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五 誰能給你幸福:愛生愛
引子
這是每次都會發生在那些真正去愛的人身上的奇跡:他們給出去的越多,擁有的就越多。——裏爾克
恨使生活癱瘓無力,愛使它重獲新生。
恨使生活混亂不堪,愛使它變得和諧。
恨使人生漆黑一團,愛使它光彩奪目。
——馬丁·路德·金
自愛·感恩
愛自己
我們覺得必須先得到一份親密的情感,才能活在愛裏。我們認為,必須有珍上人作為愛的對象。事實並非如此。借著自己,跟自己一起活在愛裏,我們才能第一次體會真愛。你必須活在愛的狀態裏,然後你才能擁有意義深遠的感情。
別人隻能給你,你早已感受到的愛。
當你知道如何由內而外充滿自己,就能用充實的心與內在的滿足,進入外在的人際關係。別人會感覺到你的充實與滿足,並且有所回應。
當你發現心中有一份屬於自己的永不枯竭的愛時,你會體會到一種自由,別人永遠無法奪走它。無論環境如何,你將擁有活在愛裏的自由。
華柯特的詩:
時機將至,到那時,你會得意地到你自己門前,在你自己的鏡中與自己打招呼,微笑著歡迎彼此。
並且說,坐在這裏,請座。你會再一次愛上這個陌生人,他就是你自己。奉上你的一切,奉上你的愛心,給這個愛你的陌生人。
在你的一生中,你為了別人而忽略它,而他真的了解你,取下書架上的情書,照片,那些急切的短信,把你自己從鏡子裏拉出來。坐下,盡情欣賞你的生命。
你才是愛的源頭。
對你已接收到的豐足表達感恩,是讓豐足持續下去的最佳保證。——穆罕默德
一滴恩慈油
你們既是神的選民……就要穿上憐憫,恩慈。——《歌羅西書》
從前有一個老人,無論走到哪裏,身上總帶著一小瓶油。如果他走過一扇門,門上發出磨擦的響聲來,他就倒些油在門軸上。如果遇到一扇難開的門,他就塗一些油在門閂上。他一生就是做這種加油的工作,為的是給人們提供便利。
人們都叫他怪人,但他依然故我。瓶裏的油倒空又裝,又倒空了,又裝……
許多人每天生活中充滿了磨擦聲、咒罵聲。他們需要的是喜樂的油,溫柔油,關切油……你身上有沒有帶著油?你應隨時帶著你的幫助油,從早到晚分給別人,從離你最近的開始。也許你早晨分給他的油,足夠他支撐一日。把喜樂油分給沮喪的人,給絕望的人,這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啊。
人生之途上,很多人我們一生也許隻能碰到一次,以後永遠不會再相遇。所以,不要錯過這惟一的機會。
一滴恩慈油,往往會使一個冥頑的罪人軟化。
一句悅耳的話,對一地顆憂傷的心,就是照亮黑暗的光。
“愛弟兄,要彼此親熱。”
“奔”中的忍耐
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希伯來書》
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奔”的時候,常常是缺乏忍耐的時候,因為奔的時候常常是急切地想達到目的。說到忍耐,我們自然會聯想到靜止。然而那種我們以為是靜止的忍耐,並不是最難做到的忍耐。
有一種忍耐更難做到,就是那同時能奔的忍耐。在悲傷的時候不動,在不幸的時候不言,需要極大的忍耐。而更大的忍耐,是在心中負重,仍要不停向前奔。靈裏倍受痛苦的折磨,卻仍要勉力盡職,這才是真正的忍耐。
很多時候,我們要學會忍耐,不是在床上,而是在街上。我們要埋葬悲哀,不是在寂靜中,而是在活動中,在工作中,在交際時,在幫助時。
這就是又等又奔的忍耐。雖然耶穌沒有一刻不背負著極大的憂傷,但他仍在迦拿變水為酒,在野地變餅濟人。
人們都向你求雲中的彩虹,我卻要求你,求你讓我做條彩虹。
用白玫瑰花和毋忘我花將他覆蓋
愛,能遮掩一切過錯。——《箴言書》
前幾天在報紙上看到一個孩子的經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說:
昨天夜裏,我想起了一件痛苦不平的事,輾轉反側難以安睡,愛心似乎已經從我的心中偷偷地溜了出去。於是我拚命向神求救,好讓我服從他的命令“愛能遮掩一切過錯” 。
內心立刻開始工作,給了我忘卻一切的能力。
開始,我在腦海裏挖開一個墳墓,從容地將泥士挖開,直到挖出了一個很深的洞穴。
我悲傷地往下挖那件曾經讓我受到傷害的東西,很快,泥土被一鏟一鏟地鏟了起來。
後來,我卻小心地將綠色的草土鋪到土堆上,又用白玫瑰花和毋忘我花將他覆蓋,很快我就跑開了。
結果,甜蜜的睡眠跟著來了。那幾乎讓我致命的創傷,竟治愈得沒有一點疤痕,到如今,我卻怎麼也想不起,是什麼東西,會讓我那樣悲哀。
無論什麼樣的心,都不能拒絕愛的力
其中最大的是愛。
林前13·13
“我一定要折斷它!”斧子說著就重重地砍在一塊鐵的身上。但它越是砍,變得越鈍,最後它不得不停下來了。
“讓我來治服它!”鋸子說。它用鋸齒來回鋸著這塊鐵,直到鋸齒磨平了,它也隻得停了下來。
“哈!哈!”錘子笑著說,“我知道你們是不會成功的,看我的。”它打了一下,錘頭就脫落了,鐵仍舊完好。
“我可以試試嗎?”鎮靜的小火焰問道。斧子、鋸子、錘子都笑它自不量力。火焰溫柔地在鐵的周圍燃燒著,用它紅紅的火焰緊緊地包著硬硬的鐵塊,一點也不放鬆,直到鐵在它柔軟的火焰之下融化了。
無論什麼樣的心,都不能拒絕愛的力。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其中最大的是愛。
感謝,讓我在愛中度完了一生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
《傳道書》3·11
一個秋天的早晨,陽光映在帶著露珠的晶瑩的葉片上。一個女孩子沿路走下來,麵色紅潤,頭發被風吹亂了,眼睛瞪得大大的,充滿著信心與期望。
她看了四周一看,顯然,夏天已經結束了它的使命,把照顧大地的任務交給了秋天。
她心情愉快地說:“多麼美妙的世界啊,我真高興來到這個世上,未來的日子雖然很長,必定是美好的,讓人歡欣的。”
到了人生的正午,陽光曬幹了樹葉。金黃色的陽光穿過原野,照在了女子的眼上。在這個美好的時光裏,她正含情望著身邊的男子。
她生活得很寫意,嘴角處笑意流露出來的。她和他手牽著手,望著落日的餘暉。回家途中,她將頭依偎在他的胸膛,小聲說著:“這世界多美好!我真高興能靠在他身邊,彼此相愛。”
夜幕低垂,時光飛逝。人生清晨鑽石般的夢早已遠離,黃金色的正午也一去不返了。
這位女子獨自在園中徘徊,頭發斑白,疲憊的眼光穿過深沉的黑夜,她要卸下所有的擔子,進入神安排的美好家鄉。
她用顫抖的手關門之際,回首來時路,才發現它們都已籠罩在銀色月光之下。這時一位身著白袍,麵露榮光的人,伸出雙手來迎接她。
“這世界多美好啊!”她低聲說,“感謝,讓我在愛中度完了一生。”
裝滿甜水的杯子,不管怎麼樣搖晃,總灑不出一滴苦的來。
春天
要是我們在自己周圍建起圍牆,我們就會生活在冬天裏。圍牆拆去,春天也就來了。
有人在自己與他人之間建起一道牆。
這道牆有時是瞧不起人。他們不願和別人共同努力,因為自己的雄心太大,希望平步青雲,人人都成了他潛在的敵人。
有時是不寬容。他們不願與想法不同的人往來,帶著有色眼鏡,對他們敬而遠之。
有時是怯懦。害怕在人前坦露自己,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無法想到別人。
沒有朋友,沒有友情往來的生活與冬天何異?亞裏士多德說朋友是另外一個自我,真有道理。
有了友誼,就有了春天。
有人在自己和耶穌之間築起一道牆。耶穌說:“看啊,我站在門外叩門。”英國名畫《耶穌叩門圖》中,耶穌所叩的是人心的大門,外麵是沒有門柄的。他畫得真好,因為要打開心門,必須自己從裏麵開。
我們若想孤獨生活,冬天會與我們常駐。若打開門,迎接愛的進入,就會像一首讚美詩中所說“我心中現在充滿春天景色。”
得到的
我所得到的如下:
我發現我比過去更有同情心。
一個人活了半個世紀,一定會發現:人多麼容易犯錯誤;因此要是有人今天做錯了一件事,我一定會像懷特斐爾德一樣說:“要不是因為天父的恩典,這種錯誤,我也會犯。”我因此不會責備他。
到了古人所謂的天命之年,一定飽經憂患。經曆過生活中的風霜的人,總能夠比沒有經過的人更能、也更願意幫助他人渡過患難。如飛逝去的歲月,增加了我的同情心。這當然不是一件很小的禮物。
我發現我比過去更能忍讓。
這不是說我判斷是非的標準有了改變,也不是因為我不願意再和別人爭辯,甚至也不再像詩人歌德史密斯告訴約翰遜博士的:要是一槍沒有把對方打中,也會用槍托把對方打倒;而是我現在比過去更容易承認自己也可能錯;到天父那裏的路,除了我發現的,應該還有很多條。
我認為歲月並不會動搖一個人原有的正確立場,但它會讓我們明白:自己雖然對,別人也不一定會全錯。
我發現我比過去更小心選擇我要做的工作。
我想這大概是因為我們下意識的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一個人必須集中力量,做自己應該做的事。年齡漸長,我們也能別過去更能分清輕重緩急,清楚什麼是真正重要,什麼是無足輕重的。
一個在世上活得越久,越能明明白時間並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我們的朋友。如果我們能冷靜地在自己的所得與所失之間做個比較,就會發現:時間給我們的與從我們身上拿走的,不隻是一樣多,而可能是更多。這正是時間奇妙的地方。
去愛·慈悲
魯米:如果你渴望有人抱你,隻要張開雙臂就好。
當你內心非常渴望更多的愛時,你隻有一件事可做——去愛。
當你看到受傷的自我為了沒有得到愛而哭泣時,你隻有一件事可以做——去愛。
當你聽到靈魂在呼喚愛,好像一個饑渴的人在懇求清水,你隻有一件事可以做——去愛。
感受愛,它就會擴大。
沉浸在愛裏,它就會流動。
看到愛,即使是最細微的,它就會成長。
即使過了這麼長時間,太陽也從未對大地說:“你欠我一份恩情。”看哪!帶著如此偉大的愛,它照亮了整片天空。——哈菲茲
但我愛你比這些更深
我多麼希望住在你裏麵,完全與你融合。——《詩篇》
維多利亞女王登基之前,英國並沒有統治印度全境。她登上王位之後,旁遮普邦才成為她的屬地。那時馬哈拉加王子還是個小男孩,為了表明他對英國女皇的忠心,他送給維多利亞女王一顆美麗的寶石,即有名的“科依奴”鑽石。這件禮物和王室其它寶物一起被藏在倫敦塔內。
幾年之後,馬哈拉加長大成人。他到英國去訪問,首先到了白金漢宮,卻覲見女孩子王。當他被帶到皇家官邸,向女王行過禮後,他請女王讓他看看那顆“科依奴”。女王聽了他的請求很驚訝,但她一向仁慈而有禮節,她還是命令手下立刻把那顆鑽石拿來。
不久,這顆無價之寶拿來了,呈現在了年輕的印度王子麵前。他畢恭畢敬地將它拿起來,走到窗戶邊仔細端詳。然後,他轉過後,走到女王麵前跪下,以充滿感情的聲音對女王說:“夫人,我送您這顆鑽石的時候,還很年幼。現在我長大了,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我想重新把它獻給您,表達我對您的忠心和敬愛。”
“我能擁有那些珍珠嗎?”神問道。他知道我是多麼珍愛它們。
“如果你愛我,你願意將它們獻給我嗎?”
“不。”我回答。
他看起來如此失望。
“拿去吧,拿去吧。雖然我舍不得,但我愛你比這些更深。”我叫道。
他拿走了我珍珠,卻還給了我真正的無價之寶——喜樂。
最熱烈的愛與最惡毒的恨相遇
哪知他為我們的過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以賽亞書》
他完全傾空了自己,脫去了神聖的外衣。他的形象雖然被帷幕遮蔽,但他仍一次又一次在那裏顯現。他是人,睡在小船上。他是神,能平靜風和海。他是人,為朋友哀傷。他是神,叫死人說話。他是人,埋葬在墳墓裏。他是神,從死裏複活。
十字架的受難沒有期限,
但,是愛擬定了救贖的計劃
是愛使救贖降臨人間
是愛填平了人與神的鴻溝
神有偉大的憐憫,豐富的恩典
神的赦免無數
勞苦負重的人
在苦難地十字架裏發現了自由
十字架中包含兩個故事。一個是黑暗的、罪的故事。罪製造十字架,紡織荊冠,並敲上鐵釘。一個是鮮紅的、愛的故事。他的愛讓他替我們承受了創痕和羞辱,隻有當這熱烈的愛在我們心中燃燒,才能讓我們痛恨罪惡,因為隻有他的血才能洗淨罪惡。
豎立十字架的加略山是地球上意義最崇高的山。在那裏,最惡毒的仇恨和最深長的愛相遇。
最後愛卻得勝。
耶穌被釘在三座十字架中間,在他兩邊分別是兩個強盜。此時,他的十二個門徒到哪裏去了?那十二個忠心的、受他造就了三年的門徒到哪裏去了?猶大出賣了他,彼得不認他,多馬懷疑他,他們全都棄他而去。
他們一個個棄他而去,讓他獨自在彼得拉多受審。他的心已破碎,然而外貌依然安詳深沉。執法的人顫抖了,低聲說“宣告這人的罪行。”下麵有人說他是神的兒子。他是神的兒子,他們又到哪裏去了呢?那些他治愈的腐腿、耳聾、眼瞎的人呢?為什麼他們不前來見證。我控訴他們,但為了軟弱的我。耶穌也曾獨自跪在加略山上。
讓我們回到加略山,跪在他腳前,仰望著他,試著了解他的心。
不可囤積種子於穀倉,應當撒在地上
有一個女人拿著一瓶至貴的真哪噠香膏來,打破玉瓶,把膏澆在耶穌的頭上。——《馬可福音》
“有一個女人拿著一瓶至貴的真哪噠香膏來,打破玉瓶,把膏澆在耶穌的頭上。”為什麼要這樣呢?玉瓶不打破,香氣不能四溢。勝利的時刻也是悲劇的時刻,盛著香膏的玉瓶必須先打破,香氣才會散溢。
所羅門王最珍愛的寶物之一,就是一瓶長壽藥水。這種藥很神奇,任何人隻要喝一點,就能長生不老。因此,世界各地的蜂擁而至,都想找國王要幾滴藥水,但國王都拒絕了。他的朋友也來了,有的年老體弱,有的患著重病,他們也想求國王賜幾滴藥水,哪怕是讓他們舔一下也行。國王還是一一回絕了。他說如果給了他們其中的任何一個,其他的人也都會跟著要,那麼他自己就所剩無幾了。
過了很多年後,所羅門王垂死病榻,他讓人將那瓶尚未開啟的藥水拿來,心想隻要喝了這藥水,就能長生不老了。過了一會兒,瓶子拿來了,但瓶子打開後,裏麵卻空空如已。因為,這藥水長年擱置不用,已經揮發幹淨了。當初他如果與人共享,也許它還會變得越來越多。
不可保留我們的力量,應該將它用在工作上。不可埋沒我們的才幹,應該充分支配它。不可囤積種子於穀倉,應當撒在地上。不可隨逐流,與世妥協,應當將自己交托出去,這才是通往開花結果的途徑。
生生不息
你這小信的人啊,為什麼疑惑呢?——《馬太福音》
在滿天繁星的夜晚,用望遠鏡觀察成千上萬的星球旋轉於蒼穹。在這個巨大無比的星係中,地球隻是渺小的一粒。而掌管這無限宇宙與潛能的造物主,具有何等的智慧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