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武術從民間步入殿堂(1 / 3)

1927年,西北軍舊軍人張之江首倡,後在辛亥元老李烈鈞的幫助下,又聯合了蔡元培、於右任、鈕永建、戴傳賢、馮玉祥、何應欽、林森等12人作為發起人,經蔣介石同意,才成立了“國術研究館”,歸國民政府直接領導。

傳統武術自兩宋以來,一直淪為民間的習練項目,至明清時更甚。它無法與科考項目“弓刀石馬步箭”相匹敵,也遭到重視軍事技術的將領們的排斥,將其列為“初學入藝之門”,認為不過是“活動手足、貫勤肢體”而已,反不如“一打一刺”的簡單棍法在軍中受到重視。

當清初江湖社會逐漸形成時,傳統武術以其門派林立、各成體係,以及傳承中的封建宗法製度等特點,很快便融入了江湖,並在秘密結社及保鏢護院、教場賣藝等行當中找到自己生存的位置。從此,傳統武術難登大雅之堂,被人稱為“玩意兒”,習武人也被稱為“練把式的”。似乎也有例外,被習武人津津樂道的是在慈禧太後七十大壽時有武師演武獻壽,如李堯臣先生曾演練八仙慶壽劍;還有20世紀20年代直係軍閥吳佩孚的堂會,也曾邀請民間武師獻武,李堯臣先生以及先師吳斌樓都在被邀之列。然而這兩例不過是在冷兵器結束時代,武術娛樂功能凸顯的個例。並不能說明民間武術地位已得到提升,民間武術已擺脫了“玩意兒”的境地。究其原因,是傳統武術從來沒有得到過官方的重視和領導。

這種現象得以改善,源自民國初葉(十六年)中央國術館的成立。

(一)舊中國中央國術館的貢獻

關於舊中國中央國術館的詳情,有很多資料、書籍、文章可供參考,不容筆者贅述。筆者隻強調幾個事實,對中央國術館做個剖析。

中央國術館的官辦性質

我們都知道,中央國術館的前身是中央國術研究館,成立於1927年。是西北軍舊軍人張之江首倡的。他認為“國術是中華民族所固有的國粹,應將其由民間推向上層”。但他的這個遠見卓識並不為當時主管負責人所認可。當他以“國術研究館”這種學術教育機構向教育部申請備案時,遭到了拒絕。教育部認為武術是“舊玩意,早被淘汰,不能納入教育係統,一定要提倡,也隻能屬民眾團體”。

後在辛亥元老李烈鈞的幫助下,又聯合了蔡元培、於右任、鈕永建、戴傳賢、馮玉祥、何應欽、林森等12人作為發起人,經蔣介石同意,才成立了“國術研究館”,歸國民政府直接領導。

1927年3月15日,國民政府公報第41期刊載第174號令,是批準成立的公文,確定其全稱為“國民政府直屬國立南京中央國術研究館”。簡稱“央館”。3月24日,在南京內橋金陵大舞台召開成立大會。最初選址是租借南京韓家巷基督教會的幾間房,後遷往南京西華門頭條巷6號一幢二層老式洋房。1928年6月更名為“中央國術館”,成為民國時期主管國術的中央行政機構之一。由此確定了中央國術館的官辦性質:國民政府直屬,財政部國庫撥發經費,由政府要員擔任領導人。

在其組織大綱中規定“省、市國術館正館長應推各省、市政府主席、市長兼任,或由省、市政府及董事會推薦資望相當者充之”。曾擔任過各省市國術館館長的要員有:

北平特別市國術館,由曆任北平特別市長兼任館長,如王敬三(1930—1932)周大文(1932—1933)袁良(1933—1935)等。副館長則一直由武術家許禹生擔任。

上海市國術館擔任過館長的曾有張嶽軍、吳鐵城等。

還如,劉湘、劉文輝曾先後擔任過四川省國術館館長;馬良、韓複榘曾擔任過山東省國術館館長;魯滌平曾擔任過浙江省國術館館長;何鍵曾擔任過湖南省國術館館長;邵力子曾擔任過甘肅省國術館館長;商震、許蘭洲曾擔任河北省國術館館長;白崇禧曾擔任過廣西國術館館長;鈕永建、顧祝同曾擔任過江蘇省國術館館長;吳國楨、賀耀祖、楊森等先後擔任過重慶市國術館館長……

且看這些正館長,哪個不是民國赫赫有名的軍政大員(有的還是鎮壓革命的劊子手),哪個手中不是握有極大的權力?且不論這些正館長是否真的熱愛武術,是否真心扶持武術,隻說他們肯於接受正館長這一職務,便足以說明當時國民政府對武術的重視。在國民政府統一要求下,他們就是違心也要做出扶持武術的樣子來,也要按時撥放經費,也要過問國術館的發展狀況,從而在社會上造成影響——武術已從民間步入殿堂。將武術改稱國術,納入國粹範疇,與中醫(國醫)、國畫、京劇(國劇)並列為四大國粹,從而大大提高了武術的社會地位和在民眾心中的地位。

中央國術館的積極作用

武術在民間,走的是口傳心授的傳承路線。如何傳習,傳習得好壞,全看師父的本領高低和表達能力的強弱。這樣的傳承方式,沒個三年五載,學者恐怕連門都入不了。中央國術館要將其“由民間推向上層”,焉能還延用民間的傳習方式?

當時,西方先進的科學、教育方法和教育製度,先進的體育運動教育與競賽形式已經傳入中國,並已產生極深遠的影響。中央國術館積極吸納這些先進的東西,用以改造民間武術的落後狀態。

首先,體現在師資的培訓上。他們認識到讓武術走上殿堂,需要有大量的師資,讓武術得到普及要從娃娃抓起。所以在學製上,設置了教授班,為自己培養師資。初期的教授班當年入學當年畢業任教。當然學員多是已有武功在身的人,來源於自行招生和各省市保送。1929年教授班定學製為兩年,1930年又改為三年。此外,設置了師範班,專為中小學培養師資。設置青年班、少年班,這是從青少年抓起。還有練習班,不收學費,專為麵向大眾,培養大眾的習武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