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安全是健康的底線三(1 / 3)

走出運動的45種誤區。

現在誰都明白鍛煉身體的重要性,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鍛煉身體的隊伍。但是,有些人由於對運動性質、自身生理階段及安全鍛煉缺乏了解,或對運動存在錯誤的認識,長期堅持錯誤的運動習慣和動作,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即使有些良性改變,卻造成了身體其他方麵的損傷。

下麵對健身運動中經常出現的誤區作一個分析,大家不妨看看,自己會不會“對號入座”。

誤區1.鍛煉的最佳時間是清晨。

其實,傍晚時分鍛煉最為有益。早晨空氣中氧含量少(因為植物的光合作用要陽光和紫外線),夜間逆溫層出現較多,寒冷刺激本身可誘發血管痙攣。另外,早晨人的血液凝聚力高、血栓形成的危險性也相應增加,是心髒病發作的高峰期。

相反,黃昏是體育鍛煉的理想時間,因黃昏時的心跳、血壓最平衡,最適應運動時心跳、血壓的改變;黃昏嗅覺、聽覺、視覺、觸覺最敏感,人體應激能力是一天中的最高峰;黃昏體內化解血栓的能力也達到最佳水準。所以,應該是晨練比較好。

誤區2.隻有出汗才算運動有效。

出汗不出汗,不能用來衡量運動是否有效。人的汗腺各不相同,分活躍型和保守型兩種,有人屬前者,而有人屬後者——與遺傳有關。盡管出汗是健康的表現,但排汗量並不足以作為衡量運動強度的指標。心率、費力程度才是更重要的標準。

誤區3.運動量越大越有益健康。

運動量過大並不利於健康。研究表明,有益健康的運動範圍很廣泛,但運動強度較小。應該因地製宜,每周耗2000卡熱量的低度運動最有益於健康。

誤區4.剛開始時動作過猛。

這是人們經常犯的錯誤。突然大量運動,機體難以適應,會出現嚴重的疲勞感、渾身酸痛或引發老病,還可引起肌腱、肌肉拉傷,很難堅持長期鍛煉。正確的鍛煉方法是:從小運動量、小幅度、簡單動作開始,讓機體有個適應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叫疲勞期,大約半個月,然後逐漸增加運動量,加大幅度,動作也要慢慢地由易到難。

誤區5.肌肉疼痛說明鍛煉得好。

肌肉疼痛隻能說明你鍛煉過度或訓練不當。由於肌肉運動過快,肌肉組織中的乳酸濃度增加,產生堆積,從而引起肌肉的神經末梢受到刺激而發生疼痛。當停止運動後,疼痛自然逐漸消失。

誤區6.運動可能加速膝關節退化。

隨著年齡增長,膝關節會產生退行性變化,這是自然現象。但因此完全停止運動是錯誤的。人不運動容易患骨質疏鬆症,肌肉萎縮,身體也會缺乏敏捷性和協調性,體能下降。膝關節有病變的人應盡量減少負重、長距離行走、長時間站立,不要練習跑跳、深蹲等。最好選擇對膝關節沒有損傷的運動,如遊泳、騎車、散步、墊上動作等。

誤區7.放任運動功能減退。

很多人都能感覺到,自己機體活動的功能在慢慢地減退,而不去幹預,這是錯誤的。運動是保留功能的最有效方法。比如可以練伸指,五指用力伸直,指尖反翹,然後放鬆,反複練習。通過這些動作來減緩退化速度。

誤區8.身體出現不適和疼痛是正常的。

這是一種最危險的錯誤概念。如果在運動中出現眩暈、胸悶、胸痛、氣短等症狀,就應暫停運動或減少運動量,必要時應到醫院進行查治。尤其是中老年人,切忌硬撐著或等待,以防運動誘發猝死。導致身體疼痛和疲勞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受傷或生病,也可能是缺少睡眠。弄清原因後要盡量調。

整,及時改換健身項目,讓身體虛弱的部分得到休息。

誤區9.反複鍛煉同一個部位能最快地增強力量。

反複鍛煉同一個部位隻能造成損傷。增強力量正確的方法是,要讓肌肉負重訓練至疲勞點,再給這些肌肉一些時間去恢複和休息。過度鍛煉同一部位隻能適得其反,因為損傷過後需要很長時間的恢複,以前的鍛煉效果隻能付諸東流。

誤區10.每天都做同樣的動作。

日複一日,動作單一,鍛煉的就是那幾塊肌肉。如果速度也沒有變化,消耗的熱量將逐漸減少,使效果大打折扣。應該選擇不同類型的運動方式,改變單調的鍛煉模式。

誤區11.重複動作越快越好。

舉重時重複動作過快,容易使血壓升高,增加關節受傷風險。同時,這種高頻快速鍛煉也會使鍛煉效果大減。使用力量訓練器械如啞鈴的最安全方法是:發力上舉時呼氣,這個過程為兩秒鍾;回複原位時吸氣,這個過程為4秒鍾。

誤區12.全身參與鍛煉腹肌。

很多人在做腹部肌肉鍛煉時,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問題在於他們的用力部位往往包括上半身、脖子及頭部。鍛煉時應集中精力,鍛煉範圍在胸腔和髖骨之間,其他部分的肌肉應該保持“安靜”。

誤區13.肌肉拉伸無需熱身。

健身一開始就練習肌肉拉伸,很容易造成肌肉拉傷或肌肉撕裂。肌肉拉伸動作應該放在熱身的最後階段。

誤區14.一邊拉肌肉一邊跳躍。

肌肉拉伸過程中,跳躍動作會增加肌肉變形或拉傷的危險。肌肉拉伸時,各關節最好不要活動。身體有拉長的感覺,但是不要達到疼痛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