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早已擺脫“二分法”的陷阱,我們知道“錯,絕對不
可以;對,常常沒有用”。對錯之外,還牽涉是否圓通的問題。我們厭惡是非不分的人,也不歡迎是非分
明卻不圓通的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就是這個道理。中國人講求“在圓通中分是非”,把
是非分得大家都有麵子,不得罪人,但也不討好人,人際關係才可能良好。
中國人喜歡拉關係、靠關係。這句話很容易引起人們的誤解,朝壞的、不正當的、不合法的地方想。
有人認為某些人的成功,是討好別人的結果,而自己的成功是憑本事獲得的,甚至公開宣稱:“我從來不
搞關係,我現在的一切,完全是憑真本事得來的。”事實上,如果一個人毫無能力,是無法完全依靠人際
關係而成功的。但是,即便有高超的能力,如果缺乏良好的人際關係,也不可能成功。在家靠父母,出外
靠朋友,說的就是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當然,我們也看到某些人用心營造不正常、不正當的關係,然後用來營私舞弊,禍國殃民。這種人際
關係所帶來的弊端的確使得許多人為之心寒,以致他們認為人際關係隻有害而沒有利,因此不重視也不研
究人際關係。還有一些人,由於自己不擅長建立人際關係,眼見他人因人際關係而獲利,出於嫉妒或不滿
的心理,對人際關係產生強烈的反感。
於是,很多人把“搞關係”看成負麵的東西,似乎好人從不搞關係,隻有心術不正的人才搞關係。這
樣看待人際關係,自然形成偏激的態度。人際關係本身是中性的,運用得恰當,便是良好的人際關係;用
錯了,當然產生不好的影響。行為正當的人對拉關係、套關係,實在不必過分敏[gǎn]。往好的方麵想,反而
容易獲得良好的效果,何樂而不為
人際關係需要倫理道德規範
中國人的倫理觀念比其他民族發展得都早,而且最完善。孟子說:“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
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就是說,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
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這是處理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
自古以來,我們製定了形形色色的準則,無非是為了加強對個人的約束,提醒我們除了自己以外,還
有各種有關係的人,因而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格外謹慎。其中,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倫,
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對中國人的言行產生重要的影響。
既然倫理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那麼我們的人際關係勢必打上倫理的烙印。自古以來,我們所建立
的是一種罕見的人倫關係,中國人根本沒有什麼人際關係。而我們一直錯誤地想把西方的人際關係移植過
來,弄得大家的關係愈來愈緊張,愈來愈敗壞。
人倫關係和人際關係最主要的差異在於,前者重視“合理的不平等”,而不是後者所主張的“平等”。
西方人認為“人生而平等”,於是發展出一套平等的人際關係。中國人認為“人一出世,就不平等”,就
算同一家庭、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在資質方麵也不相同,加上出生時家庭的環境、父母的年齡與社會地
位也不一定一樣,子女們怎麼可能平等呢先天不平等,後天也不可能平等,頂多經過合理的調整,做到
合理的不平等。
倫理就是合理的不平等,父父、子子,應該各如其分;君君、臣臣,用現代的話說是上司、下屬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