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五 誰能給你幸福:愛生愛(2 / 3)

用顯微鏡去觀看一片小草,你會發現它也和星球一樣有規律,也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秩序。當你漫不經心走在草地上、樹林裏或是穿過林間的小道,你可曾注意到無數看不見的小生物?這一切都來自偉大的造物主,他是真正的生命之主!

一天又一天,光華旭日東升,約爛的夕陽西沉。夜晚,群星高掛在天;清晨,朝露滋潤著幹渴的花草。稻穀從沒有歉收,葡萄生生不息。

然而,人們卻說他看不見神跡。

你能在春天高踞山之巔

看著鳥兒展翅飛翔

看著浮雲變幻

卻懷疑?

你能看著藍天上的彩虹

踩過綴滿露珠的草地

坐在海邊傾聽潮汐

卻懷疑?

你能看著蝴蝶翩翩起舞

花兒競相開放

看著樹枝不斷向上伸展

卻懷疑?

哦,親愛的

就如染紅西天的絢麗落日

低飛回巢的鳥兒一般真實

就如穿梭在樹葉花叢間的

蝴蝶、鳥兒和蜜蜂一般活潑

確有一位造物主

在那裏

他能分擔我們的喜樂

以永恒的愛守護著我們

一粒麥子若不落地地裏

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翰福音》

托馬斯·瑞格蘭既以數學成就著稱,又是一個熱忱的宣道者。他曾寫下他在印度做的三件功課。

第一,“從事宣道或其他工作所應具備的條件中,愛是最美善的。”(哥林多前書)

第二,“達到理想的所有手段中,最穩妥的就是潔身自愛,脫離一切虛榮、自私、貪婪。”(提摩太後書)

第三,“成功的各種秘訣中,最有效的是就是基督的方法——變成一粒落在地裏的死了的麥子。”(約翰福音)

這是一千九百多年前的生活原則。絕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和名譽,不管世人的冷言,深入窮苦百姓,抱起他們的小孩。猶太人想利用他的深得民心推翻羅馬的統治,建立新王國。他卻獨自退隱在曠野。

他沒有用世人所憑借的武力來工作,最後真的犧牲了。他失去的是一個人的生命,得到的卻是更多的生命。一粒麥子死了落地地裏,卻結出許多粒來。

每一粒種子都已深埋在地底

通過死亡的幽穀,才獲得真正生命

就算是最小的野花

也隱含著一個秘秘密:

生、死、埋葬、複活。

經曆死亡獲得更豐盛的生命

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地裏

永遠無法生長

結出更多的子粒

變成隨風起舞的金黃麥浪

經過失落,才能獲更多

憑借十字架,才能得到拯救

經過死亡,才能擴張新的生命

你難道不了解

這是犧牲的意義?

擁有什麼無關緊要

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哥林多書》

大戰後,英國政治想賞喬治·戈登將軍以重金和爵位。借此證明他對國家作出的偉大貢獻,但戈登將軍一一謝絕了,他隻收下了一枚金牌,上麵有著他三十三次英勇作戰的記錄。這才是他最珍愛的。

當他去世後,這枚金牌不見了。原來,是他自己臨死前,吩咐部下將這塊金牌熔成金塊賣掉,以換取食物救濟曼徹斯特的饑民。在金牌拿走的當天,將軍在日記上寫道:“我把我在世上最後也是惟一的一件珍愛之物獻給我主耶穌。”

你擁有什麼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利用所擁有的。

你以為把禮物獻給神就了不起嗎?對猶太人而言,這是最平常不過的事。不管祭品是圈裏的牛,還是田裏的稻子,或是你的雙手所得。它們的含義是一樣的。

付出是一件困難的事嗎?

我們隻把一粒微不足道的種子,交給造物主,他就讓他們長成一片稻田,其收成足夠供我們一切所需。

“人為朋友舍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

我為他們的緣故

我為他們的緣故,自己分別為聖。——《約翰福音》

有一個小男孩站在他的注房間裏,房間裏擺滿了他心愛的東西,有代數、文法、音樂、棒球,還有剛剛萌芽的友誼,漸漸形成的目標、計劃和理想。對未來他充滿著憧憬。

這個男孩子長大了,他叫華盛頓。當時他家是當他首富,生活安定,家庭美滿。他正當盛年時,人們推舉他擔任全國軍隊的總司令,為爭取國家獨立自由而戰。

在上陣之前,他跪在母親跟前,說:“從今天起,我立誌獻身,離開我在農莊的平靜、安逸的小天地,放棄耕地、牧馬、收獲的鄉紳生活,報效國家,不惜任何代價。”

他需要一種聲音,一種力量,一種激勵,一種引導,讓他自己能夠堅持下去。他在祈禱。

他把一切拋開,踏上滿是困難、匱乏、憂愁、重擔、誤解、危險和犧牲的征程。

當你回顧他的一生,你會發現他一生的要旨就在這句話當中:“我為他們的緣故,自己分別為聖。”

“立誌從事需要你奉獻自己、一生效忠的事業。那麼隻有神的記事本才能為它寫總結。”

對使徒約翰來說,在這個救主舍身的墳場上竟然綻開芬芳美麗的奇葩並非偶然。

也許有人認為那裏是一片荒漠,景象荒涼可怕。但映入這位使徒眼簾的卻正好相反。基督死了,他沒有保留地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傾注了自己的愛,這一切發生的地點是一個大花園。

人如果有舍己之誌,那他就會擁有一個大花園。人如果肯為別人舍棄自己的利益,那麼在他周圍的事物會變和美現起來。舍己的生活看來艱辛、淒涼,看起來被剝奪了行動的自由、生活的享受、好像要邁進荒蕪的沙漠。但約翰看到的正好相反。如果為自己而活,就等於走進了曠野。不久,地裏的景物會變得荒涼,花香會消失,是後會變得毫無生機。

忘我是歡唱的大道。

這愛要流入別人的心

我們各人務要叫鄰居喜悅,使他得益處,建立德行。——羅15·2

一個和藹的老人,精心準備了一些茶點,請城中的女孩子來玩。

當她們都聚集在院子裏時,老人拿出一個玩具,準備獎賞給大家最喜歡的那一個。他讓她們推舉一位她們最喜歡的人。結果一個叫馬利亞的女孩子得到了這個獎品。

馬利亞在她們當中不是最聰明的,也不是最優秀的。當老人問她們:“你們誰願意告訴我,為什麼最喜歡馬利亞,我再獎你一個玩具。”

過了一會,一個小孩子站起來說:“馬利亞常常知道我們最喜歡玩什麼遊戲,然後她說,我們就來玩這個吧。”

一切的自私、不顧別人、損人利己都會違悖基督相愛的法律。他吩咐我們:“你們要彼此相愛!”“要愛你們的鄰居!”

愛太大,沒有一個人的心能保留得住。這愛要流入別人的心,豐盛別人的生命。

“我們各人務要叫鄰居喜悅,使他得益處,建立德行。”

有人問孫達爾是否明白“完全之愛”是何意。

孫達爾帶著笑回答說:“我向果樹拋了一塊石頭,果樹沒有用石頭反擊我,卻給了我一些果子。是不是?”接著他又問道:“我們是不是應當像香木一樣,把自己的香味分送給砍我們的斧子呢?”

他卻一言不答

我默然愛她,因為我愛她的心意不是語言所能表達的,也不是人心所能領會的。

如果他不回答,並不意味著他拒絕了你的要求。其中包含著他的默許和深切的同情。請聽下麵這個故事。

有一個姐妹做了個夢,夢裏她看見三個同伴跪著禱告。人子走向她們。

他在第一個婦人跟前停下,慈愛地安慰著她,勉勵著她,臉上露出榮光和憐憫。

接著,他走向第二個婦人,隻是在她的額頭上摸了一下,略略點頭就走開了。

然後,他走向第三個婦人,他卻看也沒有看她一眼,徑直走了過去。

於是,那個做夢的姐妹這樣想:那第一個婦人一定是最受主的喜愛,最富靈性的。那第二個婦人也還過得去,主摸了摸她的頭,並向她致意;而第三個婦人,一定是曾經傷過主的心,主不屑於理會。

這時,主開口說道:“無知的婦人啊,你錯了。那第一個婦人最幼稚,最軟弱,所以我要時時扶持她,著顧她,以免她誤入迷途。那第二個婦人稍微好些,她有稍強有力信心和愛,可以讓人放心一些。那第三個婦人最有靈性,她擁有大愛和大信,我正用猛烈的方法訓練她,讓她成為最好的材料。”

我默然愛她,因為我愛她的心意不是語言所能表達的,也不是人心所能領會的。

如果你領會了你的默然的奧秘,他必向行奇妙的事。若他收回對你的恩典,必將加倍施與。

額外的一點點

耶穌教訓我們:“有人強逼你走一裏路,你就同他走二裏。”這真是忠告,因為要改變世界,必須付出一點額外的生命代價。

能有額外的付出,才能成就大事。

同是一件事,帶著微笑去做和拉長了臉來做,效果會大不相同。溫文爾雅的處事,一樣可以把事做得有效率。無論是在家,在辦公室,或是其它的社會場合,人生的每一麵,想要達到完美的境界,取決於你用什麼態度來處事。

額外的付出能讓你的付出有更大的影響。

把東西給人有很多方法。有的人給,是因為他覺得是一種責任,他想逃但逃不了。他給的時候,還要讓人知道,他其實很不情願這樣做,他帶著不舍之痛。

有時候,把一件別人十分需要的東西給人,讓受的人有種侮辱感。因為他是趾高氣揚地給,好像把骨頭給狗吃。有的人給,是想讓別有感激他。接受的人知道,如果不顯得卑下,給的人就會不高興。有的人給,隻是圖一時之快,高興的是給的人自己,而不是接受的人。

有很多人,因為給的態度不好,不與不給。

怎樣把東西給人才會恰到好處?耶穌在這方麵是個好榜樣。他每次給別人東西的時候,都是全心全意的。他幫助人,有能力從他身上出去。凡是去求他的,他都會平易近人,他給得豐豐富富,讓接受的人快快樂樂的回家。而不像有些人,我們需要他的時候,卻不敢去找他,因為我們知道可能會碰釘子,即使他答應了,那種態度也讓人後悔去找過他。

要給,卻給得不樂意,就失去了給的意義。你給人的幫助或禮物很重要,但那額外的一點點,就是你給的態度,卻比你給的東西更重要

有人需要你

有人需要你,這是天下最可珍惜的感情。

英國散文大師盧卡斯寫這一篇感人的童話。

一個母親的當兵的兒子在戰場上死了,消息傳到了母親那裏。母親非常痛苦,祈禱上主說:“要是我能再見到他,即使隻有五分鍾,我也心滿意足。”這時天使出現了,對她說:“你可以見他五分種。”母親流著淚說:“快點,快點,讓我見到他。”

天使說:“你的孩子已經三十歲了,你想看他三十年中哪個五分鍾呢?”

母親一時也回答不出來。

天使說:“你是願意見到他英勇獻身時的情景呢?還是他離開你參軍的那一刻呢?你是願意看到他在學校裏站在領獎台上那一天,還是他是嬰兒時躺在你懷抱中的時刻呢?”

母親的眼神開始閃亮,她肯定地告訴天使:“這些我都不要,我要的是那一天,他從院子裏跑出來,要我寬恕他的頑皮。當時他是那麼小,那麼不開心,滿臉是泥和淚,他撲向我的懷裏,幾乎把我撞倒。”

孩子三十年的歲月中,母親最願意見到的,是孩子最需要她的時刻。

人生最感人的事無過於聽到有人對你說:“我需要你,沒有你不行。”

良方

有一篇講獅子和馴獅的文章,很有趣。文章說一個年輕人到動物園找工作,他想做一個馴獅師。理由是,他的精神接近崩潰的邊緣,醫生告訴他唯一的治療方法是找一份高度緊張的工作,讓他可以忘記自己的恐懼。他就想到了這份工作,果然,這個年輕人後來成了一個出名的馴獅師,他的毛病也好了。

解除神經緊張的方法,就是去處理需要神經緊張才能做的事。

減輕自己負擔的方法,就是幫助他人減輕負擔。

泰爾哈德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曾在中國尋找北京人頭骨,運載行李的是騾子,為了讓騾子負載平衡,右邊掛的是行李,左邊掛的是一塊大石頭。非洲人用竹竿挑東西,也會在另一端綁塊石頭,讓肩挑的東西平衡。

我們通常要兩手各提一個箱子來平衡負擔,比隻用一隻的要輕省得多。

擔當憂傷的方法是分擔他的憂傷。

一位叫巴特勒的女士,一天回家,小女兒從二樓的房間飛奔而出想迎接她。當時女兒伏在欄杆上,一不小心失去了重心,從樓上摔下來當時就死去了。這位女士悲痛欲絕,當時有一個老太太安慰她說:“我一生大半的時間都用來照料街頭流落的女孩子,現有我年事已高,沒有力量再照顧這四十多個孩子了,你來幫我吧。”

巴女士真的接了這份工作,她雖然不能完全忘記自己的痛苦,但她把他人的難處肩負了過來,自己的傷痛也大大減輕了。

在他人的重擔中來忘記自己的重擔,在他人的哀傷中來減輕自己的哀傷,這就是有效的良方。

不爭·臣服

放下的力量

宇宙是聰明的,它不喜歡浪費。當你的雙手拿滿東西,宇宙不會給你東西。當你已經捧著太多東西,它不會再把任何東西放在你頭上。它會等待,等著你挪出空間,直到你願意接受。為了接受新東西,你必須放下眼前緊握的東西。

宇宙不喜歡虛空的狀態。如果你在池塘邊挖了一個溝渠,水會留在原地嗎?不會。它會流到新的空間裏,把水溝填滿。如果某地發生火災,消防隊員把阻擋火勢的障礙拿掉,火勢會留在原地嗎?不。它會往能找到的任何空間蔓延。

當你心中有一些空虛感,有一個空缺,某種東西就會充滿它。

我們必須放掉一樣東西,才能真正地接受另一樣。

每一個出口都是另一個入口,導向另一個地方。

愛的法則

愛既完全,就把恐懼除去。懼怕的人在愛裏未得完全。——《聖經》

完美的愛沒有恐懼,恐懼的人沒有完美的愛。

地球上每個人對愛的學習,才剛剛開始。《聖經》裏說;“我給你們下一道新戒律,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彼此相愛,是迷人的。

奧斯賓斯基在《第三工具》中說:“愛是一種宇宙現象。”它讓人類進入一個“不可思議的驚奇世界”。

真愛是無私的,無懼的,它會將自己傾注在所愛的對象上,不求回報,因為真愛的喜悅就來源於奉獻。愛是宇宙法則的真實體現,是宇宙中最強大的磁力,因此純潔無私的愛會回到付出者自己身上。無須強求。了解真愛的人,寥寥無幾。如果一個人的愛表現得既自私、專橫,又患得患失,它將會因此而失去愛。嫉妒是愛的最大敵人,看見愛人被別人吸引,想像力就會失控,這些翻攪不已的情緒若不平複下來,恐懼通常會成真。

曾有一位深陷痛苦的女士來找我,她深愛的男人為了其他女人而離開了她,還說他從沒想過要娶她。她因此陷入了妒忌與怨恨的折磨當中,她希望那個人也經曆和自己一樣的痛苦。

她說:“我這麼愛他,他怎麼可以離開我?”

我回答:“其實你根本不愛那個男人,你恨他。你永遠無法得到你從未付出過的東西。付出全部的愛,就會回收全然的愛。所以,通過他,你可讓自己變得完美。給他完美、無私的愛,不求回報,不要批評指責,無論他在哪裏,真心祝福他。”

“不,除非知道他在哪裏,否則我絕不祝福他。”她說。

“哦,那麼,這並不是真愛。當你付出真愛,真愛就會回你身上。這種愛也許是來自於這個男人,或者是另一個男人。如果他不是你命中注定的那一個,你也不會要他。與神同在,你會得到神為你挑選的屬於你的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