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武術從民間步入殿堂(2 / 3)

那時的中央國術館也想到了要在大中小學普及武術。1933年年底,當時的教育部曾發函給中央國術館,請協助編寫初中、高中、大學三級武術教材。當時薑容樵先生負責國術館的教材編輯委員會,在1934年1月3日的會議上,議定先編初中、高中兩級教材。初中教材包括五行拳、彈腿、劈掛刀、三才劍。高中教材包括八極拳、八卦掌、梅花刀、昆吾劍。武術開始走向中小學。

其次,體現在科目的設置上。中央國術館的科目分為學科和術科。學科包括黨義(國民黨黨義教材)、國文、地理、曆史、算數、國術源流、國術學、生理學、軍事學、音樂。

術科有腿法、拳術、器械科、競技科、選修科、特別科、軍事科。這七門學科中,包含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查拳、新武術拳腳科、練步拳、雜拳、行拳、掇腳(戳腳)、劈掛拳等等,以及刀、槍、劍、棍、鞭等長短器械,氣功、紅砂手、鐵砂掌等功法,還有散打、摔跤、拳擊、日本劈刺術等搏擊項目。可謂突出專業,博采眾長。

第三,體現在組織機構上。中央國術館的初期結構還不成熟,除理事會、理事長、正副館長和顧問外,下設少林門和武當門。少林門門長王子平,科長馬英圖、馬裕甫,教授少林拳、八極拳、彈腿、查拳、劈掛拳等。武當門門長高振東,科長柳印虎,教授八卦掌、太極拳、形意拳等。

這種設置沿襲了武術在民間的狀態,也將江湖習氣、門戶之見帶進中央國術館。果不其然,1928年年底,少林武當門戶大戰,王子平與高振東手搏,馬裕甫、柳印虎比試竹劍,結果造成李景林、王子平離職。

1929年,中央國術館及時改組,組織機構為理事會、監事會、正副館長、顧問。下設教育處、編審處、總務處。一應設置,儼然西式學堂。從組織機構上,杜絕了民間武術不良風氣的侵襲,使其逐步擺脫“玩意兒”束縛,樹立“國粹”的形象。

第四,體現在中央國術館做了幾件堪稱中國武術發展史上裏程碑的事。其一是製定了中國武術史上開天辟地的條例法規。如《中央國術館組織大綱》、《省市國術館組織大綱》、《縣國術館組織大綱》、《國術國考條例》。依據《組織大綱》,國民政府通令各級行政區設立相應的國術館。至1933年,全國省市、縣建立國術館三百餘個,形成一個自上而下的組織係統。為解決武術界一盤散沙的現狀,為整合紛繁複雜的各派武術奠定了基礎。其二是組織全國性武術比賽。中央國術館主持了第一屆(1928年)、第二屆(1933年)兩屆全國國術國考,也就是全國性武術運動會,這也是首開先河的。1929年,由中央國術館倡議,在杭州舉辦全國性質的國術遊藝大會,則可說是千古一會。中央國術館從競賽中總結經驗和教訓,逐步完善競賽規則,為民間武術的運動化,打開一片新天地。其三是讓武術走出國門。除了眾所周知的派中國武術代表團出席1936年柏林奧運會之外,還曾多次派團赴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訪問,讓世界認識中華武術。其四是編寫了大量的教材,使武術教學完全擺脫口傳心授的模式。使武術理論得以探討、研究和發展。

中央國術館編輯出版專業書籍《寫真太師虎尾鞭》、《達摩劍》、《三十二勢長拳》、《石頭拳秘訣》、《查拳圖說》、《青萍劍圖說》等,出版《國術旬刊》、《國術周刊》等雜誌,向大眾宣傳武術,介紹武術。這些書籍和刊物皆成為現代武人寫作的樣本。其闡述套路動作要領的方式,至今未見有人跳出其窠臼。

中央國術館的表率作用,使各省市國術館紛紛效法。各地國術館也編寫了大量的武術教材、武術資料,這為十分缺乏文字檔案的中華武術充實了許多可供參考、研究的資料文獻。

不能全盤肯定國術館

舊中國的國術館,由於它官辦性質所決定,必然是為反動統治階級服務,成為反動統治者鎮壓人民的工具。

《國術周刊》第99期《國術與體育論》一文中披露:蔣介石“在討滅赤匪羽檄頻馳的時候,曾表一道通電:……仰各該省於訓練民團幹部之際,將國術一項,列為主要術科……此外亦宜妥設國術訓練機關”。當時各地軍閥積極利用武術反共。如當時的湖南軍閥何鍵說“國術軍事化,就是絕對的服從命令,忍苦耐勞,也可說不講理由的服從。……普及各縣國術館,借便訓練社會壯丁”。

武術被用來訓練反動軍隊和地方民團。國術館的畢業生絕大部分輸送到國民黨的軍政警憲中充任下級軍官或武術教官(也有少數人投身到人民陣營或在民間從使武術教學),這是它的培養目標。而在日寇入侵的大是大非麵前,曾任過中央國術館教務處長、山東國術館館長的馬良,曾在中央國術館主辦的國考、上海國術館主辦的國術考試以及1929年杭州國術遊藝大會上均任裁判的褚民誼,先後投敵,淪為漢奸,被人稱為“南誼北馬”。這進一步說明中央國術館政治上的失敗,是中央國術館的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