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暴露後,美國國際公開聲明說,這隻是一個個例,公司沒有采用類似的模式與其它公司進行交易。並且還很蠻橫,拒絕配合美國證交委和司法部,向他們提供對方希望得到的必要信息。同時,美國國際還在想辦法,通過加強公關來弱化該事件對公司形象的負麵影響。
在鍥而不舍的努力之後,政府方麵最終發現,美國國際是在撒謊:他至少還為另外兩家公司安排了五宗類似的交易。最後,PNC先行與美國證監委達成妥協,支付了約1.15億美元的罰款。其後,執法部門開始來專心對付美國國際這個保險巨頭。
政府部門和公司之間的博弈,還是很需要技巧和策略的一項工作。這一次,政府方麵是先從外圍開始,在肅清外圍之“敵”之後,就得以專心對付最難侍候的美國國際集團這個金融巨頭了。
其後的深入調查,讓美國證交委調查得到了這樣的結論:美國國際沒有向公眾如實披露內情。沒有讓公眾明白,它在協助PNC掩飾不良貸款時所起的作用,也沒有披露其他的類似交易。它還通過誤導投資者,來銷售一些保險產品。它通過設立附屬機構,為客戶掩蓋虧損或虛增盈利。
調查的結果,是在2004年美國國際同意向SEC和司法部支付1.26億美元的賠償金和罰金,以及在2003年6月,PNC所支付的2500萬美元罰金。
總部位於倫敦的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也因此支付了160萬美元的賠償金和利息。其後,相關各方還支付了大量的賠償金給PNC公司的股東。頭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也對PNC的股東賠償了900萬美元。
可以看出,調查讓PNC公司的市值大幅下跌。最後得益的主要是美國的律師們,損失最大的還是股東,那些可憐的投資者。政府此後的更嚴格監管,應該對於美國金融業的健康發展有很大的意義,這從長遠來看,還是有利於廣大股民的。
【亮點公司醜聞】
美國國際遠沒有公司自己所聲稱的那麼無辜。類似的違規做法,欺騙股東的行為,美國國際早在1990年代就開始進行了。1997年,美國國際就開始推銷一種“非傳統”的,具有“損益表濾波器”作用的保險產品。這種產品有一種特別的“魔力”,它可以幫助一家公司,把自己一次性的損失分攤到未來幾年之中去。也就是說,它可以讓公司的賬戶看上去好看很多。當然,為了這種“好看很多”的視覺效果,“購買”這種產品的公司是要付出代價的。
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公司“美容”產品,和人類做假鼻子,假乳房有點類似。美國國際當初是不是從這裏獲得靈感,我不知道。不過,人類在自己身體上作假,至少在付出金錢代價以後還能獲得某種美的享受,在給當事人增加自信的同時,也給人類增加了更多的美的視覺,這是有益於社會的,有社會價值。
但是,公司“美容”不僅不能給社會帶來任何價值,而且,還在公司付出代價之後,讓股東給管理層支付比他們應得的要高很多的獎金。這裏麵實際上產生了兩個轉移支付:一個是為了“美容”的效果給保險公司支付的費用,一個是給管理層付出的他們原本不應該獲得的獎金。最後吃虧的還是公司的股東,而且他們還是唯一的受損者。
1998年第四季度,總部設在印第安納州的手機和配件銷售商亮點(Brightpoint)公司宣布,公司在即將完成了那個季度,所有的成本開支,將被控製在1800萬美元之內。不久之後,實際結果出來之前,公司發現自己的虧損額遠遠高於預期,實際數字將達到2900萬美元,比預估的要高1100萬美元。那時候,是美國手機業務如火如荼的歲月,是手機行業大發展的開始。很多相關的公司都麵臨虧損,所以虧損本身並不是大問題,問題是開始的幅度和公司對虧損的控製能力。
預估虧損和實際虧損出現如此之大的差異,說明公司在成本控製上還存在很大的問題,這種信號傳給市場,對於公司的股價將是致命的,從而,對於公司高層的獎金將會產生很大的負麵影響。麵對這種困境,亮點公司的CEO和公司風險管理部門的負責人,就想到了美國國際的那個“損益表濾波器”產品。
在不久之前,美國國際集團還專門針對類似於亮點這樣的公司,做了集中性的廣告公關。美國國際集團知道,在亮點這個行業和目前的這個狀況,虧損是肯定的,而且,很多虧損還比較難預測。由於這種事實的存在,那些想“證明”自己預測水平高的企業領導人,可能就需要幫助了。
看來,美國國際集團還真的有眼光,看準了時機,也看對了人。於是,願者上鉤的亮點就撥響了美國國際集團的電話號碼,向美國國際旗下的匹茲堡國民聯合火災險公司求助,讓對方派出人員,來幫助自己“合理”處理一下自己的虧損。
美國國際的這家分公司自然就不負眾望,為亮點提供了一份專門定製的“可回溯保單”。“保單”規定,亮點公司可以在三年時間裏,按月向美國國際集團的專家分公司支付保費,總額為1500萬美元。而美國國際集團則通過保險索賠的形式,一次性地支付給亮點公司1190萬美元。
從會計角度,這是公司的一次性收入,屬於“意外之財”。而且,這個“意外之財”在規模上還很巧合:2900減去1190,結果是1710萬美元,比預計的1800萬還要好一些。麵對公司如此之“高”的成本控製水平,結果公布時,公司股價不僅不太可能大幅下跌,還有可能會上升。因為所有的信息已經是公開過的信息,在沒有新的負麵消息影響的情況下,股價是沒有向下大幅下跌的動機的。
“原本這筆虧損十分顯眼。但在保險費的名義下,美國國際幫助亮點公司把這筆虧損分攤到了以後的幾年之中去了。”美國證交委的調查人員說。
這就是將突然的短期劇烈陣痛,通過止痛藥變成長期的不太能夠感覺到的小痛。再說,今後的情況可能還會變好。這筆交易對於美國國際,相當於借給亮點1500萬美元,後者分三年按月還清。美國國際總共將獲得1500-1190=310萬美元的利息收入,而自己又沒有承擔任何風險。是一筆隻賺不賠的生意。
一筆標準的借款,在美國國際集團的操作之下,變成了一筆保險產品,而且,還是一開始就可以產生並且完成索賠的產品。這種顛覆“傳統”保險產品意義的金融創新能力,曾經被美國國際集團反複炫耀為自己的獨特能力。從這個小例子我們能夠看到,這實際上並不是什麼能力,而是在搞滑頭,在做違規操作。為什麼當初美國國際敢做這種違規的事情,當初格林伯格是怎麼想的,看來隻有他自己知道。美國國際集團的律師們,難道真的不知道這種違規的可能後果,還是覺得自己實在是太高明,沒有人能夠看出其中的貓膩,也不得而知。而且,我相信,格林伯格也永遠不會告訴公眾他開始時的動機:到底是被他手下的律師和經辦人員給忽悠了?還是因為他對金融創新要求過度,逼得自己的手下不著邊際的胡亂創新一通,也沒有時間和心思好好想想可能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