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全國運動會,舉辦時間是民國十九年(1930)4月1日,地點是杭州梅東高橋大營盤操場。從這屆運動會開始直至第七屆全運會才是國民政府自己主辦的,這屆運動會才可稱“民國第一屆全國運動會”(實際上並沒有這個稱謂)。這屆運動會參加選手之多超過以往各屆,競賽項目更為豐富,女子項目也增加許多,還增加了男子國術表演、女子舞蹈表演項目。
第五屆全國運動會,舉辦時間是民國二十二年(1933)10月,會期10天。地點南京中央運動場。全場分田徑場、棒球場、網球場、籃球場、排球場、足球場、遊泳池、跑馬道等,還有國術場,首次增加了國術競賽項目。北平國術代表隊獲男子組團體第一名,南京國術代表隊獲女子組團體第一名。
第六屆全國運動會,舉行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10月10日至20日,地點在上海江灣體育場。參加單位有38家,參賽選手達2700餘人,而且許多華僑踴躍報名。是時東北淪陷,但也派來代表,他們表示:“不在競爭勝負,唯希國人勿忘東北”,展現東北人民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這屆運動會國術競賽項目更為豐富,包括了拳術、拳術對手、器械、器械對手、摔角(跤)、射箭、彈丸、測力等項。女選手則是拳術和器械。參加選手也多於上屆,光北平國術代表隊選手就達44位。結果男子團體第一名為河南隊,女子團體第一名為湖南隊。
第七屆全運會舉辦時間是民國三十七年(1948)5月5日至15日,地點是上海市立體育場。參加單位有58家,運動員有2600餘人。是時正處於國民黨政權崩潰瓦解之際,運動會組織工作混亂,運動水平低下。拳術、器械、射箭、摔角(跤)等又列回表演項目,取消了競賽項目資格。
從國術比賽的角度看,隻有第六屆全運會的國術競賽規模水平堪與兩次國考、浙江國術遊藝大會相媲美。
(五)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五次武林盛會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新中國的體育事業和其他各項事業一樣,得到欣欣向榮的發展。武術這份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遺產也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和關懷。這期間,那些在清末、民國時期顯赫一時的武術家們還都健在,青年武術人才也得到政府的培養和幫助,體育學院、高等院校開設了武術課程,武術運動猶如枯木逢春,開始蓬勃、茁壯地成長。這一時期,曾連續舉辦了五次全國武術盛會,為新中國武術運動的發展,為中華武術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
第一次盛會是1953年11月在天津舉行的“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這次大會是我國有史以來民族體育運動的第一次盛會。大會展示了全國流行的483個民族體育項目,包括武術、摔跤、射箭、擊劍、馬術等。在這次運動會上,武術僅僅是作為表演項目與觀眾見麵的。但已有來自華北、華東、中南、東北、西北、西南六大行政區,及內蒙古自治區、中國人民解放軍、火車頭體協等9個單位的145名武術運動員表演了332個項目,僅拳術一項就有“少林”、“武當”、“八卦”、“太極”、“通臂”、“螳螂”等139種。西南運動員藍素貞的“綿拳”、西北選手張生芳的“如燕刀”,上海佟忠義老先生的“八仙劍”,佟佩雲、金蓮芳的“雙拐進劍”,北京選手高紫雲、馬熙春、王金聲、田永福、武淑清、鬆秉坤等,也都有不俗的表現,獲得大會獎勵。運動員來自漢、滿、蒙、回等10個民族,個人身份有工人、農民、軍人、幹部、學生、市民、喇嘛、牧民等,這次大會成為新中國武術發展的良好開端。
第二次盛會是1956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十二單位武術評獎大會”。96名運動員來自北京、天津、上海、黑龍江、遼寧、山東、浙江、四川、山西、河北、湖南、湖北等省市。不少老武術家登場獻藝,像四川82歲的張騰蛟,動作靈活、體力充沛、精神抖擻,贏得人們的喝彩。遼寧66歲的美髯公張萬成的葵花槍,遼寧女選手李文貞的太極十三劍,以及劉玉華的拳械都贏得廣泛讚揚。上海金蓮芳、濮冰如、蔡鴻祥,浙江牛春明,陝西申子榮也獲優異成績。北京的張文平、成傳銳、田永福獲表演獎。這次大會證明長拳類和太極拳可以在不同年齡的人群中廣泛開展,是可以向全民推廣的運動健身項目。
第三次盛會是1957年6月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武術評獎觀摩大會”。這次大會參加單位和評選項目都比上一屆多。評選的刀、槍、劍、棍和各種拳術加上表演的項目共有300多種。“南拳”、“猴拳”、“醉拳”、“武鬆脫銬拳”等也首次在全國性比賽中亮相。博得觀眾熱烈稱讚的有青海選手79歲高齡的苗玉龍演練的“醉棍”,上海選手蔡鴻祥的“十二路連環拳”,上海選手邵善康的“呼延拳”,廣東選手陳昌棉的“虎鶴雙形拳”,遼寧選手劉幼貞的“穿林雙劍”,北京少年選手鬆秉坤的“雙刀”等等。徐儀貞表演的“純陽劍”,蔡龍雲、蔡鴻祥表演的“華拳”對打,王子平老先生的“鎖口槍”都給觀眾和運動員帶來意想不到的震撼。獲得一等獎的是遼寧李文貞、劉幼貞,上海胡月祥、蔡鴻祥,雲南張金鈴,北京田永福等。
第四次盛會是1958年9月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武術運動大會”。這次大會有258名男女老少運動員參加,來自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評獎項目達到820個。比賽結果有30名一等獎,42名二等獎,60名三等獎。藝驚四座的有上海蔡鴻祥的“十二路華拳”,北京田永福的“杆拳”,四川肖應鵬的“猴拳”,上海胡漢平的“武鬆脫銬拳”,邵善康的“醉拳”,北京成傳銳的“奇形劍”,上海張海深的“少林棍”,邵善康的梅花槍等。一等獎獲得者是上海蔡鴻祥、邵善康,北京成傳銳、田永福,四川肖應鵬,廣西潘淑儀。這屆大會展現了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和廣泛的群眾性,成績斐然。
第五屆盛會是1959年在北京舉行的“全國青少年武術運動大會”。這次大會有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197名男女選手參加。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初次參加全國性比賽的新手。獲獎的49名運動員中新手占了34名。展示新中國成立以來武術運動的新生力量,證明青少年武術運動員的高超水平,是這次大會的卓越成就。大會的另一個成就是許多武術項目得到進一步發掘。拳術方麵,“八卦”、“形意”、“通臂”、“劈掛”、“南拳”、“北腿”,各種“象形拳”,以及陳、楊、吳、孫、郝式太極拳百花齊放。器械方麵,除了傳統的刀、槍、劍、棍外,還表演了春秋大刀、月牙鏟、三節棍、九節鞭、雙頭蛇、鉤鐮槍、雙鉤、雙圈等,展現出中華武術的豐富多彩。
吉林的韓明男、安天榮,上海的李福妹、張海鳳,北京的楊僧保、經本愚,黑龍江的於立光、高正誼,山東的範桂娥,廣西的潘淑儀,江蘇的王夢法等一批優秀選手脫穎而出。
建國初期的五次盛會為新中國的武術研究、整理、挖掘、普及工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為中華武術的發揚光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七章 武林說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