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敗落的第二聯儲——房利美的貪婪 第一節:兩房現危機(3 / 3)

雖然高風險的貸款產品和次級貸款,房利美也一直就有一些,但是,公司的主業還是傳統的15年和30年固定按揭貸款。不過,在競爭麵前,外加公司規模的一天天變大,這些房利美的核心業務,已經不能滿足規模越來越大的公司的利潤增長要求了。

為了獲得所需要的利潤增長,唯一的選擇就是增加高風險部分的業務量。為此,馬德指令手下,加大變動利率貸款(ARM)在公司資產中的比例。而這一部分,又是後來違約比例最高的那部分。

在2003年時,15年和30年固定貸款占到公司總資產的62%。在馬德接手公司一年之後的2005年,這個比例就已經銳減到35%,而變動利率貸款的比例,則大幅上升到48%。這部分中有不少的,就是一些典型的次級貸款。

同時,房利美還在馬德的領導下,大幅度增加了公司直接擁有的銀行按揭貸款的數量,以求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潤。這部分後來又很多由於高違約比例,而成為爛帳和呆賬。

在2006年上半年,房利美和房地美一起,一共吃進了當時美國次級貸款市場2728億美元中的25%的份額。在2008年時,人們估計,房利美的次級貸款在其總資產中的比例可能高達15%。

有人估算說,如果次貸惡化讓房地產的強製拍賣(法拍)的比例達到6%到8%的水平,那麼,房利美將損失220億到290億美元,超過其自有400億美元資本的50%。如果這個比例上升到10%以上,房利美將會資不抵債,陷於破產邊緣。最後的實際情況,比這個結果還要嚴重得多。作為這麼大一家公司的老總,在做投資決策之前,不可能沒有人給他預演過,“如果就會”的。美國金融公司對於金融風險的分析水平,是不應該低估的。問題出在人類的貪婪心上。

他能夠如此冒險經營,從常理上看是很不理智的行為,為什麼還能夠在幾年時間裏沒有人出麵阻擾,這是一個一直被人問及的問題?監管機構在幹什麼?像兩房這樣的機構,又應該怎樣監管,才是最有效率的。對於這些問題的回答,對於中國的意義也非常大,甚至更大,因為中國國內有比美國多得多的半政府性質的公司。

還有,在馬德明顯的戰略決策失誤造成公司重大損失之後,他還是能夠心安理得地在2006年度拿到1400萬美元的巨額獎金。公司員工為他的失誤承受了巨大的工作喪失和投資損失的代價,公司的不少股東因他而傾家蕩產,美國經濟和整個世界經濟都因此而陷入金融危機。作為主要肇事者,馬德除了丟了一個肥缺之外,並沒有受到什麼大的處分,而且還可以合法地拿著天文數字的獎金,這讓許多人沒法接受和理解。

如果沒有他的冒進,次貸危機是不是就可以避免?不知道,但可能性很大。至少絕對不會像後來看到的規模,不會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人類所付出的財產甚至是生命的損失,也會要小得多。

美國金融機構類似的黑暗,實際上並不少,而且今後也不可能絕跡。問題是,中國的政府和機構,還是在一次次地願者上鉤,送錢進貢,為什麼?如何守好中國民眾的錢袋,然後確保給你守錢袋的人,值得你信任,這倒是我們值得認真考慮的問題所在。指責美國的黑暗和問題,對於解決中國的問題,沒有多少意義。在這方麵,美國人就要聰明很多,他們在不動聲色地發現你的問題和弱點,然後,從中尋找牟利的機會。

【經營模式】

在中國,銀行是靠從儲戶獲得的存款,在一部分放到中央銀行作為儲備金之後,將自己能夠機動的部分,貸給消費者購買房子,貸給企業去經營使用,從中收取高於支付給儲戶的銀行利息,從中獲得利息差來生存的。這種靠賺取利息差來生存的經營模式,是一種傳統的銀行盈利模式。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美國的銀行就是這麼運作的。銀行有錢時,就多貸出一些,沒有時,就少貸或者不貸。這也很正常,你沒有錢當然就不能夠借給他人錢了。

很多美國銀行,放款的對象主要還是美國的房貸,也就是將從儲戶獲得的資金借給那些想買房子的人。依靠傳統的辦法,人們看出其中的問題:房貸市場能夠獲得的資金,完全取決於銀行所獲得的存款數量。如果儲戶不太願意將錢存款到銀行時,銀行能夠貸出的資金規模就比較小。如果民眾的儲蓄率比較低時,銀行可以貸出的數量也不會很大。

對於一個經濟運行很依賴房市繁榮的美國經濟而言,這不是一件好事。兩房的設立,讓銀行可以將自己手裏的房貸按揭轉賣給兩房。通過這種轉手,銀行既可以獲得繼續放貸所需要的資金,同時還可以從這種轉手中賺取一定的手續費。

這種通過增加資金周轉次數的辦法,對於美國房市的長期繁榮,可以說是功不可沒。這種做法也是中國應該好好研究和借鑒的。這樣一個係統,對於推動中國內需對經濟的拉動,對於增加民眾的福利和生活水準,應該是有積極意義的。

至少在2000年之前,在美國的銀行,它們所發放的數以萬億美元的房地產貸款,除了自己保留一部分“自留地”,期望從中賺點比較穩妥的利息差之外,其中的大部分,都通過打包業務,轉賣給了這兩家“兩房”公司。

兩房在在買下這些按揭貸款之後,就將它們做點適當的處理,其後就將很多類似的按揭貸款放在一起,打成一個債券包,做成房貸抵押債券(MBS)。然後,它們就將這些債券,通過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出售給來自世界各地的金融機構和投資者。

這些房貸債券來自於美國各地的銀行,兩房自己是不進行直接的放貸業務的。在打包製成房貸抵押債券之後,兩房賣出時,還會對該房貸抵押債券進行保險——任何違約的責任,都是兩房自己的。在兩房有美國政府背書的情況下,這種保險也就相當於美國政府的債券了。由於有如此之高的安全性,兩房在華爾街很容易賣出這些房貸抵押債券。有的美國銀行,甚至將自己放出的房貸賣給兩房之後,再從兩房手裏買進這種有保險的房貸抵押債券。因為有時候,在抵消必須支付給的兩房的“手續費”和債券本身可能的違約風險之後,這樣做可能還要合算一些。

在這個業務中,“兩房”實際上做了兩件事情,並且從兩個方麵獲得收入。注意到,它們經手發行的房貸抵押債券(MBS)給投資者支付的利息,是低於它們從銀行所購買的房貸按揭中所能夠得到的利息的。這種購買利息比較高的房貸按揭,打包轉手之後以低一些的利息賣給投資者,其合理性體現在兩個方麵:

其一,由於兩房需要到各個美國銀行去“一家一戶”地收購一個個的房貸按揭合同,再打包賣出,兩房為此收取一定的手續費,也是合理和應該的。

其二,由於兩房在賣出這些債券時,又給投資者提供了安全保險,為了這份保險,兩房收取一定的保費,也是合理和應該的。

依靠由政府提供的壟斷地位,和自己的經營效率,兩房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經營不錯。雖然經曆過幾次大的金融危機和經濟波動的衝擊,兩房還是繼續前行和壯大。為美國房貸市場提供流動性,為美國的內需驅動經濟增長模式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