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一
白石之詞,餘所最愛者,亦僅二語,曰:“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
【賞析】
王國維於《人間詞話》中論及薑夔處,不下數十次,其中亦不乏極高的評價,如王國維認為,詞中得“韻趣奇高,詞義曠遠,嵯峨蕭瑟,真不可言”之氣象者唯白石(本編第三一則),如王國維稱“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本編第四二則),由此可見薑夔詞於王國維心中的地位,那麼,白石之詞,為王國維所愛者,想必也有許多。然則王國維為何要說“所最愛者,亦僅二語”呢?“最愛”,意謂薑夔詞裏也有很多可圈可點、耐人尋味的佳句,但都不如此二語,一個“最”字,乃王國維對薑夔“更上一層樓”的、挑剔有加的要求。
薑夔青年時曾旅居合肥十年,在那裏,他曾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之後對這位戀人念念難忘,直至暮年仍不改其心之誠。據夏承燾先生考證,此闋《踏莎行》便是遙寄這位戀人的。開篇先寫“燕燕輕盈,鶯鶯嬌軟”的溫馨之夢,往事悠悠笑語頻,然後“分明”二字陡然一折,原來僅隻夢中見聞,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頓挫之後再來一折,不說自己思念對方,卻寫對方思念自己,夢裏相尋,夢外何處,漫漫長夜不知曉。這是以此心換彼心,方知人恨深,遙想伊人之怨悵,此心久久無法釋懷。歎離別容易,人去隻有花無主,山盟唯餘相思路,伊人夢魂追隨,萬水千山,卻惶惶無所依、無所尋、無所憑,“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全篇感夢而作,心有所係,以一地相思寫兩處牽掛,所以夢中有夢,心中有心,至於最末一句,萬般深情都化作寂寥無邊的遙遠夢景,時空交錯,影像重疊,沉痛無奈,哀婉淒絕,且用字樸實自然,仿佛從心底湧出,仿佛曆曆在目。如此方是“不隔”,方是“真”,遂自成境界,當然要為王國維所最愛了!
二
雙聲、疊韻之論,盛於六朝,唐人猶多用之。至宋以後,則漸不講,並不知二者為何物。乾嘉間,吾鄉周鬆靄先生著《杜詩雙聲疊韻譜括略》,正千餘年之誤,可謂有功文苑者矣。其言曰:“兩字同母謂之雙聲,兩字同韻謂之疊韻。”餘按:用今日各國文法通用之語表之,則兩字同一子音者謂之雙聲。如《南史·羊元保傳》之“官家恨狹,更廣八分”,“官家更廣”四字,皆從k得聲。《洛陽伽藍記》之“獰奴慢罵”,“獰奴”兩字,皆從n得聲。“慢罵”兩字,皆從m得聲也。兩字同一母音者,謂之疊韻。如梁武帝“後牖有朽柳”,“後牖有”三字,雙聲而兼疊韻。“有朽柳”三字,其母音皆為u。劉孝綽之“梁王長康強”,“梁長強”三字,其母音皆為ian也。自李淑《詩苑》偽造沈約之說,以雙聲疊韻為詩中八病之二,後是詩家多廢而不講,亦不複用之於詞。餘謂:苟於詞之蕩漾處多用疊韻,促節處用雙聲,則其鏗鏘可誦,必有過於前人者。惜世之專講音律者,尚未悟此也。
【賞析】
王國維指出:“苟於詞之蕩漾處多用疊韻,促節處用雙聲,則其鏗鏘可誦,必有過於前人者。”這是看到了音韻對表達抒情的重要作用。其實雙聲疊韻的使用與否,應該全靠詩人自己來定奪,適合就用,不適合就不用,務要使詩作自然才好。推而廣之來看古人對韻律的講究,也是同樣的情況。中國的古典詩歌中是很講究平仄相對的,這樣的好處是可以使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很適合表現詩人的情感;但是如果有好句,便是不講究也可以的,這就是所謂的“拗句”。韻律既可以成為詩歌表達的有力輔助,有時又可以成為詩歌的束縛,詩人作詩當靈活處理。
三
世人但知雙聲之不拘四聲,不知疊韻亦不拘平、上、去三聲。凡字之同母者,雖平仄有殊,皆疊韻也。
【賞析】
四聲是從漢字的聲調來說的。漢語是有聲調的語言,聲調在語言中有區別詞義的作用。在入聲消失以前,“四聲”是漢語聲調的基本係統,古今聲調的變化都以此為基準,或合或分,有規律可循。古人把聲調不同而韻母相同的韻,也看作不同的韻。如“東”韻,隻能代表ong的平聲韻,“董”韻,隻能代表ong的上聲韻,“送”韻,隻能代表ong的去聲韻。而雙聲疊韻是不受聲調限製的,隻要是聲母相同的兩字詞就是雙聲詞,例如:“淋漓、匍匐、躊躇、猶豫、流利、慷慨、吩咐、崎嶇”等;同樣,隻要是韻母相同的兩字詞就是疊韻詞,例如:“崔嵬、徘徊、蕩漾、洶湧、咆哮、彷徨”等。另外,雙聲疊韻詞不是按意義關係結合而是按照讀音關係結合的,所以理解起來要從整體上詮釋詞的意義,不能分開來看單個字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