是國術全國考試,它是由民國時期官辦武術機構中央國術館主辦的。是一百年間第一次規模宏大的武術盛會。

第一屆國術國考全稱是“中央國術館第一屆國術國考”。地點在南京公共體育場。舉辦日期有三種說法:一是1928年10月11日—19日;一是1928年10月15日開幕;一是1928年10月6日起預試,15日起正試,10月19日結束,曆時13天。

本人采信的是第三種。

這屆大會由大會理事長馮玉祥、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主持,由李烈鈞任評判委員長,於右任、蔡元培、李景林、馬良任副評判長。選手有來自各省市選派人員及中央國術館師生400餘人。年齡最大的是山東濟寧選手72歲的李彙亭,他獲得優等第20名。年齡最小的是江蘇鎮江15歲的王執中,他入選中等名次之中。

考試采取預試和正試兩場舉行。考試內容有拳術、短兵、長兵、摔跤、散打等項目。預試及格有200餘位,實際參加正試的選手150餘位。正試以散打為主,按體重分甲、乙、丙三等,用抽簽方法組成對手。采取單敗淘汰製。長短兵對手互相劈刺,擊中對方任何部位即得一點,三點兩勝製,或擊倒對方為勝。最後決出最優等15名,優等37名,中等82名,預試99名,共計233名。

實際比賽中,最優等勝出17名,而大會隻準備了15份最優等獎品,便由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出麵說服中央國術館的屬員郭長生、楊鬆山二人退讓,作為優等成員。最優等前三名原定授予“國士”、“俠士”、“武士”稱號,後改為頒發獎狀。最優等15人依次是:朱國福、王雲鵬、張長義、馬裕甫、張英振、竇來庚、楊法五、楊士文、顧汝章、王成章、朱國禎、張維通、朱國祿、馬承智、胡炯。朱國福年齡最大,時年38歲,張維通年齡最小,時年24歲。朱國福獲最優等第一名,時人稱之“武狀元”。這屆大會由於缺乏明確的規則,出現一些傷害事故。但它對武術進入現代體育競賽做出了大膽而有益的探索,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這次國考後,中央國術館製定了《國術國考條例》,為以後的比賽奠定了基礎。

第二屆國術國考依然由中央國術館主辦,地點仍在南京公共體育場,時間是1933年10月20日—30日。有21個省市及中央國術館共22個單位的427名選手參賽,其中女選手有9名。大會評判長依然由李烈鈞擔任,副評判長是何鍵、張之江。大會開幕式那天,蔣介石、林森、汪精衛、馮玉祥、李烈鈞、蔡元培、何應欽、孫科等國民政府要員出席。

這次國術國考完全按照《國術國考條例》、《國術考試細則》進行。考試內容包括學、術兩科。學科考“黨義”、“國文”、“國術源流”;術科包括拳術、長兵、短兵、散打、摔跤。規定考試者必須拳術及長短兵套路及格,才能參加散打,且規定散打按體重劃分為重量級、中量級、輕量級三組分別進行。這次國術國考采取各項目單獨評定方法。女選手郭增蓮一人獨獲拳術、長兵、短兵、國文、國術源流五項冠軍,一時轟動。畢業於中央國術館的女選手劉玉華獲得“國士”稱號。

比賽采取淘汰製,等次分甲、乙、丙三級。最後取甲等43名,即,拳術對試(散打)13名;長兵3名;短兵6名;摔跤3名;搏擊(拳擊)9名(重中輕級別各取3名);女子9名。

這屆國考有很多改進,但聲勢及應試人數均不如上屆。

(三)近代首次盛大擂台賽

這次大會是辛亥革命後第一次全國武術擂台賽,它總攬神州武林精英,是山南海北、各門各派的高手名家實際交手一較高下的盛會,是武林史上規模盛大的擂台賽,堪稱千古一會。

這次大會又是經常被人與1928年中央國術館第一屆國術國考混淆的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