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前途。
甲和乙是好朋友,一天,乙到甲家裏做客,甲熱情招呼,順口問他:“喝點什麼東西?”乙回答:“隨
便,隨便。”
甲當然心裏有數:家裏確實有好酒,是留給上司丙的,現在當然不能拿給乙喝。衡量與乙的關係,決
定泡一壺好茶招待他。
乙見甲並沒有敷衍他,自然很高興,也知道自己在甲心中的分量。
正在此時,丙不期而至,明顯就是來喝那瓶好酒的。此時,甲該不該將好酒拿出來?如果拿出來就會
得罪乙,不拿出來又會得罪丙。這種兩難的情況卻也難不倒深諳圓通之道的甲。
甲對他太太大聲說:“我剛才找了半天,你到底把那瓶好酒藏到哪裏去了?”
甲的太太明白甲的意思,也大聲地回答:“我昨天收拾屋子,怕把它弄髒,特地藏起來了。”
話音未落,甲的太太就拿著好酒出來了,並準備了豐盛的下酒菜。乙和丙都很高興,當然,甲將危機
巧妙地化解於無形,更是高興。
用高聲說話來向別人傳達自己的想法,是中國人的絕招,在人際關係的運作中,具有轉危為安的決定
性力量。甲很清楚,丙提前來就是想喝自己的那瓶好酒,可是乙來了自己沒拿出來,等丙來了才拿出,乙
心裏肯定不高興。可是不拿出來,就會引起丙的不滿。拿也不是,不拿也不是,但是高聲說話就解決了問
題:“剛才找了半天”就是告訴乙“我本來想請你喝,但是沒找到”;而丙明白,就算乙是甲的好朋友,
還是沒我的麵子大,哪怕是“特地藏起來了”,到了緊要關頭,也得拿出來。
知識很重要,但是知識之外,人際技巧也很重要,若想圓滿解決問題,在知識之外,還需要一些藝術
氣氛。
2.“隨便”表示具有“單憑物質不足以表達全部的敬意,必須拿精神來補助”的用意。以請客吃飯為
例,主人即使準備很多佳肴,仍然說“隨便吃點”,意思是這些菜雖然很好,但總覺得應該有更好的,才
足以表達主人對貴賓的敬意。如果客人認為過於豐盛,就會說“太破費了”;如果客人覺得不過爾爾,既
然主人說了“隨便吃點”,那客人也不會不滿。
如果東西非常好,中國人也會輕描淡寫地說“隨便買的”,這不是謙虛,而是中國人認為精神重於物
質,“千裏送鵝毛,禮輕情義重”。同時,也希望對方不會有“受之有愧”的負擔。如果東西並不好,一
句“隨便”,表示“我已經盡力,希望你能夠諒解”。中國人講究“盡心盡力”,隻要盡力而為,對方多
半是會體諒的。
3.“隨便”暗示“我有我的意見,隻是不便說出來”。上司征求下屬的意見,下屬絕不敢說“隨便”,
而是請上司做主。因為說“隨便”,就意味著下屬有自己的意見,隻是不方便說而已。
“隨便”正是孔子的“無可無不可”的體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很微妙的,時時有變化,如果絲毫
不加考慮,冒冒失失地說出自己的意見,很可能使對方為難,不如將心比心,先說“隨便”,好讓彼此有
個商量的餘地。
既然“無可無不可”,“隨便”就不是對“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地”都通用的。有的時候,隨便說
“隨便”也會給對方造成困擾。例如,晚輩對長輩最好別說“隨便”,否則就顯得太隨便。朋友之間也有
不宜說“隨便”的情況,同是請客吃飯,說“隨便”可以讓主人根據自己的情況準備,但是如果主人境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