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金融巨輪的沉沒——美國國際的沉淪 第二節:不平凡的曆史(1 / 3)

第四章 金融巨輪的沉沒——美國國際的沉淪 第二節:不平凡的曆史

美國國際集團,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是世界保險和金融服務業的巨頭,也是全球最大的國際性保險服務機構。它的業務,遍及全球一百三十多個國家及地區,涉足保險相關的方方麵麵的業務。它有很多直屬分公司和合資公司。其為數眾多的直屬分公司,通過自己所擁有的,世界保險業最為龐大的財產及人壽保險的服務網絡,為各商業機構和個人客戶提供保險相關的金融服務。

在美國本土,美國國際集團擁有美國最大的工商保險機構,AIG美國通用(AIG American General),它是全美最大的人壽保險機構之一。而在全球各地的退休金管理和金融投資服務及資產管理業務方麵,它所占有的市場份額也很龐大。它的金融服務業務包括萬象,飛機租賃和金融產品都在其中。對次貸打包債券的保險業務,就是壓在它這顆卵石之上的一塊巨石,最終讓這位巨人倒下。

【傲人的業績】

美國國際集團與中國淵源深厚,是比較早就來中國淘金的公司之一。早在1919年,美國國際集團的創始人,懷揣淘金夢的美國年輕人斯塔爾(Cornelius Vander Starr),就來到當時的遠東金融中心上海。他當時是在日本工作不如意,打算來上海碰碰運氣,沒想到,幾十年之後,一個原本不“應該”雇傭的雇員,最後讓他的公司成為世界金融市場上的巨無霸。人和公司的命運、未來的不可預測性,在他身上表現得尤其突出。

斯塔爾剛剛來到上海時,隨時攜帶的資金也不多。為了養活自己,他在上海做起了保險代理業務,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給保險公司拉保險,賺點傭金。他為此注冊成立了一個小公司,就是後來金融巨人美國國際集團的前身公司,美亞保險公司(AAU)。

開始時,斯塔爾所經營的,是比較好賣出的火險業務代理。正是這個小不點,幾十年之後,使美國國際集團成為為數不多的,起源於中國而且能夠發展壯大的美國公司之一。

幹了兩年之後,斯塔爾發現,做保險的利潤率很高。當時的保險公司,不像現在這樣,有非常嚴格、科學的統計分析工具,有訓練有素的精算師在估計和評估風險,並且在這種精確評估的基礎上確定保費。那時對風險的確定,藝術性的成分比較大。

兩年的時間,加上自己的勤奮努力,斯塔爾不僅在人生地不熟的上海立住了腳,而且還建立了不少的商業關係,同時,他對保險運作的內在的秘密,也有著非常好的領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在1921年,斯達爾注冊成立了友邦人壽保險公司,並且開始自己推銷自己公司的保險產品。這時候他的公司,已經不再是一家隻能夠代銷他人保險產品的經紀商了。不僅如此,他還做起了向中國人推銷人壽保險的業務,成為最早向中國人提供壽險產品及服務的外國企業之一。

從一個不為人知的小公司,到世界金融業的巨鱷,業務的大規模擴大並最終成為全球最大的保險商,其轉折點開始於1968年。就在這一年,美國國際將一位年僅43歲的猶太人,漢克·格林伯格(Hank Greenberg),送上了自己的帥位。由此,開始了格林伯格獨領風騷的幾十年的輝煌歲月。

這位經曆過二戰,從諾曼底登陸的海濱死人堆裏存活下來的退伍軍人,不僅繼承了斯塔爾的開拓精神,而且,還將他獨斷大膽的經營風格發揮到了極致。在一定程度上看,格林伯格就是斯塔爾“傳、幫、帶”帶出來的學徒。格林伯格是從“斯塔爾大學”畢業的優等生。通過多年職業生涯的磨練,格林伯格將自己培養成美國國際集團所需要的一位英明與偉大的統帥。

其後,憑借自己的勤勞與精明強幹,在他執掌帥印的長長38年裏,美國國際集團的市值,從其後不久公開上市時的3億美元,上升到最高峰時的高達2700億美元。即使是在次貸危機爆發之前的2007年5月,市值也還有接近2000億美元。

格林伯格讓無數的信任者發了大財:開始時的一萬美元投資,在獲得大量的紅利之後,到2700億美元的市值時,這些投資者也還有900萬美元的賬麵價值。

如果按照2009年5月時公司27億股的盤麵來計算,在一度到達100美元高位時,公司的市值一度達到2700億美元!當然,由於金融危機涉及到救市和擴股,公司的股份估計有一定的稀釋。

如果再分段看,在1980年代,公司的股價上漲了8-9倍,十年時間。如果當時每年公司平均有3%的年度紅利,和股價的變化加在一起,投資者10年中獲得的回報也在10倍的水平。1987年時的股市危機雖然對公司股價打壓很大,但不到兩年,股價又創了新高。

在1990年代,公司股票的業績甚至更好。那些在獲得10倍的回報後就出手的投資者,絕對會後悔不迭。那些在1987年股市崩盤前,在9美元(分股調整之後的價格)的頂峰賣出,一度得意洋洋的聰明人,在2000年底時,也肯定會“發現”自己的“無知”和浮躁。在這個10年時間裏,在大量分紅之外,公司又給投資者帶來了遠高於10倍的投資回報,股價從開始時的每股8美元,推高到10年之後的100美元。算上紅利,10年總的投資回報在15倍以上。即使按照10年15倍的水平,也相當於平均每年複合31%以上的投資回報!

美國國際曾經給價值投資者一個很好的成功投資案例。

贏得如此傲人的業績,自然與格林伯格的英明領導分不開。是他所帶領的團隊,將業務輻射到全球135個國家。通過兼並和直接投資,旗下的分支機構擴充到4300個的龐大規模。雇員數量也一再增加,最後超過10萬人。今天的美國國際,在一定的裁員之後,也還有11.6萬的雇員人數。

在巔峰時期,公司的年淨利潤,高達140億美元,總資產規模1萬億美元。在當時《財富》世界500強的排行榜上,躋身前十,成為名副其實的“保險帝國之王”。即使按照很保守的10倍的市盈率,公司的市值那時候也在1400億美元。

【中國淵源】

友邦保險自1931年在上海成立之後,1939年時曾經將總部遷往紐約。1941年,因日本對美發生戰爭而暫時停頓。在戰爭期間,是沒有一家保險公司能夠保得起個人的生命價值的。幾乎所有的保險公司都將因為戰爭而發生的死亡,排斥在壽險理賠的範圍之外。戰爭期間,人命被草菅,壽險公司自然就沒有什麼業務可做。財產保險就更不用說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上海及馬尼拉的辦事處,在日軍投降之前就已經重新開業。從這裏你能夠看到,即使是在戰爭期間,公司雖然沒有業務進行,但運作並沒有停止。隻是處於等待期,但又不是被動的等待。這就是優秀公司不同於一般公司的地方,也是它後來能夠得以壯大成長的關鍵。

沒有機會創造機會。如果短期內連創造機會都不可能,那麼就積蓄力量,準備創造機會的環境出現。而一旦曙光初露,那麼,這種人和公司就是第一批見到陽光的了。這就是與眾不同,也是奇跡得以產生和出現的基礎。他們是“天生”的勝者。

美國國際集團在上海的業務,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一直經營至1950年。也就是說,即使在中國的國內內戰期間,公司也還在中國經營一些保險相關的業務。那時候,它在經營怎麼樣的人壽保險,又怎麼敢在戰爭期間繼續經營,也是一個很值得了解的有趣的事情。

後來,由於新中國取消了私有經濟的存在,外國公司在中國的存在就更加不可能了。在這種情況下,它不得不搬走,集團的地區總部也在此之前的1949年,就遷往了香港。即使在那種情況下,它也沒有輕言放棄。

借助於在香港的根基和建立的長久人脈關係,公司在“曙光出現”的時候,占盡了優先進入大陸市場的天時、地利、人和因素。

1992年,美國國際集團成為第一家,獲準在中國經營保險業務的外資公司,它通過旗下的友邦保險,於同年在上海設立分公司,並且獲準在上海經營一係列人壽保險產品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