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武術本是民間物(3 / 3)

清初,清政府為避免人民反抗也曾嚴禁民間習武。他們對反抗者的鎮壓是極其殘酷的。然而這一切沒能阻擋住風起雲湧般的反清活動,更沒能阻遏住民間武術的傳播與發展。反而使民間武術發展成眾多的門派、種類,達到空前未有的程度。反清秘密組織的壯大和民間武術門派林立的局麵,迫使清政府采取“禁教不禁拳”的態度,也就是嚴禁反清秘密結社活動,寬容民間習武活動。這無疑助長了民間練武的風氣。民間武術不僅受到武人的重視,而且進入到文人的生活。文人習武的多了起來(我將另文介紹),王公貴族和八旗子弟也將習練民間武術作為休閑活動之一。著名武術家楊露禪、董海川等都在王府裏擔任過武術教習。在王府或旗營當過武術教習、兼任護衛的還有尹福、劉德寬、紀德、王蘭亭等。他們由於具有在王府、旗營中傳武的經曆,在民間武林中的地位更穩固更輝煌,從學者日眾,影響更大。而那些習武的王公貴胄、八旗子弟,也不免受到民間文化、江湖文化、通俗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以至在清朝滅亡後,他們能很快融入民間,或唱戲,或從商,或辦武術社,像愛新覺羅·受之、赫壽岩(赫舍裏氏,著名武術家)那樣。民間武術的生命力實在強大,應了那句話:“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五)武術在民間文化中的地位

我國素有三教九流的說法,泛指宗教、學術領域的各種流派,概括反映中國古代文化層麵。所謂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所謂九流,指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這九家學術流派,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存在。所以,從思想形成的先後來講,九流在先,三教在後。而三教先後又是儒教在先,道教次之,佛教為後。三教九流實是古代社會思想界、學術界、宗教界、文藝界、科技界的主導方向,是社會文明狀況的反映,它支配、影響了整個傳統社會的文化發展。

然而在民間又另有說法,三教九流多指江湖各種行當,各色人物,帶著貶義色彩。民間對三教九流的流行說法有兩種:

一種是:三教者儒、釋、道;九流者,一流舉子(科舉致仕的文武舉人)、二流醫(醫生)、三流地理(堪輿家,看風水的)、四流推(算命問卜,推演八卦)、五流丹青(畫師)、六流相(相麵術士)、七僧(和尚)、八道(道士)、九琴棋(琴師、棋手等雅士)。

另一種說法:三教九流分為上中下三等。

上三教,儒釋道;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鬥(糧行)兮,六流秤(度量衡),七工(工匠),八商(商人),九莊田(農民)。

中三教,文教、武教、匠教;中九流,一流藥草,二流戲(雜技),三流地藏(拆字行),四流推(推車貨運),五流外課(小偷),六流勺(打家劫舍的強盜),七拳(打拳賣藝),八命(算命),九長隨(仆人差役,或指趕腳的)。

下三教,須教(花頭畫像)、綽教(擺場盤猴),敝教(叉雞收曬,即偷雞摸狗);下九流,一流忘八(妓院老板),二流龜(讓媳婦賣身養家的男人),三流戲子(演員),四流吹(吹鼓手),五流抬轎(轎夫),六抹杠(挑擔的遊商),七修(修腳匠),八模(剃頭的),九吹灰(吸水煙袋的人,此處指吸鴉片、抽白麵的吸毒者)。

將這種種說法羅列於此,大家便一目了然。“拳”僅列為中九流第七項,上與賣草藥的、耍雜技的、拆字的算命的、推車販運的、與人聽差做仆役的人為伍,下與小偷、強盜並列。這說明在傳統社會中武術與武術人的社會地位低下,更證明武術屬於民間,是江湖行當之一的事實。

然而,武術終究是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埋在泥土裏的明珠,辛亥革命以來,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多少有識之士看到這一點,竭盡其畢生精力,意圖使武術展露它的光彩,使武術從民間步入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