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列入國粹,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那就是淪落民間的武術終於被認可了它的價值,終於可以得到官方的支持、扶持和管理,也便終於有了弘揚發展的契機。
(一)“國術”稱呼的來曆
中國武術,曆代稱呼不同。《詩經》中稱“拳勇”,所謂“無拳無勇職為亂階”。春秋戰國稱“技擊”,《荀子·議兵》篇記載“齊人隆技擊”。漢代有了“武藝”的稱呼,《三國誌·劉封傳》有“武藝氣力過人”的描述。漢代以後,唐宋元明清多沿用“武藝”一詞,同時輔以其他,如明清也稱“技藝”或“技勇”。《清稗類鈔·老僧與黎某競鬥》載:“南海黎某家钜富,幼失怙恃,慕技勇,延教師於家,盡其術。”
上述稱呼來自書冊典籍之中,民間則另有用詞。自義和團運動以後,武術幾遭世人鄙棄,以技擊為盜賊行為,足招禍亂。世人認為習武者為愚夫,謂愚夫誤國,由不理解“拳匪”(義和團眾)而遷怒於武術。世人一般看法,武術是“江湖賣技者”。在民間,北方人稱武術為“把式”,習武是“打把式”、“練把式”。南方人稱武術為“功夫”,習武是“打功夫”、“練功夫”。直到民國初年前後才使用“武術”一詞,以點明這是一門有強身、自衛功能的技術。
1900年,北京成立了“四民武術社”,1911年,青島建立“中華武術會”,此後數年間,北京、山東相繼成立“武術傳習所”,上海成立“中華武術會”,天津成立“中華武士會”、“道德武術研究會”。以“武術”命名的社團組織紛紛出現。1911年,時任陸軍第九協協統、駐紮山東濰縣的馬良,邀請一些武術名家編輯武術教材,定名為《中華新武術》。1923年,馬良動議在上海舉辦全國性的武術大會,這次大會也冠以“全國武術運動大會”名號。“武術”一詞在民國初年已為社會所接受。
然而,“武術”一詞使用時間不長,便被“國術”一詞取代了。這事發生在1927年。
當時西北軍退役將領張之江先生發起成立“國術研究館”,意欲把習武作為“強國強種”“保家衛國”的手段,達到激發民眾愛國熱情拯救民族危亡的目的。“國術研究館”的成立和改稱“中央國術館”是國術一詞的公開使用。
那麼是誰先提出“國術”一詞的呢?
一說該詞始於李烈鈞。李烈鈞又名協和,辛亥元老。辛亥早期,曾任江西都督府參謀長,護國軍第二軍總司令,做過孫中山廣州國民政府參謀總長。1925年,出任國民軍總參議。1927年,被任命為江西省主席、國民政府常委和軍事委員會常委。
據武史專家唐豪先生在20世紀40年代撰寫的《武藝圖籍考》中說:“查國術這一名詞,始創於李烈鈞,其何所取義?現在未能問之於地下。依吾個人推測,李先生曾經住過日本,他僑居的時候,或許見過日本的大相撲,到民國十六年,它與許多國府要人發起中華民國國術研究館,大概他知道日本的大相撲名曰國技,所以他把中國的武藝改為國術,不久,又有人將其擴充。”
另一說,“國術”一詞始創於張之江。理由有二:一是成立國術研究館的動議是張之江提出來的,那麼國術一詞理應是他首創。二是張之江在《中央國術館緣起》一文中寫道:“我國技擊之術,發達本早,代有傳人。近年雖稍稍陵替,偶有能者,其方法途徑,別具神妙,與國學同有優異之點,故正名曰國術,發揚光大,自不容緩。”然而,此處雖提出“正名曰國術”,但並未指明該詞的首創者。
曾任中央國術體育專科學校(1933年成立)國術理論教授的吳圖南先生在1936年寫的《國術概論》中說:“民十六之後,始稱國術。”又說:“民十六以還,全國統一,國基新立。國府有鑒於民族衰弱,國勢日危。欲挽救頹風,非提倡中國固有之武術,不足以恢複道德,複興民族。乃創中央國術館於首都,設立中華國術協會於上海,風聲所樹,海內景從。分館林立,會社叢生。加以褚民誼、李協和(烈鈞)先生倡導於前,張子薑(之江)、李芳宸(景林)先生領導於後。大聲疾呼,不遺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