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三·履痕 彭貝依古城的憑吊(2 / 3)

到了十六世紀時,意大利工程師某氏,奉政府命令打算在沙諾(Sarno)岩間開運河,迂回引天泉以供民用,即在古城高丘下鑿一水道。忽發現一大宗銘刻及若幹建築物,牆壁繪畫及屋宇裝潢甚為精美。十七世紀時,又有人從事古城的發掘,工程發展很快,一路開掘下去,從未中斷,到十八世紀初年,已將大部分重要建築物,和比較宏大的私人屋宇,顯露於天光之下。一八六○年在非倭裏督導之下,用合理的,精密的方法,一市區一市區慢慢挖掘過去。掘出的古物,保存與修整,也是雙管齊下。整個彭貝依的幅員約四公裏,開掘了三個多世紀才開出了五分之三,其餘二部分還埋葬在地中。向導說因為政府經費支絀,現在暫時不打算開它了。

入城後又上了一道很高的斜坡,轉一彎便上了街道。街麵並不寬闊,兩邊都是居民和商鋪,雖然屋頂都失去了,一堵堵的牆壁還很完全。每間房的麵積很小,與中國貧民區住宅相似。每條街的街口正中置大石一塊,突出地麵有尺把高。向導說,彭貝依古城沒有陰溝的設置,倘遇大雨,則街麵積潦可從大石兩側流過,以便行人。古時交通器具,無非馬車,車行至街口則略為停頓,使兩馬左右傍石而過。這是什麼意思,他未解釋,我想這或是減少車輛磕碰的方法,與今日馬路上的紅色燈光的作用是一樣的吧?

我們第一次所看見的公共建築物是委娜斯大廟,據說尚未完工,便遭火山淹沒。於今但見方石所鋪地坪,麵積甚大,雲母石柱,兩行屹立,假如建築成功,規模真是不小。

過去是從前法院,有一石像,手持天平,稱為公平之神。再過去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廟,有雲石柱四十八根,又有祭壇一座。有一日晷儀安在一根柱子上。廟之兩側,有銅像兩尊,一便是阿波羅,手執弓矢;對麵是月神岱雅娜,也手執弓矢。這兩尊銅像,雖製作精工,富有生氣,但聽說係由古代名刻翻版而來,並非原雕。

我們又見了彭貝依的議政廳,前麵有一長廊,進內則有許多柱子,並有許多殘留的石座,據向導說從前這些石座安置銅像雲母石像,大都是羅馬名人,即對於這個殖民地的統治者,所謂“高等市民”者是。像座中有一座較為高大,以前不知何用,現經研究,始知乃是演講壇。

再過去,便是朱比特的廟了。入口處置有凱旋坊兩座,雖然已殘缺,穹窿仍是完全,氣象很雄壯。坊口的內外豎大石三塊,外二內一,作品字形,阻止車馬入內。想到中國文廟和比較莊嚴的公共建築,大門口豎立“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的石碑,古今中外,如出一轍,覺得很有趣。朱比特乃羅馬最高神道,地位與希臘宙斯相似,他的廟也算是彭貝依的主廟,在建築觀點上來看,他的廟宇的規模當然在一切廟宇及公共場所之上。這廟的建築屬意大利型,廟中舊供三位重要的神道,一個是朱比特,一個是雅典娜,一個是約諾。現在都不見了。但據說古城初開掘時,尚見朱比特的頭顱一顆,現陳列在拿波裏古物保存所裏。廟的附近便是所謂羅馬公所,這是一城宗教、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一切公私建築都集中於此,算得全城最重要的區域。

果然過去不遠,便見古城所遺的市場,入口處新建鐵柵一道,裏麵也有許多殘留的石柱,從前一城所需的食糧如五穀菜蔬之類,均在此販賣,此地曾掘出一大宗瓶罐及各種陶器。

不遠是公共戲院。彭貝依城在希臘時代便在這地點建立戲院了,後來又依照羅馬戲院的形式加以擴大,可容觀眾五千人。還有競技場及露天劇場,形式與羅馬城內的高裏賽相似,我們未曾去參觀。我們隻在溫泉浴場消磨了一段時光。洗浴是羅馬人最大的享受,彭貝依也不能例外。大部分富貴人家,皆有浴池的設備。彭貝依城大約是靠近火山的緣故,有很多溫泉。城中築有大型溫泉浴廳三所,供市民之用。我們那天所見的是“公所溫泉”。因為原來建築比較堅實,保存得很完整,古城開掘後又加以修繕,所以氣象顯得更為壯觀。我們一進門便見一條長長的甬道,細工嵌石嵌成,圖案悅目,又全作白色,儼然近代浴室的規製。溫泉浴池作正圓形,繞池是一排更衣室,浴客入室,卸除衣服,才躍下浴池洗浴。這池亦不甚大,一次僅可浴四人。轉身由一門入內,則為暖室一間,屋頂作穹窿式,繪畫精美。四壁下端嵌有一排石像,上端是壁畫。屋子一頭是一浴池,另一頭置鐵柵一道,柵內是一座長方形鐫刻精細的石池。向導先生對我們說這座屋子的建築很是講究,它的四壁及平地都是嵌空的,屋外有爐子一座,可燒柴炭之類,暖氣通入壁內和地下,自然滿室生春,可是,你不感覺一毫煙火氣。彭貝依人洗浴也同羅馬人一樣是一種學問,先用熱水洗,繼用溫水衝,後又到冷水裏一浸。冷水浸過之後,身上豈不感覺寒冷了嗎?於是到這間屋子來取暖。奴隸們替他們細細擦拭,按摩。浴室內也陳列有化石屍體數具,腰部係有銅釘帶一條,據說這是奴隸的鈐記。這幾個死人恐怕都是這個浴堂的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