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三·履痕 羅馬的地下墓道
羅馬古代建築物最足以表示古羅馬人宏偉氣魄,保存得又最為完整者,一為露天劇場,一為原始基督教友墓窟,現願將這墓窟情形,述其崖略。
所謂基督教友墓窟也者,不過占羅馬地下墓道的一部分,為正名起見,其實應稱之為“羅馬地下墓場”,或“地下墓道”,因為這類墓道的製度,在有基督教徒以前,便已存在了。
羅馬地底的土質屬於凝灰岩層,係一種軟性泥土,質料細膩,有時亦較粗,其中間或混雜類似火山噴口的碎屑。這類泥土開掘時頗為容易,但一和空氣接觸,便凝固如堅石。羅馬地勢幹燥,掘下幾丈或十餘丈深,還是見不到水,死人埋葬地下,可以永久安眠,不像我們中國人所謂黃泉之下那麼陰淒、寒冷。
這種地下墓道,不但羅馬一城有之,意大利各城市也有;不但意大利,法國也有。巴黎的地下墓道,據說麵積甚大,幾與整個巴黎城市相當。又據考古家考查:今日的小亞細亞、敘利亞、塞浦洛斯、克利地、愛琴海諸島、希臘、西西裏、拿波勒斯各地也有地下墓道的發現,可見這個製度起源之古,及其傳布之廣遍。
今日羅馬地下墓道尚在繼續發現中。已發現者,起點均在郊外。環繞羅馬城垣,成縱線向外引伸開去,亦時加橫線相連絡。倘使我們將羅馬城市比作一匹大肚蜘蛛,則這些縱橫交錯的墓道,頗似一幅大蛛網。各墓道長短不一,現已發現者,大墓道約二十五條,小墓道約二百條,全部長度相加約九百英裏,合之華裏約二千六七百裏。據墓道壁上的墓穴來計算,則埋葬其中者,約有六百萬人。
目前羅馬墓道之開放者僅有三處,一為聖加斯特墓窟,一為聖史巴司賢墓窟,一為聖多米替拉墓窟,均以埋葬天主教殉道聖人而得名。這三處墓窟均在羅馬城市的東南,相互間的距離也不甚遠。
筆者於一九五○年八月間赴羅馬遊覽時,所參觀者僅為聖加斯特墓窟。
在露天劇場的左邊馬路上停有二百二十號公共汽車,約十五分鍾即有一班,專為赴聖加斯特墓窟之用,上車後行二十餘分鍾便到目的地。
汽車在田野中駛行了一陣,最後駛進一條狹長巷子,停於一扇小門前。門內麵積甚廣,大樹成行,綠蔭如畫,再行數百步,則為一片周圍數十裏的平原。有建築數間,並有聖物鋪,司其事均為身著黑道袍的神職人員,所售聖物雖與城中各聖物鋪相類,但有許多則為此地所特有,像那些地窟壁畫的卡片、地窟古時所用陶壺、陶燈仿製品之類。並有聖女則濟利亞的雕像大小無數。蓋聖女殉道後,葬於此墓窟,今遺屍雖遷葬它處,這個墓穴仍以聖女而著名。朝聖客每喜特於此處購聖女之像,攜歸供奉,作為此遊之紀念。
聖物鋪的對麵列長凳十餘,每凳前立一竿,竿頂有橫木板一方,標明指導語文,計有英、法、荷蘭、意大利、西班牙、保加利亞六種。朝聖客可依自己國籍坐在那條凳上,湊足相當人數時,自有操那一國方言的神職人員來招呼你下墓窟觀覽。他則一路口講指畫地為我們講解。
那墓窟有一總入口,依一小山岡而開。我隨著領導神父一到這座門口,便覺得有一股陰森之氣,迎麵撲來。過去頗讀過一些探殯宮,遊地獄的文字,但像但丁《神曲》所寫的那些駭目驚心的地獄場麵,無非是詩人幻想,我們決無緣領略。至於莎翁名劇《羅密歐和朱麗葉》裏那位女主角服毒暫死之前,想像醒來時所見墓中可怖景象,有機會倒是可以經驗一下的。我今日忽由化日光天的人間世,下降到幽暗慘戚千年以上陳死人的長眠所,朱麗葉那番話湧上我的腦海,心裏覺得很不自然。不過倘使自崖而返,則此來宗旨謂何?所以雖在洞口躊躇片刻,還是壯起膽子,跟隨大家進去了。
進門後,見一道石階,黴痕斑斕,引入地底,轉了幾個彎,才達墓窟。裏麵裝有電燈,雖不甚光亮,倒非黝然一黑,像個真正幽冥世界。那位領導司鐸,手中又執一長竿,竿端繞著一大段白色東西,好似一條蛇盤在上麵。我乍見甚以為奇,不知其作何用途。至地底光線過分幽暗的地方,壁上或留有基督教友的標識,那位神父要指點給我們看,便將竿端那條白蛇頭一扳,使其高高昂起,火柴一劃,白蛇口中即吐出光芒,原來是專供墓窟用的蠟燭。每燭一枝,可供遊曆墓窟一次之用。聖年期內,世界各地來羅馬朝聖者何止數百萬人,每人都不肯放棄參觀墓窟的機會。一位司鐸每天引導遊客至少十次或十四五次,這個墓窟同一時間內總有七八批遊客進去,也便同時有七八位司鐸在領導,每天所用蠟燭的數目倒是很可觀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