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三·履痕 彭貝依古城的憑吊(1 / 3)

輯三·履痕 彭貝依古城的憑吊

自羅馬到彭貝依,火車程為四小時又半,到達以後,已到下午一時左右了。我們並不知古城遺跡何在,想搭公共汽車,又不知到何處去搭。恰有一馬車來兜攬生意,車夫告訴我們古城遺址離這個火車站共有四個基羅米突,步行太吃力,不如乘他車子去。車價初索八百利耳,尤君同他講之再三,三百成交,上車後彎了許多路,果然相當遠。

古城係建在一小山上麵,馬車到了城腳山坡便不能上去。我們沿坡而上,先到古物保存院。這院建築於一八六一年,後歸國家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戰火亦曾波及這古城,竟遭炸毀。戰後重建,規模較前略見擴大。一九四八年,恰值古城發現二百周年紀念日,這個院還舉行了一次相當隆重的重新開幕典禮,其實不過平屋數間,製度簡樸,裏麵分為數室,依古物的時代先後而陳列之。最古的是古人殉葬的銅器陶器,都是破銅爛鐵,古色斑斕。最令人注意的是幾具火山熱灰淹死的屍體,已成石灰質,也可以說是化石吧。那屍首有一個是年輕人,伏臥於地,兩手扶頭,腹部破裂,腸子一段拖於腹外,也已成為石質。又有大狗一條,頸有皮圈作為係鏈之用。那狗前兩腳高撐向天,後兩腳蜷屈向腹,縮成一團,嘴巴大張,牙齒外露,可見它受熱灰燒灼痛極,臨死尚在狂吠。有幾隻玻璃櫥收藏許多婦女珍飾:胸鏈、戒指、手鐲、耳環,大都純金所製,也有純銀的。更有卷發針、發夾、粉盒、脂盒。幾千年前的婦女生活,同現代並沒有什麼兩樣,看了頗使人感覺興趣。

又有一櫥,收藏各種玩具,有一種是骰子,引起我極大的考古趣味。這種骰子作方形,比中國現在的骰子大幾倍。骰上所鐫的一二三四五六的形式,與中國無異,不過顏色都是黑色的。今日意大利民間仍有此種博戲,法國也有,稱為“頂針戲”。《楚辭·招魂》有這樣一段:

蓖蔽象棋,有六餺些。

分曹並進,遒相迫些。

成梟而牟,呼五白些。

晉製犀比,費白日些。

這一段所描寫的都是博具。象棋本屬外國傳來,現暫不論,梟廬五白是樗蒲的采名,樗蒲據《國史補》之所述,其製甚繁,今久廢,莫得而詳。但其中也有骰子五枚,憑擲而得采,故骰子也有樗蒲之稱。中國從前骰子上的點,原亦黑色,今有紅色者乃唐明皇所賜。可見中國這種博具實由外國傳入,而且戰國時代便入了我們國土。

各種工藝品中,玻璃器皿占了不少的分量。雖然沒有現代煉製得那麼晶瑩細致,卻已相當透明了。可見玻璃發明原很早,後來不知為什麼失了傳。西洋什麼時候知道再行煉造玻璃,我未能細考,隻知很晚。初由某國宮廷工場秘製,被人偷了方法,才流傳天下。中國以前鏡子係用銅製,民間屋宇糊窗以紙,或用貝殼薄磨,魚鱗連接,以透屋外天光。清代詩人袁枚在他隨園用廣州海舶販入的五色琉璃嵌窗戶,當做一件了不得的豪舉;又有大官贈送的西洋大穿衣鏡也認為罕物,做了許多詩歌以記其事。其實中國古代已有玻璃這件東西,字書有時寫作“頗黎”或“頗梨”或“玻琍”,地名有“玻璃江”、“玻璃泉”,酒名有“玻璃春”,前人以為係天然生成的玉之一種,我認為即是玻璃,乃由外國傳入,故為用不廣,且誤認為珍寶。而這個外國,恐怕便是古羅馬,漢代與羅馬已有交通,而琉璃——即玻璃——亦始見於漢代。

有一室陳列人家日用各物,吃的穿的,無所不有。吃的東西裏有餺飥數方,雖已燒焦,形狀仍可辨認。又有豆類、五穀,大半變成焦炭。最奇怪的是雞蛋四五枚,置於一盤。蛋本脆物,不知當時何以竟未壓碎,也未受火灼。蛋的形體與顏色與今日普通雞蛋相同。有蛋一枚,外殼穿一小孔,露半透明薄膜,其中黃白隱隱可辨,好像還可供食用一般,但計算時間已差不多有二千年了。二千年來曆史事跡不知幾度變遷,人事上也不知幾許星移物換,而這幾個雞蛋尚新鮮得像才從雞塒裏檢出,這不太叫人感動嗎?穿的東西,則有好幾疊衣服,差不多糊成一餅,有幾件較完整,質料乃係枲麻,經緯甚粗。中國古代普通衣服也係麻製,富貴人則著絲織品。棉乃係後來方知道種植和應用的。

我們出了古物陳列所,由“主要城門”進城,遇見一老翁用法語和尤君兜生意,願任向導講解之責。普通人酬資二千利耳,學生減半。我們還他五百,居然答應。這五百利耳果然花得值,因為他講解很詳細。

向導告訴我們彭貝依古城,曆史甚久,原建築於一高丘之上。這座高丘乃無量世紀前火山口噴出的熔漿熱灰凝結而成,高約海拔四十米突。周城有堡壘十二座為禦敵之用。公元六十三年,此城突遭強烈地震,損失慘重。但它是一個工商業發達的城市,恢複也很迅速。地震後經過了十六年,它的第二次大災難又來了。它對麵的“維蘇威火山”,居民本認它為安全靜謐者,突然在濃密的森林和遍布的葡萄園囿之下,複活起來。初則濃煙成柱,直上天空,繼則自火山口噴出大量的熱灰、火礫和熔岩汁,把意大利最皎潔的藍天都遮黑了。城中居民本有二萬五千,火山爆發時,有二萬三千人逃出,死於城中者僅二千左右。不過彼時大氣中充滿了毒氣,逃出的人民窒息而死的,沿途相望。彭貝依城從此便深深埋葬在七米突深的熱沙和火灰之下。這事發生係在公元七十九年八月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