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國術館的成立雖努力改變武術被視為“民間雜耍賣藝”的社會偏見,但未能改變武術界的封建思想觀念和封建組織形式。民間武術依然在宗派、保守的基點上發展著。
當時,“一般習國術專業的人,不曰某派嫡傳,即曰某名師子孫,大有身外無人,興憮一世之慨”。“為教師者,品格混雜,一般無鑒別之明。多人雲亦雲,以奇說怪誕相尚,而教師以神秘自居,以招牌兜攬主顧”。民間武術的江湖氣使反動統治階級有可能利用武術來聚眾結社,保鏢護院,看守財產,鎮壓民眾,霸占一方。充斥於民間武術界的封建思想,封建宗法製度,神乎其神的奇談怪論,反科學的訓練方法沒有得到解決。
中央國術館及地方國術館對當時民間武術界的現狀,是聽之任之的,對民間武術界的陳規陋習,不良風氣,也是無能為力的。
所以,對舊中國的國術館係統應當有個正確認識。我們不能抹殺中央國術館在提升武術文化層次方麵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也不能把這種作用無限誇大,更不能無視中央國術館在政治上反動的一麵,不能忽視中央國術館未能改變民國時期民間武術現狀的事實。
舊中國中央國術館使武術從民間走入殿堂功不可沒,但作用有限,影響有限,成效更有限。
(二)武術真正從民間步入殿堂
武術真正從民間步入殿堂,是在新中國成立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政府提高了武術運動的地位,提高了武術人的地位。
打一解放起,國家體委就設立了專門的武術管理機構,以後又成立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各省市也設立相應的管理部門。中國武術協會和各省市武術協會的成立,進一步加強了對武術運動的領導、管理和扶持。國家和地方武術研究院的成立,加大了對武術運動研究的力度。中央和地方的體育大學都設有武術係。普通大學也大多開有武術課。體育專業出版社出版了大量武術書籍。武術雜誌的鼎盛時期在全國有十幾家,並於20世紀80年代創造出數百萬讀者的輝煌。自20世紀50年代起,幾乎年年舉辦各類武術運動會、武術觀摩交流大會,80年代後舉辦了全國武術錦標賽、亞洲武術錦標賽、世界武術錦標賽、國際武術邀請賽。專業武術運動隊成績斐然,為新中國培養出一大批武術人才,為演藝界輸送了大批動作演員……這都是武術從民間步入殿堂的結果。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全世界認識了中國武術,接受了中國武術。亞洲武術聯合會、歐洲武術聯合會、國際武術聯合會的成立,說明中國武術已然自立於世界體育運動之林。
然而,凡事物都有兩麵性,凡矛盾都會互相轉化。如果武術從“民間玩意兒”步入體育殿堂,地位提高了,品位提高了,卻離滋養它的民間土壤越來越遠了,這恐怕也不是人們所希望的結果吧。事實卻真的正在向人們擔心的方向發展著。
隨著中國武術逐漸風靡世界,武術似乎有了新的分類法,叫做競技武術、傳統武術、散打。競技武術專指武術競賽的規定套路和自選套路。這種套路內容統一、結構統一、動作統一、風格統一,技巧性高、藝術性強,便於裁判按照統一規則評分。散打則吸收了許多外國搏擊運動的競賽原則和規則。運動員要赤腳、戴拳套,有時還要戴頭盔。評判中的點數計分、禁打部位的嚴格規定,在體現激烈競爭的前提下,保證了運動員的安全,這無疑是應當肯定的。競技武術和散打已成為世界級比賽的項目,可說真正步入殿堂了。可與此同時,傳統武術則被認為在技擊上“不能打”,在技巧性和藝術性上不高,在門派種類上過於繁雜,不利於普及。傳統武術還是個“土玩意兒”,還是難登大雅之堂,幾乎被某些人士嗤之以鼻了。近20年更是日漸式微。
競技武術成了陽春白雪。一般業餘習武者幾乎沒有了學會練好的可能。而競技武術風格單一,缺少傳統武術風格多樣特點鮮明的魅力。散打雖然保留了武術踢打摔拿的技術,但它給人總的印象更像是改良了的國外搏擊術,讓業餘習練者在公園廣場赤腳練習,自然是困難重重,因為它已經是體育館裏的項目了,已經離開了黃土地。
真正留在民間的依然是那些土生土長流傳了至少幾百年的“土玩意兒”——傳統武術。而傳統武術在當今洶湧澎湃的文化大潮中已經漸漸邊緣化。20世紀五六十年代色彩紛呈的傳統武術稱霸賽場、獨領風騷的場麵不見了。如今,習練傳統武術的人越來越少,掌握傳統武術精髓的人越來越少,傳統武術的豐富內容傳下來的也會越來越少,那就不能排除自生自滅的危險。再不引起重視,或許會像京劇、昆曲一樣需要“拯救、振興、弘揚”了。
競技武術是從傳統武術中化生出來的,散打也是從傳統武術中化生出來的,離開傳統武術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傳統武術在民間有著豐厚的基礎,可是從傳統武術中化生出來的競技武術和散打登上了體育殿堂,為什麼母體傳統武術在步入殿堂三四十年後又重新回到民間了呢?為什麼從中化生出來的競技武術和散打難以在民間普及紮根呢?為什麼不能讓傳統武術的地位既得到提高又保留其紮根民間普及大眾的優越性呢?不是提高應在普及的基礎上嗎?沒有普及哪來的提高呢?這些問題本人都無法回答,隻是感到武術從民間步入殿堂依然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