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二一

《衍波詞》之佳者,頗似賀方回。雖不及容若,要在浙中諸子之上。

【賞析】

王國維說過,北宋名家,以賀方回為最次,其詞與王士禎之詞頗似,非不華瞻,惜少真味。那麼,於王國維處,王士禎詞與北宋詞相比,無論在時間上還是在境界上,都可謂遠哉遙遙。

事實上,王士禎長於詩,其詩清新蘊藉,刻畫工整,他更被譽為清初詩壇領袖、一代詩宗。王士禎論詩主“神韻”,這淵源於唐司空圖的“自然”“含蓄”之說和宋嚴羽的“妙悟”“興趣”之說,推崇清幽淡遠、含蓄深蘊、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為作詩要訣。

於詞,王士禎長於小令,用絕句筆法入詞,然含蓄之味多,沉厚之旨少。其詞學著作《花草蒙拾》,是他讀《花間集》《草堂詩餘》所作的劄記,與前代詞論著作特別是張炎的《詞源》有著密切的關係。

於王士禎處,詩和詞並非是涇渭分明的,他在表述其神韻說時亦並未將詩詞完全分開,而往往是詩詞並舉。所以,王士禎的詩論和詞論應該是相互獨立而又相互影響的,二者共同推動其神韻說的豐富和深化。然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同主“神韻”之旨,而詩長於詞,亦屬不可強至之事。

朱彝尊與王士禎並為清初詩壇南北二宗,其詞與陳維崧合稱“朱陳”,共執詞壇牛耳。朱彝尊推尊詞體,崇尚醇雅,宗法南宋,開創了浙西詞派,拓展了清詞的新格局。其詞音律和諧、蘊藉空靈、清醇高雅,又順應太平為盛世之音,故而其流風綿亙康、雍、乾三世而不衰。陳維崧學識淵博,性情豪邁,才情卓越。其詞風導源於蘇辛,善於以豪情抒悲憤,使豪放詞在清初重又大放異彩;他繼承《詩經》和白居易“新樂府”的精神,賦予詞以沉重的曆史使命感,乃至有“詞史”之謂。他的詞睥睨跋扈,悲慨健舉,為陽羨詞派的一代詞宗。

由此看去,則王氏之詞未必在朱、陳二人之上。三公之詞孰高孰低,見仁見智。

二二

近人詞如《複堂詞》之深婉,《疆村詞》之隱秀,皆在半塘老人上。疆村學夢窗而情味較夢窗反勝。蓋有臨川、廬陵之高華,而濟以白石之疏越者。學人之詞,斯為極則。然古人自然神妙處,尚未見及。

【賞析】

朱孝臧早歲工詩,風格近孟郊、黃庭堅,近人陳衍稱其為“詩中之夢窗(吳文英)”。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王鵬運於京師立詞社,邀其入社,方專力於詞。其詞取徑吳文英,上窺周邦彥,旁及宋詞各大家,打破浙派、常州派的偏見,勤探孤造,抗古邁絕,自成一家。又精通格律,講究審音,有“律博士”之稱。所以被時人尊為“宗匠”,乃至被視為唐宋到近代數百年來萬千詞家之“殿軍”。

近人張爾田稱其詞“跨常邁浙,淩厲躒朱”,“擬之有宋,聲與政通,如範、如蘇、如歐陽,深文而隱蔚,遠旨而近言,三熏三沐,尤近覺翁”。正是“學人之詞,斯為極則”。

那麼,何為“學人之詞”?“學人”有二解,一者作動賓結構,“學”為動詞,意為模仿;一者整體作一個名詞,蓋以其身份為“學者”或“有學問”之故,清人譚獻將清詞創作分成“才人之詞”、“詞人之詞”和“學人之詞”,當然,若仍以創作者的身份而論,還可分出“詩人之詞”、“哲人之詞”、“文家之詞”、“史家之詞”、“雜流之詞”等。王國維於此當兼有“學人”二意。

一部分文人采用民間的新文學體裁來創作自己的文學作品之後,大量文人包括劣等者便來模仿,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學人”兼有兩重內涵。王國維將詞體演變劃分為唐末五代、北宋、南宋三個時期,胡適對應地作出了“歌者之詞”“詩人之詞”“詞匠之詞”的分期,任訪秋將其歸納為:平民(文體的創造者)、文人(文體的完全者)、文匠(文體的模擬者)。若將“南宋”的時間段放大為“北宋以後”,則模擬古人的文匠們,皆未得其自然神妙者,雖然不乏學得極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