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06年年中時,新任的美國財政部長,也加入了格林斯潘的陣營,反對兩房繼續這種賺大錢的生意。如果兩房繼續這種業務,如果房貸又一如既往地不發生大麵積的違約事件,那麼,兩房就能繼續每年進賬數十億計。對於這麼肥的肉,自然是有很多其他的金融公司眼饞。這也是為什麼房利美的前總裁說,華盛頓方麵對兩房的“意見”,純粹是個人利益和嫉妒方麵的原因,而不是什麼大是大非方麵的原則問題。那些反對者是在找借口,來剝奪兩房的壟斷地位,借以分享利潤而已。
如果從後來的發展看,似乎也是那麼一回事。兩房的壟斷地位被打破,但防止兩房繼續玩高風險遊戲的法規和監管並沒有出台。而且,在其他公司大量卷入之後,監管也沒有出台任何規定來防範風險。似乎是,隻要有借口能夠打破兩房的壟斷地位,讓其他公司也能夠賺那筆“容易錢”,事情也就了結了。即使在後來有不少人提醒格林斯潘其中可能的風險,這位當年對房利美的急先鋒反對者,也反過來打壓那些期望更嚴格監管的人士。政治家背後的利益關係,政客對於背後利益集團的利益代表,讓美國的政治不可能出現絕對的清廉。
【溫室的花朵】
在兩房的壟斷地位被打破之後,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業務也發生了重要變化。競爭的加劇,“逼使”兩房找到新的盈利增長點。後來,一大批新的投機性放貸機構,像印地麥克銀行(IndyMac)和華盛頓互助銀行(Washington Mutual),也開始把自己的住房抵押貸款證券打包出售給華爾街,華爾街自己也在毫無節製地發行大量類似證券。它們出售的這些債券,看上去和兩房出售的是一樣的東西,但卻有著一個“天大”的不同,這種被稱為自營證券的東西,並沒有兩房發行的債券那樣,背後有著美國政府的擔保。很多投資者忽視了這一差別,而最後成為犧牲品。它們有的,隻是由保險公司提供的信用違約掉期(CDS)相關的債券安全保險,而這種保險,在提供保險的保險公司倒閉時,是沒有任何價值的。
再者,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房利美和房地美所一直奉行的,隻購買滿足它們標準的抵押貸款政策,又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麵前,導致了它自己市場份額的迅速下降。而股東對於利潤的追逐,還有公司高層為了自己獎金的目的,而對公司利潤增長的追求,最後迫使兩房沒有選擇,隻得一步步放鬆自己的標準,結果是讓自己一步步走向死亡。
實際上,這裏麵還有一個政黨理念的影響結果。正是由於民主黨對富蘭克林·雷恩斯的任命,才讓他有機會“改造”房利美。如果當時任命的是來自共和黨的代理,結果可能會是很不一樣。當企業的經營受製於政治影響時,可能對於企業也不是一件好事。
兩房在開始時,並不是沒有注意到其中的風險,事實上,很多人都看到了風險。早在1999年時,就有人就房利美可能麵臨的風險,提出過警告。但是,為了民主黨的黨派利益,麵對市場的巨大熱情和短期帶來的盈利誘惑,那種呼聲隻能是耳邊風,沒有多少人在意的。
這和股市高企,上證指數升到5000點時一樣,許多人都知道風險已經是越來越大,但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應該”是有好運氣的。兩房內部的風險分析部門,在事前也已經警告過,但是麵對盈利增長的需要,麵對誘惑力實在太大的巨額利潤,公司總裁發出了進軍號。“我們正迅速投入這場競賽,”馬德在2006年秋季對分析師這樣說。
如果在這時候,房利美的老板能夠冷靜點,理性點,少貪婪點,多為公司的安危和股東的利益思考一點,那麼,這時候,它不僅不應該繼續進入那些次貸類的房貸債券產品市場,而且,還應該撤退,慢慢減少自己手中的部分才對。
個人的利益高於公司和股東的利益,為了個人的私利,任何風險都是值得冒的。馬克思當年在《資本論》中對資本家貪婪行為的分析,在這些職業經理人身上得到了最徹底的體現。從這裏我們可以說,馬克思的分析並沒有看到問題的實質:那不是資本主義的問題,而是人類的貪婪這種人性的結果,與主義沒有關係。在中國,類似的問題和案例也多的是。
【冒險一搏】
為了得到多德設定的目標,房利美做了兩件風險很高的大事。其一,它們購買了華爾街的自營證券,放進了自己的投資組合。購買這些債券,是因為它們有更高的利息收入。但卻同樣也有著更高的風險。這些產品,也是後來讓雷曼公司破產,讓很多銀行破產的主要禍首。其二,它們開始為所謂的“AAA級抵押貸款”擔保。如果這些貸款的借款人有著比較好的信用評級,嚴格說來不是次貸,那麼,在一定條件下,還是值得做的一件事情。房利美在這方麵也有著好多年的經驗。問題是,此一時彼一時,現在的AAA級債券,在華爾街的金融創新之下,已經不是一個相同的內容了。
任何一個債券包,不管它的質量多麼差,在華爾街手上過一下,就可以產生不少的AAA級債券。而那種債券的風險,可能是非常之高的垃圾債券。對於那種債券提供違約方麵的投資安全保險,隻能是自尋死路。
不僅如此,即使是那些看上去來自信譽良好的借貸者的房貸債券,在後來瘋狂的時刻,由於很多貸款借貸者,通過製造假的文件,將自己包裝成“優等生”,也很可能是名不副實,這也暗中給公司帶來了許多沒有注意到的風險。而且,在經濟出現問題時,即使那部分“優等生”中,也會衍生出不少的“次貸”病患者。兩房所做的就是大量出賣CDS來擔保那些風險實際上很高的貸款。而這部分又是最後讓美國國際臨近破產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