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乳石之所以形成,據我私見推測,大概是這樣光景:這種永世不見天日的岩穴,其中空氣自然是潮濕的。濕氣蒸於岩頂,凝積久之,則成點滴。那點滴下墜極其遲慢,岩頂的石灰質經風化而溶解,混合水點中,變成固體,遂成為我們所見的鍾乳石。這些鍾乳石,初如細發,漸如狼牙,漸如竹筍,終則變成其粗合抱的大柱。據向導言,這些鍾乳石每過百年,長度始增一英寸,則現在這座培丹倫岩穴的年齡,大約與地球的開始成形時,差不得多少。空間的廣闊與時間的悠長,對於我們始終是個解釋不開的大謎,我們渺小的人類,對造物主的偉大工程,隻應該崇欽讚歎,管窺蠡測都是多餘的。
有許多鍾乳石狀更奇特,它自岩頂下垂,而地麵亦恰有一石,逐漸上長,不偏不倚,針鋒相對,千百年後,居然接合起來,成為渾然一柱。鍾乳石隻有自上向下垂,決無由地麵向上長之理,看了這種形況,我又思索出一個道理:這大約因這個地方濕度輕重常不平均,岩頂水點下墜,有較慢的,也有較速的。那夾著白堊質的水點,滴得慢的凝成下垂的簷冰,滴得快的則墜於地上,而形成上茁的竹筍。這樣上下加工,齊頭並進,最後自然要聯成一氣。“合龍”之禮告畢,乃向橫處擴張,故此類鍾乳石常失去乳形,成為朽樹樁,叢生芝菌,或土堆石山之狀。年深日久,岩頂的堊質都隨著水滴積到地麵上去了,也許這一處空隙要被堵塞,形成一堵實心的石壁。但空氣要溶化它,潮濕要蛀蝕它,它的形狀還是不能固定。現在我們所見這些石形,經過綿長的歲月以後,又不知變成什麼樣子了。想不到地下世界一樣有滄海桑田的變遷,不是很有趣味的問題嗎?
我們在那稀薄的光影裏,轉了約有一小時。忽到一處,下有小河一道,波聲櫛泊,水如墨湯。有一小艇,係於碼頭,舟子將我們逐一接下舟中,鼓槳前行,約一刻鍾之久,達於另一碼頭。登岸自一穴口而出,重見化日光天。穴口有一小博物院,所陳列的均係與培丹倫岩穴有關之物,各購紀念品數件,乘原來客車回到露德。
(選自《蘇雪林自選集》,1975年台灣黎明文化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