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引進外國保險公司來華開展業務,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說:“我們得讓外資進來,帶著他們先進的管理和技術;當然你得讓人家進來後有錢賺,有甜頭,人家才會來。”
朱鎔基的這句話,背後無疑有著美國國際公關成功的影子。由此你也可以看出,那些外資公司的公關能力和通天本事。
美國國際通過中國中央高層領導,特批獲得的這張保險牌照,可以說是前無先例,“後無來者”。因為一直到2001年的近十年中,也還沒有第二家外國公司,能夠在中華大地上獲得類似的“特權”。
這種特權讓無數的競爭者垂涎三尺,但苦於無門可入。那種機會也不是有錢就能夠買到的。那種金錢無法買到的機會和功夫,也正是造就出現“奇跡”的基礎。
世界上實力雄厚的金融公司也不僅僅隻有美國國際一家。即使在保險行業,能夠提供同等世界一流的服務水準的保險公司,也還大有人在。所以,如果按照朱鎔基所說的原因,也不應該隻對美國國際一家開放。美國國際成為“唯一”的背後原因,也隻有當事人才知道其中的奧秘。而且,對於喜歡黑箱操作的中國政府係統,這裏麵的名堂就更多了。
10年時間,對於金融公司來說,是一個太長太長,太大太大的優勢機會。它給了美國國際足夠長的時間,在沒有外國同業競爭對手存在的情況下,在中國國內經營自己的地盤,打下牢靠的根基。事實上,它也充分地利用了這個機會,讓自己成為中國境內最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外資公司。
【在中國再造輝煌】
1980年,公司看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決心和由此可能的機會,在北京設立代表處,成為第一家在中國設立代表處的外國金融機構。他沒有忘掉中國這個到處是黃金的未開發之地。那時候的中國,個人人壽保險,還是一個很新鮮的詞語。在今天也還遠沒有美國來得普及。
其它保險和金融服務的概念,對於沒有什麼剩餘資產的中國人來說,似乎也沒有為之操心的必要。但這一切,隨著中國人的逐步富裕,終將發生變化。
直到今天,就我所知道的眾多的國內房屋擁有者,也沒有一位擁有房屋保險。而在美國,每一位擁有房地產的人,一份相應的房屋保險應該是必須的。僅這部分在今後中國的保險市場機會,就可以用無窮大來形容。
我們可以想想看,13億人口的大國,按照三口一家來計算,就是4.3億個“小家庭”。即使這些小家庭平均兩家住在“一套”房子裏,那就是2.15億“套”房子,如果每一“套”房子每年為房子保險付出哪怕是100元,那就是215億元的保險費支出。這裏沒有說得有多少人擁有了自己的住房,隻是說有人就得住房子。而在經濟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每個家庭就得住到有一定“水準”的房子,那麼,就會有購買住房財產保險的需要。否則,那又怎麼能夠說這個國家的人民是富裕的呢?
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再次進入中國之前,美國友邦保險有限公司,作為美國國際集團的全資附屬公司,在1931年成立之後,就一直活躍在亞洲地區,並沒有因為撤出中國大陸市場而停止業務。那時候,它以香港為基地,繼續在亞洲大把賺取票子。同時,它還在隨時準備著再次進入中國這個龐大的保險市場。
在成功再次進入中國國內市場之後,美國國際集團就想到了奪回自己幾十年前在上海的總部。幾經努力,友邦保險終於在1996年12月,被獲準租賃了位於上海著名地標的外灘17號的大樓,合約租期是三十年。那時候,外資公司基本上還沒有進入中國,這麼好的地段,由於沒有競爭對手的存在,它所獲得的租金優惠,應該也是一筆很大的“收益”。即使在那裏“幹等”好幾年,這種先入為主所獲得的低成本,也是一筆很大的收獲。不少早期得以進入中國的外國公司,即使開始時自己在中國的經營沒有很大的成效,但早期的低成本進入,也為後來的騰飛打下了許多方麵的良好基礎。
美國國際集團的前身公司,在1927年時也曾在那裏辦過公,它算是回到了自己的故鄉,近70年之後,該大樓又再一次成為友邦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的辦公所在地。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外加自己的壟斷地位,友邦保險在中國的業務自然是成就斐然。作為世界上實力最雄厚、經營最規範的保險公司之一,友邦保險的進入,確實是給中國保險市場帶來了許多國際上的規範經營理念。這也是當初朱鎔基總理所強調的,通過放開市場,在競爭中,讓中國公司得以向國外的公司學習,它們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法。這也叫是讓孩子在水中學習遊泳的幹中學,不過有時候,這樣做需要付出的代價比較大而已。中國在那時候也是沒有其它的選擇。
隻是為什麼隻讓一家外國公司進來讓中國人學習,倒是讓很多人難以理解的、有趣的問題。在美國的民主政治環境,這種情況會不會出現?這裏麵是不是有什麼秘密?
在描述對中國管理現代化的貢獻時,美國國際每每自豪地說:它率先將國際壽險管理協會的標準考試引入國內,作為檢測和培訓壽險精算師專業水準的尺度;它也是第一家,將壽險經紀人代理製度引進國內的保險公司;現在,這些都已經成為其它主要人壽保險公司主要的營銷方式了,成了中國的壽險經營規範。
客觀而論,是可以說,從這許多方麵看來,美國國際進入中國,對於中國保險業的現代化,還是起到了很積極的作用。在實力和管理水平上,它畢竟還是一家一流的國際大公司。
根據美國國際自己的宣傳材料,除了自己傳統的人壽保險業務之外,在非人壽保險的其他保險領域,美國國際集團也很活躍。該公司屬下的美國美亞保險公司,是美國國際集團在海外經營物產險及意外險的保險機構。
自1992年以來,美亞保險在國內的上海、廣州、深圳和佛山等四個城市設立了分支公司,提供財產險、水險及意外責任險等保險產品。2004年,美亞保險在中國的所有分支公司,都已根據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協定,有資格向本地企業及消費者提供財產及意外險服務。也就是說,它已經擁有和中國國內保險公司一樣的業務經營權利了。
作為一家在國外出生的美國公司,對於不同國家的文化和經營環境,有著深刻的理解。本地化,紮根當地是一家外國企業得以長期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根本。將自己國際化的管理水平與理念,包上一層厚實的當地形象外衣,並且借助於當地人才,來服務於公司的利益,就是一家成功的外國公司所必須做的工作。這也是區別一家外國公司能不能服水土的最基本一點。
公司不僅在製造親近中國的形象方麵舍得花錢,而且,在對本土人員的培訓方麵,美國國際也是不遺餘力。立足中國市場,在中國國內培育本地化人才,是確保公司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而且,中國本身的風險參數有自己的獨特性,不是可以從其他市場“引進”就可以得到的。
從1994年開始,友邦保險先後與複旦、中山、中國科技和北京大學合作,共同成立了四個精算中心,培育本地化人才。看得出來,他的合作對象,涵蓋了中國大學最有實力的部分,同時在地域方麵還有很好的兼顧。
而且,從實際結果來看,它還有本事讓大量中國名牌大學的畢業生,為它從事保險經銷員的工作,也不能說不是很神奇。這點在美國它是不可能做到的。
除了人壽保險和財產保險之外,美國國際集團在中國的業務,也和其總公司類似,還涵蓋很多其他方麵,像IT服務、谘詢、投資、飛機租賃等,範圍廣泛。
不過,作為一個以盈利為目標的企業,從它第一次踏足上海這片中國的土地開始,賺錢就是它工作的核心。在眾多外資保險公司中,友邦以起源於中國而顯得與眾不同,容易獲得中國百姓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