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敗落的第二聯儲——房利美的貪婪 第六節:誰在買單(1 / 3)

第三章 敗落的第二聯儲——房利美的貪婪 第六節:誰在買單

當時的房利美高層可能還在做著美夢,我如此冒險是得到政府方麵的“許可”和支持的,現在出現風險問題,政府就應該注入資金,那麼,公司也就會相安無事。從理論上看是這樣:隻要你有無限的資金注入,充其量就是損失的多少問題,反正我能夠承擔得了就是。

【美夢不再】

當房利美的馬德接到來自洛克哈特的一封信之後,他知道自己是“死期“已到。在那封信裏,政府方麵對房利美所做過的所有事情,都進行了譴責,一位知情人事後說。麵對這樣一封言辭激烈的聲討信,馬德不敢掉以輕心。當時,他正在和家人在外地度假,他中斷假期,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到華盛頓。也很有意思,公司已經出現了那麼嚴重的財務問題,而且是那麼長的時間,這位主管還過得很輕鬆。

那是一個星期五的上午,馬德按照通知,在那天下午3點,趕到住宅信貸署去開會。信貸署主任洛克哈特在會上說,那些到目前為止還沒法搞清楚的損失,最終將會讓房利美和房地美無法履行其支持住房市場的職能。而繼續履行這種職能又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經過分析之後,政府方麵決定接管兩房,而且公司還必須同意政府接管。

為此,政府將向房利美注資10億美元,用來購買公司的優先股,而這些優先股將占公司全部股份的80%。也就是說,當時政府將房利美公司的市值估價為10/80%-10=12.5-10=2.5億美元。在注入10億美元之後,也隻值12.5億美元。後來股價最低跌到過0.3美元一股。在2009年4月14日時為0.92美元,市值為10.1億美元。

不過,政府除此之外,不會馬上提供任何現金,但是如果房利美和房地美需要的話,將會投入共2000億美元。為此,馬德和另一位總裁塞隆被解除了職務,而且他們合同規定的,在被公司解雇時作為補償的巨額補償金,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金色降落傘”,也被同時吊銷作廢。

為了增加市場上的流動性,雖然公司麵臨巨大的違約風險,但政府還是允許兩房在2009年,繼續增加他們在房貸方麵的債券投資,目的是支持抵押貸款市場。但是,以後必須逐步壓縮投資規模,最後達到縮減至2500億美元水平的地步。房地美也在同一天的另外一個會議上,被迫同意被政府接管。

如果你仔細想想,這實際上是在給那些華爾街的競爭對手,一個繼續出手的機會,至少他們還有一個房利美會買他們手中的房貸類債券。這就是為什麼會有人懷疑,是不是華爾街的對手,在插手這場對房利美的扼殺戰。記住,這位新財政部長可是來自華爾街的一員老將,與那裏有著很深的利益關係。

對於政府的接管,房利美方麵當然不會那麼容易就放棄,它隨後在公司律師的協助下,召集起所有的董事會成員,在第二天的那個周六飛往華盛頓進行斡旋。結果是於事無補。馬德說,作為一個公司,他們無力單獨和聯邦政府宣戰。

【買單的人】

房利美的信貸損失,有一半來自於公司那些超級“績優”債券,那高達3000億美元的“絕對安全”部分,房地美的情形也很類似。在這個時候,公司高層的說詞又不同了:它們之所以那樣做,理由隻是為了實現美國住房和城市建設部“居者有其屋”的目標。

不過,一位前房利美的雇員坦白說,購買那些自營證券,確實對於幫助美國人“居者有其屋”理想的實現有所幫助。可是,公司購買那麼大量的超級績優證券,則對這種目標的實現沒有任何意義。因為,那是一些很容易找到買主的債券,公司參與其中,實際上與公司“偉大”的目標沒有關係,為的是讓自己在這個新興的債券市場擁有一席之地。隻是沒有想到,這麼績優的債券,實際上是包裝不錯的垃圾債券。被人糊弄了。

一般來說,如果房利美是一家私營的銀行的話,政府接管它,是因為它出現生存危機,需要政府大筆注入資金,而做出的交換。對於房利美的情形,有人問保爾森,公司的損失到底有多大。他說:我們沒有計算過,而且事實上也根本沒有辦法計算出來。

人們注意到,最終的結果完全取決於住房市場的發展,以及政府將采取的應對措施。有人分析說,房利美的損失也許隻有300億美元,也許會超過政府承諾的1000億美元的限額。最後的情形,還是得看房地產市場的好轉速度。

那麼,政府的接管,到底意味著什麼呢?它意味著“利潤私有化,風險社會化”,這是一句不少批評者一再說的話。為了追求高額利潤,兩房冒了很多不該冒的風險。高風險高回報,在運氣好時,股東和公司高管從中賺了大錢。而在運氣不好時,那些賺了大錢的高管還是能夠繼續保有他們獲得的大筆財富。那些從公司股票上大撈了一把的投資者,也早早賣出了股份。而那些無辜又沒有得到任何好處的納稅人,則不得不出來承擔由於冒險而帶來的巨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