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大會由中央國術館發起。1929年初,中央國術館副館長李景林致函各地國術館,表明發起這次大會的目的是組織全國武術各門派實際較量,以辨中華武術之精華。李景林的倡議得到各地國術館的支持,紛紛進入準備階段。
其時,浙江省為慶祝北伐勝利,促進浙江地區經濟發展,即“爭促物產之改良謀實業之發達”,在杭州籌辦“西湖博覽會”,聲勢震動全國。因此,中央國術館希望得到浙江省政府的支持,共同主辦這次大會。浙江省給予了積極回應,大會地點便確定在了杭州。
首屆“西湖博覽會”於1929年6月6日開幕,10月10日閉幕,曆時128天,據說參觀人數近2000萬(不知確否)。海內外廠商帶來1470餘萬件物品參展,評出各類獎項3000餘項。轟動全國,在國際上也產生了影響。
在西湖博覽會閉幕一個月後,1929年11月16日“浙江省國術遊藝大會”開幕。會長由當時的浙江省政府主席張靜江擔任,省民政廳長朱家驊、教育廳長陳布雷任副會長。大會另設顧問團,由軍政委員鈕永建、張群、程振鈞三人擔任。大會評判委員長由李景林擔任,副委員長由孫祿堂、褚民誼擔任。還組織了29人的評判委員會和37人的監察委員會。這66人實際是這次大會的組織者。
參賽選手來自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湖北、湖南、福建、浙江、江蘇、安徽、陝西、四川、雲南等省,及北平市、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青島市。中央國術館也派出了最強陣容。選手身份涉及工、商、學、醫、軍、政、警、憲、宗教、遊民等各界。年齡最大的是奉化的阮增輝,68歲。年齡最小的是溫州的林標,7歲。
大會會址設在杭州鎮東樓舊撫署的空地上,麵積30畝。擂台用水泥砌成,高4尺,長60尺,寬56尺。中間以白粉畫出一個直徑三丈的圓圈,作為比試範圍。
項目分為表演和比試兩大類。16日至20日為表演賽(17日休息一天),參賽選手有345人。21日開始國術比試(擂台賽),參賽選手注冊了240人左右,實際參賽的是125人。在表演和比試過程中,有不少未報名的選手和現場觀眾臨時要求登場,人數未能計算在內。
21日這天盛況空前,大會會長、副會長、民政廳長、杭州市長、工務局長、警察局局長等要員悉數到場,觀眾達6萬人。
比賽采取淘汰製,由抽簽決定比賽對手。要求不準攻擊雙眼、咽喉和前陰,犯規者作失敗論。比賽空氣緊張。但比試一天下來,進入第二輪的選手超過半數。原來是規則不合理,有一條是雙方不分勝負的,均可進入下一輪比賽。於是,大會評判委員會緊急討論將規定改為戰平手者雙雙作負。這以後的比賽,雙方均不留情,受傷人特多,而且大多是頭部傷。評判委員會又作出補充規定,不準連續多次攻擊頭部。第三天的比賽,攻擊下盤的動作多了起來,技巧性大大加強,氣氛更為緊張。
經過幾天的角逐,27日進行了決賽,決出30名優勝者。其中前10名被評為最優等,依次是王子慶、朱國祿、張殿卿、曹晏海、胡鳳山、馬承智、韓慶堂、宛長勝、祝正森、張孝才。第一名王子慶獲獎大洋5000元。
30名優勝者中有許多選手參加過1928年的第一屆國考。像朱國祿,曾獲第一屆國考最優等第13名,馬承智獲第一屆國考最優等14名,胡鳳山曾獲第一屆國考優等第21名。張殿卿、曹晏海在第一屆國考中則僅獲預試資格。而第一名王子慶在第一屆國考中卻名不見經傳,可能並未報名參加。而在第一屆國考中最優等第二名的王雲鵬,在浙江遊藝大會上隻獲得優等,大順序排在第18名。這說明武術擂台賽難有常勝將軍。紮實的功底,堅強的心理素質,臨場超常的發揮,是取勝缺一不可的條件。
10月28日下午,在浙江省府禮堂舉行閉幕式,晚上在杭州協順興、聚豐園設宴招待上層各要員及優勝者。至此,大會勝利結束。
關於這次盛會,早在1986年淩耀華先生著文《千古一會——1929年國術大競技》連載於四五月份的《武魂》雜誌,作了極為詳盡的介紹。現今各武術網刊登之1929年杭州國術遊藝大會的資料,大體不離此文。欲詳盡了解這次大會始末的讀者,可尋淩文一觀。
另,浙江省國術遊藝大會獲獎第5名的胡鳳山,有人誤以為是東北“戳腳文趟子”名家胡奉三(因其曾用名為胡鳳山)。其實他們是兩個人。
胡奉三,曾用名胡鳳山,生於1852年,故於1942年,河北樂亭人,早年定居沈陽,為著名的“戳腳翻子拳”大師。胡鳳山,河北南皮(一說河北藍山)人,生於1897年。先為中央國術館教授班學生,後在江蘇國術館投師孫祿堂。他參加1929年浙江國術遊藝大會時32歲。1929年,胡奉三年已77歲,而參賽選手年齡最大的阮增輝才68歲。故此認定,此胡鳳山非彼胡鳳山。
(四)舊中國全運會不能一律冠以“民國”
我們通常把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稱為“舊中國”。這“前”應當“前”到什麼時候呢?按照約定俗稱的計算方法,是從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時算起。有時候也便延伸到20世紀初。而20世紀的前10年還是大清朝的天下。
我們通常說起舊中國舉辦的全國性運動會,往往冠以“民國”二字,如“民國五屆全運會”,“民國六屆全運會”等。其實,這種“計屆”方法並非從中華民國成立時算起,卻是從清末宣統二年的全運會算起的。1935年10月(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十月)北平社會局體育委員會印製的參賽手冊標題即《北平市參加第六屆全國運動會代表隊手冊》,其計屆方法就是從清末宣統二年全運會計起的,也沒有冠以“民國”字樣,由此可做例證。
從20世紀初至1949年,舊中國一共舉辦了7屆運動會,現將情況簡單附錄於下。
第一屆全國運動會,於清宣統二年即1910年10月18日至22日舉行,地點在南京南勸業會會場。由基督教青年會外籍教士倡辦,參加單位多是一些教會學校,名稱為“全國學校區分隊第一次體育同盟會”,簡稱“全國學界運動會”。由於那個時期對體育運動並不重視,也缺少操辦運動會的人才,所以籌辦的工作人員多是外籍人士。運動員雖都是華人學生,但人數僅140餘人,規模很小。競賽分田徑、足球、網球、籃球四項,沒有武術項目,沒有女選手。
第二屆全國運動會,舉辦時間是民國三年(1914)5月21日至22日,地點是北京天壇。組織者是“北京體育競進會”。實際負責人是北京基督教青年會幹事侯格蘭德。這次參賽選手比第一次還少,規模更小。大會職員、裁判仍然多由外籍人士擔任。項目是田徑、足球、籃球、網球、棒球、隊球(排球)。沒有武術,沒有女選手。
第三屆全國運動會,舉辦時間是民國十三年(1924)5月22日至24日,地點是湖北武昌公共體育場。由“中華業餘運動會”主辦。裁判員除遊泳、棒球有幾個外籍人外,其餘項目均由我國人士擔任,規模較大,參觀者也多。競賽項目除了上屆的六項外,增加了遊泳、體操、拳術等表演賽項目。女子運動員參加了籃球、排球、棒球比賽。吉隆坡女青年會還派人參加了拳術表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