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金融巨輪的沉沒——美國國際的沉淪 第一節:巴菲特、韋爾奇不敵(3 / 3)

巴菲特是一個很不好打交道的談判者,特別是在對方有求於他,期望他注資時。以給出的條件苛刻著稱的巴菲特,在通用電器股價22-25美元時,給出了上述價碼,應該可以解讀為:巴菲特認為通用電器的處境已經是底部,在自己注入巨資之後,隻會變好,不可能變壞很多。

到2009年8月,從通用電器的股價完成情況看,市場認為,當時巴菲特對通用電器是太樂觀了一點。巴菲特很喜歡通用電器保守、分散的經營風格,以為它不太可能卷入次貸太深,看來,巴菲特是看錯了。巴菲特巨資買入通用電器股票時,通用電器的股價是22-25美元左右。從22美元到13美元,120億美元投資所對應的虧損就是49億美元。

在次貸危機之前,很多人購買通用電器的股票,其中絕大多數投資者是在視通用電器為一個共同基金在投資的。巴菲特的投資動機實際上也一樣,而且,對於他的績優股,由於有10%的特別紅利保證,在股市波動很大時,也是一個難得的優勢地位。同時注意到,10%是一個很高的數字,很少有人能夠從通用電氣這樣的大公司,獲得如此優厚的紅利回報!巴菲特的神奇,在這裏再一次顯示了出來。

【同樣精彩】

對我而言,這三位都很神奇,而且各有特色。巴菲特完全靠自己,一手打下一片天地,是這三位裏麵最神奇的一位。這也是為什麼拜他為“神”的人最多。而且,由於他還在股市投資非常活躍,那些投資股票的小股民甚至是機構投資者,都期望從他的成功中獲得智慧和借鑒。有的共同基金就更“牛”了,直接買進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和巴菲特重倉的股票並且長期堅守。這樣的共同基金,簡直就是一個複製巴菲特的“公司”,而且,還隻能夠主要複製巴菲特投資的上市公司部分。我不知道,為什麼還有那麼多投資者選擇這樣的共同基金,而不願意直接去買巴菲特公司的股票,這後者還每年能為他們節省不少的基金管理費。

對我來說,巴菲特最厲害的一點,就是無人可及的對風險管理的高超技法。在牛市時,實際上隻要你將錢投資到市場上,你就不難找到值得投資,並且賺錢的股票的。但是,什麼時候你該進入,什麼時候你該撤出,什麼樣的風險你不值得冒,卻是一直困擾投資者而永遠沒有答案的問題。

巴菲特的主業是保險,他公司利潤的主要來源還是保險業務。從一定程度上你也可以說,巴菲特經營的就是一家保險公司,同時附帶一些分散的投資。他的發家,在某種程度上是鑽政策空子的結果:由於在法律上它不是一家保險公司,所以,他可以將從保險業務中獲得的大量沒有成本的現金,投資到獲利高昂的領域。這種經營需要特別好的風險控製能力,他做到了,而且是幾十年如一日的操盤成功。這是一件很難做到的結果,隻有“神”力附體的人才能做到。這次的金融危機更“證明”了這點的正確性。

嚴格來說,如果從理論上看,通用電器和巴菲特的公司相比,遭受次貸危機的直接投資損失“應該”小很多,但事實並不是這樣。這裏麵的差別就是風險控製的水平造成的。

格林伯格也很神,因為他從一家小公司開始,作為一個無名小輩,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從最低的職位起步。自己既沒有名牌大學的學曆,也沒有能夠依托的權勢家族。他和巴菲特一樣,也是完全靠自己,從零起步。最後,他靠自己的智慧和膽識,獲得管理一家公司的大權。不過,他在接手這家公司時,公司的市值不過區區3億美元。是他格林伯格,用自己的“神奇”和“魔力”,在幾十年時間裏,將這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打造成一度價值高達2700億美元的世界第一號保險帝國。這種業績,在這個世界上是沒有幾個人能夠媲美的。

韋爾奇也很神,他按部就班,靠著自己的學力,得以進入一家大公司。其後,他在那裏沿著陡峭的樓梯一步步向上爬。也是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智慧和機敏,在公司政治的泥潭中遊刃自如,最後給自己站在山頂,給了自己獨攬眾山山頂風光的機會。將一個很難移動的戰艦群,以比較快的速度向前推進。

我在這裏比較他們,沒有詆毀任何人的意思,他們的業績和輝煌也不應該被任何人詆毀。我唯一的目的,是要讓大家知道,格林伯格也是一位神奇、有智慧的投資家,也是一位企業管理之神。從他身上,從他所管理過的美國國際,我們也能夠獲得很多有價值的經驗和教訓。

如果要提到管理風格的不同,那麼,我們得看到這些公司所經營對象的差別才行。格林伯格經營的是一家對風險異常敏感的保險公司,玩的就是風險管理遊戲。所以,他以集權下的適度放權來管理公司,幾十年來績效非凡。他的成就基於持續的創新和風險控製。

巴菲特看上去不怎麼管事,公司下麵的機動性和靈活性比較大。事實上,他是對於不需要也不值得或者不可能有效率管理的部分,就盡可能少管,而對於投資這塊他卻是直接管,而且還幾乎不給他人插手的份,這種集權和格林伯格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對於保險部分,巴菲特要求的是令行禁止。

在收購美國通用再保險之後,巴菲特強令該分公司快速清理,公司對那些風險很高的金融衍生品的投資。這樣做讓他錯過了賺大錢的時機,但也避開了虧大錢的時刻。而且,他到後來也還是忍不住小玩了一把,放了50億美元進去,結果也是铩羽而歸。

韋爾奇領導的公司無法讓他太集權,而且他也沒有那樣做的必要。那是一個太過於分散的投資組合體,那種投資組合體的效率問題,也還有待觀察和研究。像通用電器這種規模的混合經營模式,將一個企業打造成一個共同基金式的分散投資“基金”,有不少的最後被證明是一個失敗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