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術”與“國粹”之關聯
自“國學”“國粹”二詞流行於中國,其影響不可低估。
僅就“國粹”而言,鑒於“國粹”是國家民族文化精華的定義,是本國獨有外國沒有的文化現象的定義,納入國粹之中的文化現象似乎就得到了國人的認可,就得到了發揚光大的保證。
最早被公認的中國有三大國粹,即中醫、中國畫、京劇。既屬國粹,便均冠以“國”字頭。中醫便稱國醫,中國畫便稱國畫,京劇便稱國劇。此後不斷延伸,民族民間音樂被稱作國樂,在巴拿馬世界博覽會上獲獎的茅台酒被稱作國酒,中國語文便稱作國文,一些我國獨有的工藝技術被稱作國技,牡丹花便被稱作國色。此時還有人提出要將孔教稱作國教。反對國粹派的五四精英則調侃應將“他媽的”稱作國罵。在這個大環境中,有著幾千年曆史、我國獨有的武術文化現象被納入國粹,並因而改稱“國術”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中國武術列入國粹,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那就是淪落民間的武術終於被認可了它的價值,終於可以得到官方的支持、扶持和管理,也便終於有了弘揚發展的契機。
武術,論曆史悠久,中醫、國畫、京劇都比不上它的源遠流長。論內容,武術在一個漫長的演進過程中,內容得到不斷發展和豐富。小而言之,它以鮮明的特點區別於其他國家民族的技擊術,大而言之,它可以一門獨立學科自立於人體科學之林。有人說中國武術博大精深,筆者以為此言不謬。武術內容廣博,流行地域廣大,技術豐富精湛,功法理論深奧,堪稱博大精深。武術作為我國獨有、特點鮮明的文化精粹,在當時改稱為國術,是武術從民間步入殿堂的轉折點。
(四)“國粹”也不可故步自封
“既為國粹,便完美絕倫”,這不是正確的看法。罔顧事實自傲自大的後果是故步自封,不求進取不求發展,結果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不足,國粹也不例外。就如中醫弱於外科手術,中國畫弱於光線明暗,傳統京劇弱於節奏緩慢和不太講究的唱詞。而武術,盡管它有博大精深的讚譽,但由於舊社會多年積習,佛教道教的滲透,以及帶有原始與愚昧的傳承方式,加上民間巫術、忌諱等民俗因素,給樸素自然的武術披上了神幻莫測玄而又玄的外衣。時至今日,仍有人用各種方法,甚至用封建活動和藝術形式強化武術的神秘性。這相當於是雞蛋裏的骨頭。
當代世界,正越來越顯示出一種東西方文化互補的發展走向。就如京劇伴奏用上了西洋交響樂隊。中醫不局限於切脈,同樣要做化驗、B超、CT、核磁共振的檢查。很多國畫大家在中國畫創作中使用了西洋畫技術。而發源於英國的乒乓球,由於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乒乓球隊稱雄世界乒壇的成績,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被稱為國球。如此看來,國粹不一定是本土原生物。外來品種隻要在本土紮根繁衍昌盛,也可成為國粹。可以說“世界的也是民族的”。而源於本土的國粹,從外來文化中汲取有營養的成分,也是促進本身發展的必要。
新中國成立後,武術作為一項體育運動納入國家管理範疇,自此拂去武術神秘的外衣,訓練科學化,裁判合理化,推廣普及化,競賽規範化,在繼承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創新,並開始向世界傳播中華武術。應了“隻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那句話,具有鮮明民族特點、我國獨有的中華武術終於在多個國家開花結果。現在可以說“國術”一詞已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