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弓箭社,北方民間還有類似的抗金習武組織忠義社、巡社等。平時依時農作,閑時教習武藝,禦賊備戰。
民間武藝的活躍,不僅使武術本身得到發展,也使私人授藝成了普遍現象。像眾所周知的嶽飛的老師周同,嶽飛學槍的師父陳廣,都是私人傳武的教師。家傳武藝在兩宋時也發展迅速。我曾引述宋代名將呼延讚家傳數子習武,他從早到晚教兒子們擊劍、馳射、格鬥、蹶張、挽強。還互相拿著棰棒對練,孩子們個個幾乎不見完整的皮膚,結果“數子亦也勇力。”《金華賢達傳》卷二十五記載了一個叫汪渙的人,自幼得父汪鐵棒家傳武功,善使鐵棒,“以杖擊石,石碎而杖全”。私人授藝和家傳武藝的風靡,為街頭武藝和藝人的出現奠定了基礎,為地域武風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其表現之二,是武術在民間的發展還出現在娛樂行業中。兩宋時期商業的繁榮,使民間武術也蒙上了商業化色彩,成為一般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組成部分。
那時,商業性的遊藝場所稱作“瓦舍”,瓦舍裏的劇場稱作“勾欄”。瓦舍、勾欄中的演出項目已有大量的武藝表演。有“角抵、使拳、舞刀、舞蠻牌、舞劍、射弓、使棒、喬相撲、射弩”等十來項。這些以武術表演為專業的職業藝人也組織成團體,從而擴大勢力,擴大影響。如摔跤藝人的“角抵社”、“相撲社”,弓弩藝人的“錦標(射弩)社”,使棒藝人的“英略社”,等等。
上述兩種民間的習武活動,使武術在民間的影響越來越廣泛。到了明清,已有許多地區習武成風。河北滄州、保定地區周圍數縣,縣縣習武,村村有拳場。還有山東高唐、冠縣、鄆城,山西太穀、祁縣,廣東佛山,福建莆田、泉州,浙江溫州,四川青城、峨眉,河南嵩山、溫縣、周口、舞陽等等都有過“武術之鄉”的稱譽。
在民族、地域、家族、宗法、個人等因素的影響下,民間武術種類不再單一。從源到流,從流到支,從支到係,從種類到派別,從派別到門戶,從門戶到姓氏,盤根錯節,錯綜複雜。終於長成根深葉茂的大樹。
(三)武術與民間文化形式互相滲透
這一節不必多說了,因為在以前發表的許多文章中都談到過。諸如戲曲和武術的互相滲透,雜技和武術的互相滲透,雜耍和武術的互相滲透,民間歌舞、小戲(二人轉之類)和武術的互相滲透,中醫針灸、正骨、按摩和武術的互相滲透,使武術幾乎達到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地步。
(四)禁不住“吹又生”
曆史上禁止民間習武的事屢屢發生。早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時,就盡收天下兵器,鑄成12個銅人,以此防止人民習武造反。然而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而起。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大起義使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國隻傳了二世。
宋朝初建,實行尚文抑武的政策,曾“禁民私有兵器”,“禁河北諸州民棄農業、學禁呪、槍劍、跳棒之技者”。然而仍是禁不住。宋朝民間習武反而最為昌盛,可以說宋朝的民間習武活動是如今傳統武術的根源。
元朝為加強民族統治,嚴禁漢族人習武,連“角抵”也在禁止之列。而且嚴禁民間私藏武器,菜刀都是幾戶人家共用一把。然而武術不僅沒禁住,反而在元末大起義中湧現出常遇春、胡大海、沐英等武藝高強的勇將。元朝統治也隻維持了八十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