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金融巨輪的沉沒——美國國際的沉淪 第六節:蚍蜉撼大樹(3 / 3)

那時候,人們在一再詢問可能的違約問題,說明市場已經開始意識到可能的風險了,連市場都看到了風險,作為主帥的卡薩納卻依然是信心滿滿,這樣的團隊不垮也很難。

更為有意思的是,那些保險行業的老手,居然還相信這種個人判斷的“擔保”。保險玩的是數字,不是個人的主觀判斷。而且,保險強調風險控製。可在這時,由於卡薩納太得寵,沒有人會懷疑他的判斷。

往往在這種情形,也意味著是不得不多加小心的時刻,但沒有人在意。很快,在2007年的第三季度,美國國際金融產品公司開始對賬上資產減計,減計額高達3.52億美元。隨著信貸危機加深,美國國際金融產品公司擔保的信用違約掉期資產不斷大幅貶值。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履行擔保責任,美國國際金融產品公司是需要向交易對手交付抵押的。在危機出現時,光靠信譽是不夠的,對方需要的是你的真金白銀。他們已經開始不太信任你了。也就是說,由於公司使用的金融杠杆的倍數太大,現在需要注入資金來保證了。而自己又沒有多少資金,於是就隻好讓母公司美國國際來承擔了。

到2008年第二季度底,美國國際的資產減計高達250億美元。這時候,公司主業的保險方麵的客戶也受到影響,不少客戶開始離開美國國際。我們說過,保險賣的是一種信譽,一種服務,一種安全感,它不像電視冰箱之類實實在在的產品。

對於保險公司而言,最重要的是公司的信譽和財政實力。在自己信譽出現問題,財務又出現更大問題的時候,公司已經開始出現全方位的問題了。雖然這時候的卡薩納已經被公司掃地出門,但對他的懲罰也僅此而已,他已經獲得巨額的金錢回報,他可以微笑著離開公司了,除非在他的心靈深處還有某種罪惡感存在。

如果說,雷曼公司的福爾德雖然一直不承認自己的過錯,但至少還在思考和檢討當時的可能誤判。那麼,這位卡薩諾則是連想都不願意想一想,由於他的過錯,給美國國際這家公司,它的股東,美國政府和納稅人,還有億萬因金融危機而受到損失的人,所帶來的災難了。

可能他自己沒有能力想明白,他畢竟隻是一個“會計”,對於涉及那許多複雜數學手段的金融衍生品中的風險,特別是在無數次對衝之後的風險,他很難搞明白。

【格林伯格心痛】

這時候,幾年前被迫離開公司的格林伯格,作為美國國際最大的個人股東,眼看著自己所遭受的巨大經濟損失,再也坐不住了。他聯合其他股東向公司管理層發起攻擊,要求撤換董事會成員,這個公司的監管機構的成員。在他看來,責任在於公司風險控製部門的嚴重失職,沒有好好看住一個小小的美國國際金融產品公司這家分公司。

對於格林伯格的指責,美國國際的管理層反駁說,這個小小的美國國際金融產品公司分公司,可是你格林伯格當年自己點頭創建的,而且,這個卡薩納也是你自己親自任命的。況且,在你格林伯格離開公司之後,美國國際金融產品公司分公司也沒有引入任何新的業務,而且,現在賬上減計的資產,主要還是你格林伯格在任時擔保的。總之一句話,都是你當年埋下的禍根,隻不過等到現在才發作罷了。而這又是由於美國房市崩潰導致的。你為什麼在當時沒有注意到這種可能性呢?事後諸葛,誰都會做。

格林伯格自然不會承認那是自己的過錯。他是一個“不知道失敗是什麼滋味的人”,他說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將不得不麵對這種尷尬的局麵,和承擔如此巨大的個人經濟損失。在他的推動下,CEO蘇利文被迫走人,由公司的董事會主席,前花旗總裁,威勒姆斯特德暫時接任。在當時,為什麼格林伯格沒有爭取到讓自己親自上陣來救援公司,也還是一個謎。很可能那也是政治權力博弈的結果,還有可能,已經到了這一步,他也無力回天。更何況,他已經是一位老人了。

為了挽救公司,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加快弄到足夠的現金。通常情況下是通過借款,或者發行新股,也就是賣掉公司的一部分擁有權。這兩種辦法,在那個時候似乎都沒有什麼作用,因為沒有人借錢,也沒有人願意買公司的新股。

在這種情況下,剩下的隻有一條路可走,就是賣掉公司旗下的部分資產,來獲得必須的現金。威勒姆斯特德說,他將那麼做,而且,公司將在9月上半旬拿出具體的可行方案。但沒等到他的具體方案出台,公司的的股票價格就在9月發生巨幅下跌。

在市場看來,公司所麵臨的不是一小筆現金就能夠解決的問題。機構投資者在大量拋出公司的股份。其後,果然與市場所估計的一樣,壞消息一個接著一個。

首先是因為債券市場違約增加,而大幅推高了信用違約掉期的價格。這不僅直接造成了公司的虧損,而且還增加了對擔保所需現金的需求。同時,公司的債券評級被下調,這又讓信用違約掉期交易對手有理由,進一步索取更高數額的抵押,那時候是145億美元的額外現金。這無異於是雪上加霜。公司無法拿出那麼多的現金,來擔當自己的承諾。

美國國際的問題,也讓美國政府開始頭疼了。不久前的雷曼公司出現問題,美國財政部和聯儲還在猶豫,是不是該動用納稅人的錢來救助。最後沒有救助雷曼,似乎理由也很充足:我們相信市場的力量和作用。如果你不能夠在市場中獲得生存,那麼你就必須接受市場對你的懲罰,雖然這種懲罰很痛苦。堅持市場經濟,是美國國家的立國之本。

雷曼的倒閉,引起了金融市場很大的風波。事後看來,雷曼事件還不是一個單純的雷曼公司問題。一則是它牽涉到太多的投資者甚至是國家的利益,而且,它還大大地影響了金融市場上投資者的信心。特別是對美國金融市場的信心。

沒有救助雷曼公司,美國政府方麵是不是很後悔,我不知道。感覺不應該是很好,雖然政府出麵聯係了很多方麵的公司和投資者,但最後沒有起到期望的作用。

【如果美國政府不救】

不過,這個比雷曼大很多的美國國際,如果不救,會發生什麼問題,造成什麼影響?美國財政部和聯儲花了不少的時間和精力,在權衡這個問題,也就是風險評估。如果救助,到底底線會在哪裏?政府需要承擔的損失又會有多大?

再有一點,美國國際當時沒有啟用格林伯格,而是用和時任美國財政部長很要好的威勒姆斯特德,來主持公司業務。財政部長來自高盛,不可能對於金融公司玩的那些“小玩意”不理解,也不可能不知道大概的底線和問題的嚴重性。

但是,對比雷曼的總裁和政府部門僵硬的關係,再看看美國國際臨時老總和財政部長的鐵哥們友誼,其中有沒有人情大於商情的問題,也隻能讓人去猜測了。在美國,政府部門和實業部門、企業界的關係,雖然有大量的法律和法規在那裏製約著,人際關係的偉大作用,也還是時時在發揮著它不可取代的魔力作用。

到10月4日,美國國際已經用掉了850億美元中的610億美元。政府注入這筆資金,原本是為了讓公司有時間來逐步轉讓旗下的資產,籌集資金,但到這個時候,公司還沒有完成任何一筆的資產變現,而資金又快不夠用了。

10月8日,信貸市場持續惡化。公司在資本市場融資,在短期內已經不太可能,沒有辦法,紐約聯儲隻好繼續向它提供378億美元的額外貸款,而公司方麵,則用自己擁有的優質評級的固定收益證券,交給紐約聯儲作為抵押。

看著自己的資產大量縮水,看著自己一手經營發展起來的公司,在死亡線上掙紮,已經83歲高齡的格林伯格,自然心裏不會好受。麵對這種情形,還依然雄心勃勃,通過自己的發言人說,他將大量購買美國國際旗下的資產。他說,這是他挽救公司,同時挽救自己的一個曆史性機遇。而且,也是讓他重新贏得世界尊重的時刻。

在2009年3月時,美國國際的一個分支機構,起訴美國兩家金融機構——全美金融(Countrywide Finance)和紐約銀行,指責他們在高達10億美元的一筆次貸債券上誤導了美國國際,由於對方的誤導,美國國際方麵低估了那筆抵押債券的風險,結果導致自己在那筆債券保險(CDS)上出現了巨額虧損。類似的官司,估計今後還會出現很多。

毫無疑問,美國國際的經營失敗,根源就在於對風險的低估,和在這種低估的情況下,又過度使用金融杠杆,結果是雪上加霜。問題是,這種風險低估,到底是被人人為誤導的結果,還是大家當時都沒有看到風險,或者沒有真正認識到風險,結果是被大家的無知所自我誤導?不過,有一點是確定的:即使對於很“肯定”的“沒有風險”的投資,作為美國國際那種水平的公司,也應該是留有一定的餘地,以防萬一的。這和打仗一樣,你全軍出動的一場大戰,居然沒有後備隊,也是一個不該有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