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七 活在當下:把握每個真實的刹那(2 / 3)

坦普爾博士曾說過一句話:“如果想過正常的生活,就不要遲延耽擱,不要奢望徐行慢步可以幫你到達頂峰。不要以為慢慢改變可減少突變的痛苦,可以達到相同的目的,這是錯誤的。”

立刻,向敵人進軍。不要死守城外,讓他有機會喘息,反將你全力擊退。

機會一失再難得。

我的孩子,跟著我

主敲著門對我低喚著

但是清晨如此美麗

“我先到玫瑰園裏去,

等早晨過了,我再來。”

我的孩子,跟隨我。

主耐心在門外等著我。

暮色低垂,黑夜將至

“世界如此多彩多姿,

等夜深了,我再來。”

我的孩子,跟隨我

主消失在暗夜裏。

夜已深,鳥兒沉睡

“你暫在山腳等待,

等世界沉睡了,我再來。”

神啊,我來了。

我身心俱疲,來到你身旁。

我終於來了

卻再也跟不上主的十字架

進入我心,來吧,進入我心。

行動要及時

生活有一此事你要做隨時都可以做,要見隨時都可以見到。有些事你一生中也許隻有一次做的機會或見的機會,你必須抓住那個機會,否則機會一去不複返。

要是有讚美或感謝的話,最好現在就說,因為生命變幻莫測,也許你永遠也沒有機會再說了。

看見一個人在工作

心裏十分欣賞

喜歡他、信任他

馬上就誇獎

別等到人已躺下,

鮮花堆在身旁

無論悼詞裏

你捧他到多高

無論你的聲音

叫得如何響亮

他一字也聽不到

更不會讀墓碑上的文字

因為他已死了

趁人還在的時候,告訴他:我們愛他也感謝他。

有禮物要饋贈的時候,要給得及時。

拉丁有句俗話:給得爽快,等於給了雙倍。在別人正需要的時候贈與,這價禮物的價值將倍增。遲遲不給,也許永遠也沒有了機會。

我們有許許多多有意義的想法,若能即時行動,一定會有好的效果,可大都卻胎死腹中。

重要的決定也要做得及時。

詩人羅伊爾說過:

在真與偽的鬥爭中,

在善與惡的選擇中

個人與國家

都隻有一次

作抉擇的時刻。

一個人的內心要是有了美善的感覺,還遲遲不采取行動,靈感會一去不返。

不值得

有時我覺得最危險的一句話,是用“不值得”三個字開始的。

我積壓了不少工作沒完成,可是我一定得赴一個約。我手頭隻有半個小時可用,但我有一件工作要完成,我心裏說:“隻有半個鍾頭,不值得著手做這件事。”

是的,我們經常說;“隻有這一點時間了,不值得動手去做。”“不值得”三個字確實很危險,因為這等於說把整整半個小時浪費了,將這些浪費了的半個小時加起來,就很多了。要是一個星期做五天,每天浪費半小時,一個禮拜加起來就有二個半小時。一年加起來就有一百三十個小時。

最要緊的是明白從“值得”開始。

有時候我們說,不值得一試,是因為我們擔心工作太難,負擔不了,或者才能與財力都不足,無法把工作做好。我們總是寬解自己說:“不值得一試。”英國小說家斯蒂文森患病之後,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但他卻說:“要是寫不完一本書,至少可以開始寫第一麵。”

有時我們會說:“不值得傷腦筋。”我們說的時候,可能心裏知道有個小地方出了毛病,或者犯了個小小的錯誤。這些小過失,要是即時糾正過來,應該是很容易補救的,而我們卻輕輕放過了它,說“不值得傷腦筋”。

這種態度可以讓小毛病就成大大問題。醫生經常感到難過的事,是病人有了毛病,不即時醫治。病人會說:“不值得傷腦筋。”等到他決定要傷點腦筋的時候,生命已經無可挽救了。

有許多事要是即時對付,還可以糾正補救。比如,你的汽車出了一點小毛病,你會說:“不值得傷腦筋。”可是這點小毛病卻讓整部車子拋錨,而最近的修理站卻在十幾二二英裏之外。

因此要是出了什麼小毛病,應該立即對付。

有時候我們說不值得傷腦筋,也許是因為工作不理想,或是一件事沒有做完。或者是已經做完,但不夠理想。可能有人會建議一個補救方法,方法雖好,卻要花時間,我們不免會說:“不值得傷腦筋。”

當我們開始說:“不值得這……”,“不值得那……”,我們得當心,這裏麵已經隱含著大麻煩、大危險。

讓我想一想

如果有人讓我做一件事,而我們說:“讓我想一想。”實際上,我們的意思常常是有我不想做決定。

記得在希臘的曆史上,有過一個很有名的故事,說是斯巴達大君阿傑琉斯在國家危急時刻招集他的兵馬,準備作戰。他派人向希臘的另一個國君請求協助他共赴國難。那位大君回答說:他要想一想。阿傑琉斯叫使者告訴他:“讓他去想吧!我們決定進軍。”

所以當我們說:“讓我想一想”的時候,我們要小心了;因為事實上,我們不隻是暫時不想做決定,而是根本不想做這件事。

當我說“讓我想一想”的時候,常常隻是把應該做的事擱置下來了。

有時候,我們下意識的會一種錯覺,以為隻要把一件事談來談去,這件事就會不費力的做成。思考和討論確實是有用的,但這代替不了行動。說了想了之後,一定要行動。

不斷說“讓我想一想”,事情常常永遠完成不了。這種情形,也會出現在我們想做一點好事的時候,我們同情心和憐憫心油然而生,願意慷慨解囊,但隻要我們停留在讓我想一想這個階段,這個善念也就消失了。

有時候說一句:“說我想一想”有必要,有時更要說:“別想了吧,開始幹!”

風吹往哪裏,我就走向哪裏

就吹角,打破手中的瓶。——《士師記》

亞斯奎女士寫了一本《回憶錄》,書中記述了她童年的時光。

當她還是一個小女孩的時候,她常常騎著一匹小馬在父親廣闊地田野裏馳騁。一天,她來到一座木橋下,看到了一個流浪漢。那個流浪漢就坐在橋下,她很好奇,就下馬去問他:“當你流浪時,怎麼決定你要走的方向呢?”

“我常常順風而行,風吹往哪裏,我就走向哪裏。”那個人回答。

一般的流浪漢都是如此,他們喜歡隨風飄泊,浪跡天涯。如果你把風箏放到高空去了,它一定會說:“哦,放了我吧。我要隨著風飛翔,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一直被人牽扯著。”如果你真的任它隨風飄蕩,結果會怎樣?它立即墜入泥沼中。這就是隨風遊蕩者的下落。如果你的手緊抓繩子,拉著它逆風而行,它一定會慢慢地升高。

迎麵而來的逆風能讓你飛得更高!

風吹在你的臉上,它讓你麵部緋紅,血液沸騰,渾身充滿鬥爭的力量。生命會愈鍛煉愈頑強。這樣才能有能力和勇氣做一翻大事業。

站起來,迎接強風吧。

不用就會喪失

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裏……——《馬太福音》

如果你的胳膊用繃帶吊起來,幾個月不用到它,這隻手臂一定會變得軟弱無力,形同殘廢。

能力和才智也是如此。“不用就會喪失”。如果你有工作的能力,現在就做,你會越做越好。如果你現在不去做,以後當你一時興起,想做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工作變得無比困難,你已經力不從心了。

據說著名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死後,把他最珍愛的小提琴贈給了他的故鄉熱那亞城。但他有一個條件,不讓任何人用它。這是多麼可惜的事。因為。這把小提琴是用特殊的木料製成的,經久耐用,不易磨損。但是,如果棄置不用,時間一久,就會腐朽。

從此,帕格尼尼的提琴和它優美的旋律被鎖在了精致的匣子裏,任蛀蟲腐蝕,成了一件毫無價值的東西。

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形式,

或睡或醒,不由自己決定

能否彈奏出天籟般的樂曲,

不能自己決定

朽木叫道:“我怎麼配呢?我不能勝任。”

他的手,拿起朽木,將它雕塑成他的歌手。

願有人能看重我的心誌,憑借著我說話。隨時準備好樂器,因為他不願廢棄不用。

別埋沒你的才能,賣掉它,這樣才能獲得更多。才能不用就會喪失。

走第一步

一位著名的細菌學家告訴我他的一個女助手故事。他的實險室外有接近三百種牛奶的樣品要檢驗,都是這個小助手一人要做的工作。細菌學家擔心她負擔不起,問她:“是不是太多了,你做不了?”那個女助手說:“不算多,我可以一件一件來處理。”

你能想到比這個更好的辦法嗎?

再遙遠的旅途,也是一步一步來完成的。

凡是有許多工作要做的人,如果不知道怎樣入手,應該好好記住這句話。

手頭要做的事雖然多,最要緊的是先走出第一步。

這本來是是一個常理,但通常我們遇到要做的事太多,往往會望而止步,嚇得不敢動手。遇到這種情形,不論是寫信,還是清理房間,準備演講稿,拜訪朋友或是預備考試,都要記住,從第一步開始走起。

隻要能開始,這場戰爭就打贏了一半了。

走第一步,也意味著先把手頭工作做好。下決心集中全力把手頭工作做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個人在做著一件事的時候,總是分心想著另外一個件事,是無法做成功的。

將事情做好的唯一方法就是,把手頭的事當作你一生唯一的一件事來做。這樣,結果反而會越來越好。

“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一個人若能恒心做一件事,他的成就會遠遠大過隻有幾分鍾熱度的人。

別走舊路

一件成功了的事,要照樣去做一次,總沒有第一次那麼好。這是人之常情,也是生活的常軌。

將成功的經驗再來一次,就是活在昔日的榮光裏。

德國的神學家哈拿克說:“一切大機構的危險,是開始膜拜他們自己的過去。”回頭路是走不得的,那是死路一條。

我們可以從過去的經驗中得到啟迪,作為指導,但不能依樣畫瓢。

把過去的成功再做一次,是沒看到當日成功的條件和環境,今天根本無法重演。

沒有兩次生活經驗是完全相同的,成功也沒有不變的方程式。

我們的問題不該是:“前輩們有過什麼成就?”而是:“我們現在能夠怎麼樣做?”

絕不能拒怕“變”。

英國作家萊特寫過一句詩:“眼前所見,全是變幻與腐朽。”事實上這句詩可以改成:“眼前所見,非變即腐朽。”

有生命的組織都處在代謝過程中。不變的東西是化石,而那也是長久以前死掉的東西。

時刻準備著

你們祈禱,無論求什麼,隻要信,就必得著。

《聖經·馬太福音》說:“其中有五個聰明的,五個是愚笨的。愚笨的拿著燈,卻不預備油。聰明的拿著燈,又預備油在器皿裏。”

隻有那些時刻準備著的人,才能實現其心願。

“你們祈禱,無論求什麼,隻要信,就必得著。”信,就必得著。信,就好像自己已經達成了目標那樣堅定不移。

當然,隻停在口頭而沒有行動的信念或猶疑不定的信念,並不能把大山移走。有信念,更要有行動。

有一個人非常想出國,盡管他的錢很少,他卻精心準備著。好像馬上就要啟程了一樣。他給自己買了一個旅行箱,是一個極其鮮亮的旅行箱,中間帶綁著大紅緞帶。每當他看到這個箱子時候,就感覺自己好像已經踏上了旅程。甚至,有一天,他似乎感覺到船在運動,他到窗口呼吸新鮮的空氣,似乎還聞到了碼頭的氣味,耳中也回想著海鷗的鳴叫聲和輪船踏板的咯吱聲。他的這個旅行箱給他帶來了真切的感受。他繼續準備著。不久,他愉快地踏上了旅途。

《聖經》中關於聰明和愚笨女童的故事是這樣的:

(十個童女)其中有五個聰明的,五個愚拙的。愚拙的拿著燈,卻不預備油。聰明的拿著燈,又預備油在器皿裏。

新郎遲延的時候,他們都打盹睡著了。半夜裏有人喊著說,新郎來了,你們出來迎接他。那些童女就都起來收拾燈。愚拙的對聰明的說,請分點油給我們。因為我們的燈要滅了。

燈是人們的意識,而油是智慧。

愚拙的童女缺乏智慧,她們沒有作好迎接好運的準備,隻有陷入了困境。她們對聰明的女童要求分點油時,聰明的女童回答說:“油恐怕不夠你我使用,還是你們自己到賣油的那裏買吧。”愚人的所得不會超越她們的智慧,無法高於她們的期望。

你是為你的好運作好了準備呢?還是處在懷疑和恐懼中,忘了給你的燈添油呢?

她們去買的時候,新郎到了。那預備好了的,同他進去坐席,門就關了。其餘的童女,隨後也來了,說,主啊,主啊,給我們開門。他卻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我不認識你們。

種了失敗的因,就得關失敗的果。沒有備油的代價很大,但這就是人生遊戲中的法則。

每天檢查自己的意識,看看自己究竟在準備著什麼。

要相信,博大的造物給我們提供了足夠的資源,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自己要求的。

“主的賜與並沒有減少。”對渺小的個人而言,自然的供給是無限的,永不衰竭。當一扇門關閉時,另一扇門就會為你打開。

練就一雙內眼,從失敗中看到成功,從困苦中看到富足。

養成積極思考的觀念,如果它們是建立在真理法則的基礎上,他們將永存。如果他們建立在流沙之上,必將衝放大海裏。一切回到最初的狀態。

美好的東西,順應宇宙的法則,必將永存;違逆者的道途注定艱險叢生。

三岔路口前

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聖經·出埃及記》

人人都會麵臨著這樣的情形,站在一個三岔路口前,問自己:“我是這樣做,還是那樣做?我應該去,還是留?”

很多人在不知道怎麼做的情形下,可能會慌忙地讓別人為自己做出決定,到頭來又後悔不已。

另一些人,會慎重其事,再三權衡,好像在雜貨店裏挑商口那樣一絲不苟,而旦事與願違,也會牢騷滿腹。

還有一些人,憑著神奇的直覺力量,讓自己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不要讓別人輕易改變你的主張。也許有人經常對你說:某某事不大可能做成。千萬不要相信他們。

還有一些典型的庸人隻會說:事情弄不成。

任何一個相對重大的決定都會有人反對,這是常態。關鍵是,不要讓別人改變你的主張。而要順著智慧之路,充分理解,“不可偏離左右,使你無論往哪裏去,都可以順利。”

“我們的祖先是從埃及走出來的,是從奴之家走出來的。”很多人卻無法走出他們的奴之地——懷疑和恐懼。他們往往會因為缺乏信念或信念不足,便會在三岔路口前選錯道路。

選擇決定著成敗,有大見解的人才能成大事。

亨利·福特一直過了中年,才有了創辦福特汽車的念頭。他在籌積資金時處處受阻,一些朋友和家人都認為那是一個瘋狂的想法。他的父親甚至流著淚對他說:“亨利,為什麼要放棄一個周薪25美元的好工作,卻追逐一個瘋狂的想法呢?隻”隻是,這一切,都沒能動搖他的決心,沒有人能替他作出選擇。

在岔路上要做出正確的選擇,“隻要剛強,謹守遵行我仆人摩西所吩咐你的一切律法,不可偏離左右,你無論往哪裏去,都可以順利。”

當你站在岔路口上時,聽從直覺的聲音,大膽地往前走。

很多人的直覺一直處在休眠狀態中,所以,讓直覺讓沉睡中醒來,意識到你內在的潛能。

如果你處在一個三岔路口,看看約書亞記中的一個故事。

耶和華曉諭約書亞:“現在你要起來,和百姓過這約旦河,往我所要賜給以色列人的地去。凡人你們腳掌所踏之地,我都照著我所應許摩西的話賜給你們了。”

“你平和的日子,必無一人能在你麵前站立得住……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你當剛強壯膽。因為你必使這百姓承受那地為業,就是我向他們起誓應許賜給他們的地。隻要剛強,大大壯膽,謹守我仆人摩西所吩咐你的一切律法,不可偏離左右,你無論往哪裏去,都可以順利。”

我們所能理解的東西早已深深地埋在我們的意識之中,隻要聽從自己的直覺,相信自己的能力都源於自己的內心世界。

雖然每個人的內心世界是不可觸摸的,但它的確存在,它蘊含著無究的智慧、無限的力量與無盡的資源。隱藏在內心世界中的潛能一旦被認知和釋放,結果必然會如實地反映在外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