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敗落的第二聯儲——房利美的貪婪 第二節:輝煌歲月(2 / 3)

1990年代時,李·艾科卡和馬克斯韋爾都從各自救助的公司退休,李·艾科卡成名天下,而馬克斯韋爾則“默默無聞”,至少在中國是如此。到2003年時,《財富》雜誌盤點美國曆史上最優秀的十大CEO,馬克斯韋爾榜上有名,而李·艾科卡則名落孫山。

我這樣比較無異於貶低李·艾科卡,我隻是想通過比較讓人們明白馬克斯韋爾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注意到,名列美國曆史上十大CEO,靠的不僅僅是業績,雖然非凡的業績是基礎,但是,高尚的人格和社會責任感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馬克斯韋爾1930年5月16日出生在賓夕法利亞州的費城。高中畢業後進入耶魯大學,獲得學士學位之後直接進入哈佛大學法學院。獲得法學博士(J.D.)學位之後,他加入美國海軍,四年之後轉向地方,進入美國政府部門工作。從1978年開始,他擔任房利美的副董事長。在這期間,他從1981年在房利美危難之時,臨危受命,擔任房利美的CEO,到1991年退休時為止。

接手房利美的帥印,馬克斯韋爾可以說是有備而來。在這之前,馬克斯韋爾曾經在加州一家提供房貸按揭保險的公司擔任過CEO和董事長,正是在那裏所做的功課,讓他後來有能力和經驗救助房利美於危難之中。作為一家擔保按揭貸款安全的保險公司的CEO,對於房貸違約的風險,馬克斯韋爾有著獨特的領悟:什麼樣的借貸者比較容易違約,在什麼情形人們的違約率比較高,如何識別和避開這些高違約的借貸者,對於這些,馬克斯韋爾都有很深入的研究。

當然,人們違約還是因為沒有錢支付月貸按揭,而沒有錢就是因為貧窮。換句話說,收入比較低的家庭違約率就比較高。很多人可能也就到此為止。

可是,馬克斯韋爾卻在思考,怎麼樣能夠通過政府途徑,來幫助那些收入比較低的人群,在讓他們擁有住房的前提下又不至於違約呢?也就是,怎樣的幫助才是最有效率的?如果是作為一個像房利美這種擔負社會責任的公司,怎樣做才能夠既滿足社會救助和扶持目標,同時又滿足作為一家私營企業的利潤追求目標?

馬克斯韋爾注意到,從1978年到1985年,美國低收入家庭的數量增加了19%,而美國政府對於低收入家庭擁有住房的扶持力度也在隨之下降。這是很不正常的,作為一名政治家,在他心中,幫助民眾實現美國夢,特別是那些收入相對比較低家庭實現美國夢,應該是一個重要的政治目標。也正是基於這種想法,他一直就在尋找機會,期望到房利美那樣的公司去一展身手。既為了自己的政治理念,也為了自己管理才能的展現。

1981年,麵對每日百萬美元虧損,房利美就像是一個正在快速下沉的巨輪,末日將至的恐慌,壓得房利美的每一個人都喘不過氣來。美國政府和房利美找到了馬克斯韋爾,期望他能出手。他很爽快地答應了,在此之前,很多人都回絕了掛帥房利美的機會,因為沒有幾個人覺得,他們有能力能夠救房利美於不倒。

馬克斯韋爾接任房利美CEO時,房利美的市值隻有5.3億美元,每天虧損一百萬美元,照此持續下去,全年虧損接近4億美元。經營房利美十年時間,在他離任時,馬克斯韋爾所留下的房利美市值高達105億美元。1990年時公司的利潤是12億美元,同時還有45億美元的資產。在社會目標方麵,房利美間接幫助了8百萬美國家庭獲得房貸,並且為高達4000億美元的房貸按揭提供還貸安全保障。

接管房利美之後,馬克斯韋爾接受的是一個22.5萬美元的年薪,沒有任何其它的附加獎金。直到1980年代中期,房利美的董事會才決定給他支付業績獎,這個業績獎完全和房利美的股票業績掛鉤。他上任時的薪水和同等級的私人公司CEO相比,要低很多。而且,在開始時那麼爛的房利美攤子,是沒有幾個人會覺得它能夠生存下去的。既然不能夠生存下去,談基於股價的業績獎實際上也沒有多少意義。馬克斯韋爾當時是憑著一股熱情,為了一個理想而接手房利美的帥印的。

在他退休時,由於業績優良,按照合同,他應該獲得每年140萬美元的退休金。結果他選擇獲得一次性的2000萬美元的補償,外加他在1990年的所得,就是2700萬美元。對此有人眼紅。在這種情況下,他將550萬美元本該屬於自己的業績獎貢獻出來,放到一個基金裏麵,用來幫助那些低收入的家庭獲得住房。像馬克斯韋爾這樣的政治家,在今天的美國恐怕是很難找到的。

【馬克斯韋爾的三板斧】

馬科斯韋爾上任後,給自己定了兩個目標:將房利美的股票業績和聯儲的利率變化分隔開來;同時在此基礎上,來實現他所認可的社會目標。

在社會目標這一塊,他注意到,在美國有很多新移民、少數族裔和單親家庭,他們中的很多人將每個月家中收入的50%到80%都貢獻給了房貸月供,一家幾口生活在很拮據的日子裏。這樣的家庭擁有住房時違約率自然就比較高。也正是因為違約率較高,所以,很少有私營公司願意為他們所購住房的按揭貸款安全提供保障。而這又正是房利美這樣的公司要做的事情。問題是,房利美虧損嚴重,再加上這些社會目標,公司是不是就會倒得更快一些。可是,在仔細分析房利美虧損的原因之後,他發現,根源並不是違約率高什麼的,而是利率變化帶來的。

基於這種判斷,馬克斯韋爾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轉移利率變動所帶來的風險,特別是利息持續上升所帶來的風險。這種轉移通過兩個途徑來實現:

其一,是通過收取變動利息,來將利息變動的風險轉移到借貸者自己身上去。在利息高時,借貸者得負擔較高的利息,而在利息比較低時,借貸者則可以享受比較低的利息率。這和目前中國國內銀行的房貸利息應該是一個模式,這樣的好處是,銀行不用承擔可能出現的利息率大幅提高的風險。當時采用變動利率也是一般銀行和房貸金融機構普遍采用的規避風險的辦法。

其二,是將風險轉移到其他的投資者身上去,自己當中間人,也就是經紀人,賺點手續費。它將自己從銀行買來的房貸抵押債券打成一個房貸債券包(MBS),賣給投資者。不少的投資者喜歡這種債券投資,一則是利息率相對其他選擇而言比較高一些,而且,這種債券的違約損失還完全由房利美來承擔,是非常安全的投資品種。它的這種債券打包業務做得很成功,發展很快。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當時的MBS和現在造成金融危機的MBS,看上去似乎一樣,實際上差別很大。那時候,房利美還是一個比較“老實”的公司,一則它從銀行買入的房貸,通常質量都比較高,而且當時的銀行也比較保守,在借貸人的信用資格審查方麵把關較嚴。當時的違約風險比較小,美國人擁有住房的比例也不是很高。風險主要是利息率的變動上。

而且,作為投資者,你在不喜歡或者需要資金時,還很容易將這些債券在市場上賣給其他的投資者,你可能的風險也就是債券價格的變化。這和股票是一個道理,擁有股票比擁有不上市的私營企業,流動性方麵要好得多。而且,房利美還擔保你的本金安全,並且保證你能夠按時按量獲得你的利息。違約的風險被房利美自己完全承擔了。

這種房貸抵押債券在市場上很受歡迎。這樣一來,房利美在1985年就開始從虧損轉為盈利,而且,其後的盈利增長還很快。1980年代的高利率,讓不少的美國銀行倒閉破產,而房利美卻因為有美國政府給的這一“專營”債券打包業務,不僅生存了下來,而且還得以繁榮昌盛。到1988年時,房利美已經賣出了高達1400億美元的房貸按揭債券。

在1985年時,美國政府調整了自己的稅收政策。對於外國投資者在美國的投資收入,在這之前,美國政府是要預先扣除收益部分30%作為聯邦稅款的。也就是說,對於每一個在美國投資的人,你每賺的1美元,將有0.3美元得支付給美國政府。如此之高的投資稅,目的就是要抑製人們在美國的投資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