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金融巨輪的沉沒——美國國際的沉淪 第五節:時代的悲劇
世間萬物,有生有死,有枯有榮,一年也有美麗的春秋和寒冷的冬天四季之分。這個自然規律,對於美國國際這位保險業的金融巨頭也是一樣。過度快速的業務開拓,顯示了公司的創新能力,給公司帶來繁榮和活力。但是,在一個風險控製至關重要的保險行業,特別是一個對於新領域興趣濃濃的公司來說,蘊含的風險也更大一些。
2004年曝出的會計醜聞,最後以格林伯格的被迫辭職而告終。美國金融巨頭在會計方麵的作弊似乎是很常見的事情,看來,這位巨鱷也不比其他公司在道德上優良多少。
格林伯格的離開,體現了美國司法力量的巨大威力。同時,也給世人帶來了一場巨大的災難。如果曆史能夠重演,如果當年格林伯格能夠在公司支付一筆巨額罰金之後,得以繼續執掌美國國際集團的帥印,那麼,美國國際是不是就不會那麼深地卷入風險很高的次貸抵押債券的信用違約掉期(CDS)產品,從而,也就不會將美國房市推高到那麼狂熱的地步。那麼,自然的邏輯就是,次貸危機也就不會有今天看到的這麼嚴重。人類發展的曆史就會完全不一樣。
一個格林伯格或許真的可以拯救太多善良的人們。
但是,曆史不可以假設,更不能夠重來。曆史的詭詐和人類命運的多桀也就表現在這裏。
【危機來臨】
2008年剛剛入秋,北美大地,五彩繽紛,景色優美。但此時生活在那裏的人們的心情,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由美國國際集團這個國際保險界的巨頭為主角,正演繹一場百年一遇的金融大危機的惡作劇。
9月15日,受次貸拖累和由此導致的投資評級下調預期的影響,美國國際的股價大幅下跌,單日跌幅高達61%,市值一天內蒸發近180億美元。大量恐慌性拋盤將該股當日成交量推高至7.38億股,相當於以往15至20個交易日的交易量總和。
次日,預言不幸成為現實,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同時宣布下調美國國際的信用評級,該公司股價再度跳水超過70%。與此同時,在亞洲的新加坡和香港等地,成千上萬的公司保單持有者,對公司的前途出現恐慌性擔憂,紛紛要求公司退保。人們擔心美國國際將因此而倒閉,由此,自己所交的保費也隨之打水漂漂。
不過,對於保險公司的投保人來說,這種擔憂似乎是多餘的。至少在美國,保險公司的客戶手中的保單,是不會隨著保險公司本身財務的惡化而消亡的。這部分利益有一種額外的以州為單位的行業保障。
不過,還算幸運,雷曼的破產,給了美國國際獲得政府資金救助的機會。就在頻臨破產的危急時刻,美聯儲宣布,向美國國際提供850億美元的過橋貸款,並正式接管了該公司。美國政府沒有救助雷曼公司,卻救了美國國際,讓很多人不理解和不服氣。美國聯邦的貸款注入,存在很大的本金風險。這筆錢的花出,是美國政府在代表納稅人投資美國的經濟和未來,從理論上說,也應該是需要有回報的。不過,這種回報可能不是那麼直接,收獲得從整個國家的角度來考量。
雖然如此,本金本身的安全,也還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為此,作為交換,美國聯邦政府將作為美國國際資產的第一優先債權人,它同時還在逼迫公司盡快賣掉自己的非核心資產。另一方麵,他將在公司無法償還債務的情況下,獲得公司高達80%的股份。
事後,媒體比較一致的分析認為,美國國際的業務輻射麵非常之廣,屬於那種“大到不能倒閉”的巨物,美國政府出手拯救,實際上是在一起拯救,該集團遍布全球的所有交易夥伴,更是在拯救全球的金融體係。這句話也有一定的道理。
2009年3月15日,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強調,救助美國國際是一件讓他氣憤和焦慮的事情。他說,這家公司過去一直在下各種無節製的賭注,當這些賭注失敗之後,公司不僅給自己的股東帶來巨額的投資虧損,而且,還將美國這個國家置於一個困境。如果美國國際集團破產,它所帶來的將是整個金融係統的破壞,甚至是毀滅性的打擊。
【金融創新與無法無天】
美國國際在格林伯格手上所創造的輝煌業績,曾經讓不少的人費盡心思,期望搞明白美國國際成功的秘密。不少人發現,從一開始,斯塔爾的成功就來自於他那獨特的經營理念:向新的、競爭尚不太激烈的市場銷售保單。美國國際進入中國市場就是一個很好的成功案例,在當時,進入的對手不多,競爭也不是很激烈。
格林伯格將這一傳統發揮到了極致:他強調的是新市場和新市場中的“新產品”開發。重在開拓那些還沒有多少公司涉足的市場,這樣可以因為競爭的不那麼激烈,而獲得更好的利潤。
一句話,在美國國際的成功曆史中,創新起到了核心的作用。而所謂創新,對於美國國際來說,就是產生新的金融產品和金融工具,供公司投資賺錢用。而隻要是投資,就有個風險和回報的問題,這兩者相輔相成。如何權衡兩者,是一個很要技巧的問題。很多時候,人們得依靠對相關的曆史數據的分析和研究來得到結果。
但是,如果你談的是一個新產品,在以前不存在,或者即使存在,也是在不同的風險環境,那麼,你實際上就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在金融投資和金融保險領域,“摸著石頭過河”很可能就意味著死亡!對於一家百年老店來說,這種風險是很難承擔的。
接連爆出醜聞,說明美國國際的金融創新,正在偏離正常、健康的軌道,正在變得瘋狂和沒有理性。要麼是創新的品種有問題,要麼是公司在用不正當的辦法走邊鋒。要麼,公司在創新失敗之後,想歪法子彌補,以求贏得糾正的時間。不論怎樣,都有問題。
美國國際的產品創新能力,曾經讓同行們欣羨不已,正是這種創新能力,在為總裁格林伯格贏得聲望的同時,也推動了公司的快速成長。公司的一位高層人員曾經這樣評價說:我們希望隨時知道顧客和合作夥伴的需求,在經紀商和客戶身上,我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來了解他們關心的事情和現有保險市場的不足。也正是由於我們對客戶和經紀商的如此關注,才讓我們在很多領域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實在說,這也是美國國際一直以來的巨大優勢。它也因此而造就了無數的輝煌,一次次改寫曆史和更新曆史。
1960年代,在人們普遍認為保險行業已經很難有什麼創新出現時,格林伯格卻在為非傳統風險提供有條件保障和注重免賠額等方麵,開拓出了新的保險產品。而在最近幾十年來,在格林伯格領導下,公司所推出的新險種業務不斷。該公司與時俱進,像因特網身份被竊險、劫機險、海上油田保險就很有新意,它還領先同行推出了黑客保險業務。
在以往,互聯網公司一旦遇到黑客侵入,除了自認倒黴之外是沒有其它辦法可想的。這就是一種極端的自我保險:吃虧和占便宜,全部由自己一個人承擔。而美國國際的黑客保險,則給客戶提供了一個分享風險的機會,它所承保的是2500萬美元以下的財產損失,對於不少的公司也已經足夠。
不過,在這項業務剛剛推出時,市場反應極其消極。大多數互聯網公司,比如雅虎,以前曾對因停電或者地震而導致的損失投保,但很少有公司就黑客侵襲可能造成的損失向保險公司投保。據分析,他們大都認為,自己公司的防護措施已經足夠好了,用不著再花額外的錢投保。
但是,不久之後,一係列著名網站,像雅虎和亞馬遜,甚至eBay等,都相繼被黑客侵襲成功。其後,互聯網安全保險業務也就一下子就變得熱門起來。在那場駭客猖狂之後,美國國際所獲得的這類承保的業務量,一下增加了四到五倍。
有人開玩笑說,美國國際集團真的是運氣好,一推出新產品,就有天助,出現了大麵積的駭客成功攻擊。也有人在懷疑,美國國際集團秘密發動了這場攻擊,目的也不過是給自己的新產品製造需求。不過,這都是謠傳,沒有人能夠證明或者拿出證據。不過,商業戰場的詭秘和博弈中的無規則性,也讓很多勇於“創新”的公司,有了更充分的使用智慧的地方。
在美國國際集團的四大業務中,普通保險和人壽保險是最大,也是存在時間最久的兩塊業務,理財服務、退休金管理服務和投資資產管理幾大業務也在穩定增長中。2007年時,公司所管理的投資資產達到5252億美元,相比2002年的4324億美元,增長了21.5%。在這5252億美元中,13%來自普通保險,62.1%來自於人壽保險,24.2%來自金融服務、退休服務和資產管理,此外,還有一點來自其他方麵。
人壽保險部分還是公司的主業,通過銷售人壽保險,公司獲得了大量的資金,也就是未來才需要支付的投保人的資金。用巴菲特的話說,這些都是公司可以免費使用的資金。如果管理得好,管理這部分資金就是一個很賺錢的生意。
通過“在最廣泛的領域滿足所有人的任何要求”,也就是“一切為了客戶”,“有求必應”的經營理念,美國國際成為美國最大的商業保險公司,世界上市值最大的金融集團之一。2004年4月8日,道瓊斯30種工業平均價格股票指數進行成分調整,美國國際入選,成為美國經濟的代表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