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三·履痕 培丹倫岩穴探奇
遊過歌泰的第二天,即六月三日,君璧又和我作培丹倫岩穴之遊。
此穴距露德約有十五基羅米突的路程,乃係一種水成岩,洞分數層,深入地底,其中鍾乳石幻為千百種形態,奇境天開,膾炙人口。我國桂林七星岩,素負盛名,我無緣得遊,每以為憾。在巴黎時,遇有曾遊培丹倫岩穴亦曾見過七星岩者,兩相比較,說若論內部寬闊,可容數萬之眾,則七星岩實擅勝場;若論曲折之繁多,石狀之變化,處處令你凝眸,步步引人入勝,則培丹倫又高一層。何況此穴更有一端妙絕:重疊數層,陸入而水出,法國人自負此洞不惟本國更無其二,也是世界首屈一指之奇,也許並非誇誕。
自露德乘遊覽客車,迤逶行來,和風拂麵,蔥蘢的山光嵐影,含笑迎人。跨過加芙河,路轉峰回,景物更刻刻變換,令人應接不暇。不必看到岩穴,這十五基羅米突的道途,也夠令人怡悅的了。
到了岩穴所在的山腳下,遊客要步行一段路程,始達穴口。口外設有售票之所,購票後,來有向導一人,引導我們入內。
據說此洞在三十年前,尚未開發。人們僅能打著火把或提著燈籠,進入此洞的最上一層。路徑很難,所見景物,亦複有限。其後露德地方政府,知此穴大可招徠遊客,替露德增益歲收,乃建工廠,設橋梁,修道路,並於洞中各層,安設鐵欄電燈,修砌磴道;更於岩頂挖一長長的甬道,使遊客能由捷徑通入穴中。工程既巨,所費當然甚重,但遊客獲得便利以後,來者絡繹不斷;朝聖露德的香客,更誰不樂意花費一點金錢,到這地母心髒間,獵奇一番而去,故此露德地方政府,很快地便把開發之費,收了回來。現在培丹倫岩穴已成為露德市的點金之穴,那天我們進洞,所由的便是那條人工挖成的甬道。
那岩穴之口,半沒地中,乍睹之下,覺得不能挺直腰身進去,非學蛇蟲之類,撲地而爬不可,與君璧相顧有難色。迫近穴口看時,始知穴道引而向下,與羅馬所見原始基督教友墓窟入口相似。軀體高大者,或須稍作傴僂,像我和君璧身裁,則大可昂首掉臂以行,不必愁頭頂碰出疙瘩。
穴口雖小,內部則廓然如數十間屋。無數鍾乳石床,森然羅布,聚五攢三,殊形異態。石色本皎白如雪,為潮濕之氣所薰,生出斑剝的莓痕,或蒼翠如綠玉,或黝然如黑鐵,或殷紅似豬肝,或煥作金色如映日之夏雲,映以五色電燈,燈隱不見,但見一派柔和的光線,泛濫群石間,把那些頑石都變成晶瑩透澈,恍似寶石琢成,見之令人目眩神移,自疑身入寶山,或夢遊仙境。
我們一群遊客,跟著向導,遊曆過第一層,緣著那陡峭的石磴,盤旋而下,又是一層。那天一共經曆過幾層,也記不清了。隻見那向導到了一特殊處,便停步指點給我們看,請我們注意。他說那是掛鍾石,看去果然是一口大鍾,懸掛岩頂,鍾口帶著一圈細須,映以赤色和銅綠色的燈光,儼然是一口發鏽的古鍾。遊客叩以手杖,發聲清越,亦頗類噌吰的鍾鳴。又有所謂回教寺院的尖頂塔者,有所謂巨象者,有所謂張殼之蚌者,有所謂教皇寶座者,有所謂河女神之盤者,有所謂獅身人麵怪者,無不維妙維肖,觀之頤解。更有一處稱為積薪上的聖女貞德。貞德齊眉的短發,是她特殊的標識。那圓形的大柴堆上,立著一個身著長袍的人形,發型宛似那個力挫英軍,拯救祖國於危亡的法邦女傑,其旁尚有劊子手數人。這個鍾乳石與那受焚刑的貞德果然太相像了,我們不覺又驚又笑,多看了幾眼,才肯離開。更有一處,稱為羅馬潔祭堂,無數石柱,構成一所大廳,色燈映照,華煥奪目。寶石廳堂,僅能見之於天方夜譚,現在居然於此岩穴得之,豈非平生之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