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金融巨輪的沉沒——美國國際的沉淪 第六節:蚍蜉撼大樹(2 / 3)

可以說,是摩根大通的專家,所“設定的”陷阱最後讓大廈倒塌。很有趣,摩根大通自己倒沒有在這方麵遭受多大的創傷。不僅如此,從到2009年9月時的結果來看,在危機前主要的美國金融機構中,主要的贏家,除了保守的富國銀行外,似乎也就是摩根大通和高盛集團了。它們都通過金融危機占到了足夠的便宜,在危機度過之後,它們無疑將會變得更加強壯。

人們說,中國人喜歡賭。可是,這些西方的“專業賭手”們,則更喜歡用別人的錢,來為自己的利益“大賭”。也就是說,它們遠比那些用自己的錢賭的中國賭客要高明得多。而且,它們還不是在賭場上賭,因為賭場上的賭客從長期來講又是肯定的輸家。從這裏看,它們又遠比中國的賭客更有智慧得多。

到2007年年中,信用違約掉期市值達45萬億美元,到2008年年中時,更是達到60多萬億美元。信用違約掉期市場的市值,已經超過信用違約掉期所代表的債券和貸款的總額,由此可見,該市場有著明顯投機性和大量活躍的投機者。

【深度卷入、先甜後苦】

信用違約掉期產品的推出,讓美國國際金融產品公司在開始時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嚐到了甜頭。到2005年,美國國際金融產品公司賬麵上的信用違約掉期交易額,已達到5000億美元,成為其最主要的經營業務。同時,憑借母公司美國國際所擁有的最優良信用等級(AAA級)的金字招牌,美國國際金融產品公司在擔保市場上也如魚得水。

很多時候,它可以通過信用,獲得其他公司必須要有現金擔保才能做到的事情。這就是好事變成的壞事。由於你的信譽好,人家信任你,於是你就可以“超額”投資和借貸,在賺錢時你能夠多賺,而在虧錢時,你又會多虧很多。美國國際金融產品公司有很多擔保是在沒有現金抵押的情況下進行的。它用的是自己的信譽,人家也相信它。而且這樣做成本也很低,表麵上看甚至是沒有成本的。

但是有一點,它的這個基於信用等級確定的信譽,如果因為某種原因被下調,跟著的麻煩和經濟責任就會非常之大。公司當時沒有人將這種可能性放在心上,因為那時的美國國際,在他們眼中是不可能出現這種需要唱空城計的局麵的。

這些信用違約掉期交易,對“美國國際金融產品公司”來講還極為賺錢,每年淨收年保費,也無需做什麼事情,因為那時候還沒有多少違約發生。而沒有違約發生,又是因為美國的房價20年來一直在向上走。這就像你在賣人壽保險給一批年輕人,他們在支付保險費,而沒有一個人死亡。你呢,就是“幹收錢”不需要辦任何事,等著保險合同到期而已。而且,你還以為自己沒有事。結果,當出現了大批的死亡時,你才發現自己沒有準備錢來承擔自己的承諾。

此後,這個分公司忙著和眾多的華爾街投行及商業銀行進行信用違約掉期交易,在多數情形,自己擔當擔保人的角色,專門接收交易對手的保費。承擔了巨大的風險,還沒有感覺出來。

美國國際金融產品公司在1999年的營業額是7.37億美元,到2005年達到32.6億美元。營業收入在美國國際集團所占的比率,則由4.2%升至17.5%。一個377人的部門,創造了一家10來萬人公司17.5%的營收貢獻。這個部門也沒有不牛的理由。

格林伯格是一個相當優秀的領導者,對於做出成績,給公司帶來重大貢獻的員工,他知道應該給予怎樣足夠的獎賞。卡薩納及其手下的薪酬,也因自己優異的業績而大幅提高。2001年以後,該部門每年的工資加年終獎的開銷,在4到6億美元之間。

也就是說,平均下來,每人的年收入超過百萬美元。事實上,營業額的大部分被用來發放薪酬。差點的年份為33%,好的年份為46%。統計下來,過去七年中的薪酬總和為35.6億美元。

換句話說,該部門是在用母公司的信譽做生意,賺的錢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留給了自己的團隊。而且,做的還是風險很大的“賭博”生意,是短期看很賺錢,長期而言風險很大的生意。但風險卻自己不用承擔,全部由母公司負責。這種不平衡狀況,在當時為什麼沒有人好好思考一下其後果,也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叫花子吃肉時,忘了自己挨打的時候。一時之間,不知風險。

在格林伯格當政時,他還很注意各個分公司的情況,特別是可能的風險。而在他因醜聞被趕下台之後,後來者則遠沒有他那麼“細心和周到”地關注公司各個部門的情況變化,特別是這個正在走鋼絲繩的寵兒了。沒有能力,精力不夠,還是沒有足夠的權威壓住那幫牛人?還是這多種原因的綜合作用結果?這些問題都是美國國際集團的領導人值得認真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從數字看也是,在格林伯格2004年離開美國國際集團之後,第二年,美國國際金融產品公司賣出的信用違約掉期的規模就向“飛一樣”地上升了。這可能也與2005年是CDO市場最熱的時候有關係,但更可能是與沒有格林伯格的“照看”有著更大的關係。

對於美國國際金融產品公司這家小小的分公司,不同的審查角度,可以讓你獲得非常不同的結果。如果你隻是看它的業績,和它過去幾年的“偉大”成績,那麼,你完全可以放手讓它自由發展。“用人不疑,一人不用”,不也是很多人奉為經典的管理原則嗎。

但是,如果你深入一點,看看它是靠什麼在賺錢,而這些錢最後又主要是誰在得益,誰在承擔風險,而且,最壞的可能風險又會有多大,那麼,你就可以好好地念一念咒語,讓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再勒緊一點。這在管理學上也有說法,叫做用人並且信任人,但同時也得搞好監控工作。因為人都有貪欲、都很貪婪,特別是在自由度太大時。成人和小孩,在很多方麵有著非常相似的特性,不同的是,成人比較善於偽裝,比較能夠掩蓋自己的真實目的和動機,而小孩則更直率一些。

從2007年初開始,就已經有明顯的跡象表明,風險已經開始增加。但公司內部還是信心十足,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全球流動性泡沫破滅之際,次貸市場泡沫破滅,其所掀起的金融風暴,讓美國國際賣出的信用違約掉期產品,開始出現巨額虧損。從這裏看,問題出在兩步的連貫失誤上:在開始時由於約束太小,惡性擴充太厲害,輸了這第一步;在問題已經開始明顯,又由於外行領導,盲目樂觀,導致反應的不敏感,貽誤了撤退的最好時機。如果在2007年初就開始動手對消盡可能多的衍生品,那些信用違約掉期合約,最後公司實現的虧損自然就會小很多。

【337人擊敗11萬人】

隨著住房貸款違約率的上升,美國國際金融產品公司所賣出的信用違約掉期價格猛漲,這種低價賣出的信用違約掉期所帶來的責任,給公司造成的虧損越來越大。更可怕的是,美國國際金融產品公司作為一家“投資銀行”,並不是一家有限責任公司,母公司美國國際對它負有無限的責任。也就是說,不管它的負債多少,母公司美國國際都得支付,直至自己破產為止。

到2007年底時,僅在信用違約掉期產品上,美國國際所擔保的總額,就高達5273億美元。這樣一來,美國國際金融產品公司一下子就從公司的搖錢樹,變成鑿沉公司這艘巨輪的利斧。

至於美國國際本身,直到危機之前,如果沒有這個“可愛”的分公司,還依然是一個資產逾萬億,員工十來萬,業務遍及135個國家的巨人。美國國際所擁有的AAA信貸評級,是全美僅有的八位擁有同樣殊榮的公司中,惟一的金融類公司。也就是說,在那時候,美國國際集團的實力和聲譽,比巴菲特一直喜歡的富國銀行和運通公司還要好。可惜的是,這種由格林伯格一手建立起來的聲譽和實力,在他離開之後不幾年,就隨風飄去。格林伯格自己,也在這一陣風中虧損巨大,他的虧損主要來源於他持有太多的美國國際集團的股份,他一直是該公司最大的個人股東。

一個377人的分支部門,卻讓擁有11萬員工的美國國際淪陷,這也是“以小搏大”的經典事例,隻是很悲傷的事例罷了。

至少在表麵上,卡薩納對自己無限製地為他人投資的債券搞擔保毫不擔心。而且從事後的結果和影響來看,他的這種自信也還真的被美國國際內部所接受和欣賞。不然的話,在捅出來那麼大個窟窿之後,不可能還繼續得到公司的厚待。這種將你賣了你還很樂意為他數錢的本領,可真的是世所少見。同時,也說明後格林伯格時代,美國國際集團所存在的很深層次的問題。

在2007年8月的一次電話會議中,卡薩納說信用違約掉期決不會違約:我已經重複說過,這些信用違約掉期都是精挑細選的,不可能違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