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敗落的第二聯儲——房利美的貪婪 第五節:至敗策略(1 / 3)

第三章 敗落的第二聯儲——房利美的貪婪 第五節:至敗策略

由於雷恩斯在房利美的放縱,造成房利美累積了大量的質量低劣的房貸債券。而這些債券在次貸危機爆發之後,又給房利美帶來了巨大的虧損壓力。到2008年9月5日那天,那個夏天的星期五,奄奄一息的房利美,在沒有自己沒有辦法應對的情況下,開始求救於美國政府來幫忙了。

【政府幹預】

那一天,在負責監管兩房的聯邦住宅信貸署(FHFA )的會議室裏,坐著財政部長保爾森,坐在他旁邊的是信貸署主任吉姆·洛克哈特,對麵坐的是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再有就是2004年底才開始擔任房利美總裁的丹尼爾·馬德。

在2008年7月時,當人們擔心房利美的貸款安全時,信貸署主任洛克哈特還曾經說過,房利美的資金狀況非常好,足以抵禦當前的這場金融風暴。而六個星期之後,同樣是他,哭喪著臉,對聯儲和財政部說,房利美已經出現了嚴重的資金不足問題。

兩房在美國房貸市場上的地位舉足輕重,到2008年年中時,這兩家公司合計擁有或擔保的美國房屋抵押貸款已經高達5.2萬億美元,快接近美國全部12萬億貸款的半壁江山。這樣的公司出現問題,對於正經受次貸危機困擾的美國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沒有人敢掉以輕心。

為了穩定民心,同時也可借此機會,解決由來已久的對兩房的政府“改造”計劃,美國財政部決定正式接管兩房。國有化的結果,是股東的權益受到傷害,但是,對於一個都快要破產的公司,股東又還能夠有多少剩餘的權益呢?這時候,損失最大的,實際上是那些拿著高薪和巨額獎金,卻將公司搞垮的公司高層。

房利美的總裁馬德,在走出會議室時把這個不幸的消息,告訴了房利美的行政主管。他說,自己不希望這是最後的結果,但是已經無能為力。他說,在當時的會議室裏,有一個人的態度非常明確:即使你反對,政府也會動用所有力量來達到這個目的。能夠說這種“橫話”的,人們相信,恐怕也隻能是財政部長了。實際上,話是從預算局長口中說出來的。

對於這次政府接管,有人稱之為“周末大屠殺”,房利美作為一個獨立的上市“私人”公司的地位,被徹底地改變了。在今後一段時間裏,它將作為一家政府公司來運轉。其後,房利美還組織了一幫董事會成員,專程到華盛頓去遊說政府,讓其回心轉意,隻可惜,這次房利美走得太遠了,政府沒有再嬌慣它,再給它機會。

作為政府擔保企業(G.S.E),它們存在的目的是幫助大眾實現美國夢中擁有自己住房的重任。主要是“幫助”,而不是借錢,所以,兩房並沒有直接向房主放貸的功能。它們的功能是幫助和激勵地方金融機構,向民眾提供房貸。對於它們所放出的房貸,兩房要麼從它們手上買走,再通過打包賣給其他投資者,從而讓提供貸款的銀行能夠有資金繼續進行新的放貸。要麼為那些放貸的銀行做貸款信用和利息擔保,從而通過降低銀行在發放貸款方麵的信用風險和利率水平風險,來鼓勵銀行發放更多的貸款。

兩房能夠做到這點,就是因為它們背後有美國政府的原因。而銀行等借貸機構能夠相信它們,也是因為有著這個富有的美國政府在背後。事實上,美國政府對兩房給予了不少的特權,例如,它們被免除了州和地方的所得稅,這一般有8-10%的價值。董事會三分之一的成員由總統直接任命,相當於政府依然擁有一定的投票決策權,這對於公司的股東實際上是不公平的。不過,作為對股東權益損失的“補貼”,它們享受美國財政部的信貸支持,而這又是一筆無價之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無形資產”,價值巨大。

【經營策略的敗點】

前麵已經說過,作為一家企業,兩房從三個方麵來獲得收入:

其一,就是收取保費收入,相當於是出售房貸安全保險的CDS給各家銀行和其他提供房貸的金融機構,對它們所提供貸款的違約風險進行擔保。為此而收取少量的“保險費”。既然是在發放保險,那麼就必須很在乎違約的問題,很在乎自己的承擔能力。為了安全起見,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兩房采取的是很保守的房貸政策,通過限製單一貸款的上限和執行非常嚴格的信貸標準,來控製房貸違約給自己帶來的風險。通過這種辦法,兩房一直在違約率的控製上做得不錯。

其二,是將銀行所發出的貸款收購在一起,然後將它們打包再賣給華爾街的投資者,而自己則為這些債券包(債券化的債券)提供信用安全保險。公司則從中收取了兩部分的收益:保險費和打包轉賣的“手續費”。這部分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其三,就是自己保留一部分或者從華爾街買回一部分自己打過包的債券,與此同時,發行等額的但利息更低的公司債券。這叫做對等鎖定:一個100億美元的房貸債券包,如果其平均利息為6%,鎖定20年,那麼,公司就賣出一個100億美元的公司債券,付出4.5%的利息。這之中1.5%的年利息就是公司的利潤。這是一塊大肥肉,也是一直以來兩房最大的利潤來源。當年也正是因為看到了這點,巴菲特和彼得·林奇才大手筆地投資兩房的股票並且還大賺特賺的。那時候,也隻有兩房有資格做這種生意。華爾街分析師估計,這占到房利美和房地美多達四分之三的收益。

後來的CDS和次貸,實際上就是因為這部分太肥,政府放開了讓其他金融公司也可以參與競爭,才出現的問題。不過,如果你因此而斷言是競爭的過錯,是市場的問題,那你就大錯特錯了。競爭的結果是讓人們更加勤奮地高效率工作,而不是讓投機者在貪婪心的驅使下,不顧風險搞狂賭。競爭會削弱壟斷者的利潤,但同時,也給其他人以機會,體現公平。

正是這第三條生財之道,在美國政界引起了極大的爭議。以格林斯潘為代表的批評者認為,這種組合證券的風險太高,對於聯邦政府而言,從事這種高風險的擔保投資沒有意義。這樣做,對於“為大眾擁有住房提供幫助”這個設立公司的目的,也沒有任何意義。這樣做的唯一好處,是為公司的管理人員和股東賺錢提供了機會。但代價卻是政府在冒著巨大的風險在擔保。非常不幸的是,這種憂慮最後成為現實,也是扳倒兩房的經營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