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敗落的第二聯儲——房利美的貪婪 第二節:輝煌歲月(3 / 3)

從1985年開始,美國政府取消了這筆預先扣除稅款的法律條文,意在鼓勵外國投資者投資美國。政策實施以後,取得了很好的預期效果,同時也給房利美的業務帶來了不少的方便。在那一年,房利美開始向外國投資者發行自己的公司債券,由於沒有哪個30%的預扣,投資者相當踴躍。房利美通過這種辦法,向外國投資者借到大筆的借款,其後就用這些錢來購買美國銀行的房貸債券。

1987年時,房利美還對自己的打包債券進行了一定的金融創新處理,開始銷售一些“改裝過的”房貸抵押債券包,以滿足不同投資者的不同需要。1988年前三個季度,房利美就賺得純利潤3.45億美元。在到那時為止的50年的經營曆史中,它總共經手的房貸債券高達4000億美元,而其中的3000億美元則是在1980年代的頭8年中完成的。由此可見公司業績的成長速度和對美國房貸市場的影響。也是在那一年,公司的50大壽時,房利美的名字被歸入美國標準普500指數之中。這是一個裏程碑的進步。

其後,美國二級房貸市場開始有花旗銀行等對手進入,和房利美及房地美搶飯碗。不過,在當時公司領導人馬克斯韋爾的精明領導下,通過創新和適應市場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經營策略和產品,公司發展可以說是蒸蒸日上。到1990年時,公司190億美元的總收入中,有34%來自各種“中介服務費”收入,那是一部分沒有任何風險的收入。剩下的64%來自公司所擁有的債券的投資,這部分有一些利息變動方麵的風險,但公司提供一些手段給對衝抵消了。

【再接再厲】

馬克斯韋爾退休之後,接手他的CEO職位的是傑姆斯·強森(James A.Johnson),1943年12月出生的他,在接管時不到50歲。強森是一位學者出身的企業家和政治家,曾經在普林斯頓大學當過老師。其後到華盛頓任職,並且在1977-1981年間還是卡特政府的副總統蒙代爾的助理。從1991年到1998年,強森擔任房利美的CEO和董事長。

借助於馬克斯韋爾十年打下了良好基礎,同時又得益於自己任期內良好的美國經濟環境,強森給房利美帶來了很好的業績成長,這從房利美的股票業績能夠很容易看出來。

房利美的股價,從強森接任開始時的不到8美元,上升到1999年時的一度75美元以上,外加每年不菲的紅利。在這個業績背後,是強森和他的團隊高額的個人回報。強森和馬克斯韋爾很不同,他很在乎自己的個人利益,而且很喜歡和政治人物打得火熱。而且,即使是要錢,還有點遮掩“不好意思,羞羞答答”。

根據2004年時美國一個政府部門的調查結果,為了誇大業績獲得更高的個人業績獎,在強森任期內,房利美將高達2億美元的營運成本不合理地做了延後處理。也就是說,他誇大了自己任期內的公司盈利2億美元。

這種隱瞞不報,既讓他得以獲得被誇大的業績獎,也讓他的接任者雷恩斯在經濟上得益。不僅如此,他還低報了自己從房利美所獲得的收入——他所報告的收入是600-700萬美元,而實際是2100萬美元。

強森還是一名非常活躍的民主黨政治家。他和奧巴馬走得很近,曾經為奧巴馬的當選不遺餘力出錢出力。最後還被奧巴馬任命為尋找副總統候選人的三人小組成員。不過,後來由於他涉嫌經濟醜聞而不得不自動辭職。

強森接管之後的1991年,房利美強化了公司的“社會責任”,將公司的貸款向為更多的美國人獲得自己的住房這一美國夢想傾斜。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公司就購買了高達100億美元價值的來自中低檔收入家庭和特殊需要家庭的房貸。美國講特殊需要人群,多數情形是指那些殘疾人人群。

1994年,房利美將這一計劃擴充,給自己設定了一個萬億美元的目標(Trillion Dollar Commitment),同時加強了與相關機構的合作,包括提供貸款的銀行、地方政府、非營利組織和房屋建造商,為實現讓更多人擁有買得起的住房的目標而努力。

公司的這一目標也得到了美國政府部門的鼓勵和政策傾斜幫助。1996年,公司獲得了連續十年的快速和持續盈利成長。可以說,在這段時間裏,房利美實現了公司作為一個企業的盈利目標,和作為一個特殊企業的社會目標的雙重豐收。

1998年時,房利美已經達到了接近一半的目標,從地方商業銀行等房貸金融機構買進的,給那些中低檔收入和殘疾人家庭提供的貸款額,已經高達5000億美元左右。房利美的“美德”在當時受到不少人的欣賞和鼓勵。

其後,房利美又在科技投入上下功夫,開發計算機軟件和實行聯網作業,大大簡化了房貸的辦理手續和所需要的時間。這又進一步推進了公司實現目標的速度和進程。

【忘掉根本】

注意到,兩房作為半官方性質的公司,美國政府可以對它們發號施令,同時也確實是給了很多實惠,這包括稅收方麵的減免,政府的背書,也就是政府提供的擔保,還有免除了很多金融機構必須麵對的費時、費錢也費力的監管方麵的應付。這許許多多的政府優惠,給兩房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同時獲得了很多的競爭優勢。

這種競爭優勢一度讓不少的競爭者眼紅,同時也給兩房帶來了大量的實惠。在危機爆發之前,最賺錢的就是次貸債券方麵的業務。由於兩房不受或者比較少地受到政府條條框框管製的約束,他“哥倆”能夠使用的金融杠杆遠高於不少其他的銀行和金融公司。在一個肯定賺錢的金融環境,當然是誰能夠動用的錢多,誰就賺錢多。那時候,兩房是走在了所有其他金融機構的前麵。

到2001年5月時,兩房占有美國房貸市場的份額是43%,按照當時的增長勢頭,人們預測說,到2003年時,占有率將會高達90%,也就是說,那時候,美國的房貸市場幾乎就是兩房的一統天下,其他的金融機構隻能夠給它們當“跑腿的”。值得整個世界慶幸的是,這一預言沒有最後成為現實,否則,我們必須遭受的磨難將會要大得多。

作為一個上市公司,在十多年的撩人的持續盈利增長之後,華爾街的投資者,已經慢慢忘記了房利美當初設立的真正動機。投資者和公司管理層的注意力,更多地也更加習慣地,以利潤的追逐為主要目標了。這樣一來,麵對巨大的盈利增長壓力,公司隻有選擇進行更加冒險的投資策略。一方麵是增加金融杠杆的放大倍數,另一方麵是加大在更加風險的次貸方麵的投資力度。

這樣一來二去,讓兩房越陷越深,最後無法自拔。一度有人對於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冒險經營風格提出質疑,讓它們注意違約的風險,即使巴菲特也在說,兩房是在製造炸彈,定時炸彈,而且這個炸彈隨時都可能爆炸。

對於人們的這種憂慮,房利美給予了很優美的回答:擁有住房是實現美國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在決定違約放棄自己的住房之前,他們得先放棄許多其他的個人資產。也就是說,房屋對於購買者還不僅僅隻是一份資產,它還是個人夢想的一部分,是人們最不願意放棄的部分。這就是為什麼,房貸是一個很好的經營行當的原因。

在說這話時,房利美正進入公司連續第十五個盈利兩位數成長年度,在所有的標準普500指數公司裏麵,另外隻有兩家公司做到了這點,其中就有家得寶(Home Depot),也是與房屋相關的一家公司。這從一個角度,似乎也在驗證上麵那句話的正確性。

是這三家公司在15年的股票業績。業績最好的是家得寶,在到1999年底為止的14年時間裏股價成長了180倍。到2000年底時,家得寶15年成長了120倍,房利美成長了60倍。它們的優良業績,得益於美國房市的長期繁榮。在這段時期內,房利美的股價增長業績,和巴菲特的投資業績幾乎持平。如果考慮到房利美支付過紅利,而巴菲特的公司則幾乎沒有支付過紅利,那麼,房利美的業績還要好於巴菲特的投資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