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敗落的第二聯儲——房利美的貪婪 第一節:兩房現危機(2 / 3)

在這種情況下,麵對一片亂局,和無法預測的未來動蕩,比較保守一點的人,一般會選擇“止損出局”,保住實力,以圖東山再起。實際上,也正是大眾的這種主導心理,讓亞洲的股市繼續惡化。

這時候,丹尼爾·馬德有好幾種選擇:按兵不動,堅守自己的投資理念,等待股市的回暖;止損出局,保存實力,其後見機行事,大多數人都這麼做,如果他也那麼做的話,至少他沒有責任。

曾經為美國國際集團製造出非凡業績的格林伯格,在總結自己成功的秘密時說過:如果大家都向一個方向走,你也跟著一起走的話,很可能就是一個錯誤的選擇。

當年年輕氣盛的丹尼爾·馬德也是這麼認為的:如此之大的金融危機千載難逢,值得一賭。如果自己做錯了,結果是在比較低的價位買進了更多的投資品,等待一個比較長的時間之後,回升的價值還是能夠給自己帶來不錯的收益。也就是說,這裏的所謂錯了。就是需要等待的時間比較久一些,隻要量力而為,這不應該是一個問題。

如果自己做對了,也就是說,如果亞洲的股市能夠比較快地回暖,那麼,他就是抓住了一次難得的機會,也可能是上帝給他的最重要的一次展現自己膽識和才幹的機會。這樣一來,他所收獲的,將不僅僅是金錢,而是比一次性金錢更為重要的聲譽和聲譽之後源源不斷的金錢。

主意已定之後,丹尼爾·馬德選擇反其道而行之,選擇以進為退的進攻中防守的策略,選擇了擴張冒進。在下定決心之後,他一直難以平靜的情緒反倒穩定了許多。他的鎮定自若,也給當時在他手下工作的員工一記強心劑。大家反倒不慌了,心平氣和地在馬德的指導下,開始了對受災最深的泰國國債的分析研究。一般來說,受災最厲害的地方,那裏的資產價格也被壓得最低,反彈的潛力也最大。

在仔細權衡風險和收益之後,在對未來亞洲經濟走向的幾種可能進行評估之後,特別是在對金融風暴產生的根源做了仔細評估之後,馬德一聲令下,在1998年6月,他所領導的那個分公司,一口氣吃進了28萬筆由泰國政府主持拍賣的爛賬,以一美元債券票麵價值45美分的拍賣價,他買進了11億美元的高風險債券。

買進這些債券之後,剩下的工作就是等待和觀察,看看經濟大局是不是在按照自己預先估計的向前演進。

幾年之後,事實證明他當時的判斷是正確的。在那一次,他不僅把握好了大局和方向,同時也很幸運。畢竟,以幾股小小的阻擊力量,想徹底打垮亞洲經濟,事實上是做不到的。阻擊的威力隨著時間逐步消失之後,也才幾年時間,亞洲經濟就開始慢慢複蘇,泰國的經濟形勢也隨之開始好轉。

伴隨著亞洲經濟複蘇的,是馬德他們所投資的那些債券的慢慢升值。幾年之後,許多所投資的債券的價值,最後居然恢複到其票麵價值。到2002年時,他們在這些債券上的投資,獲得了一倍有餘的投資回報。

他這實際上也是一次阻擊戰,和索羅斯他們不同的是,索羅斯引起了戰爭,給對手一個措手不及的打擊。是先發製人的結果,靠的是突然打擊的效果。在這第一波衝擊之後,伴隨而來的是大部隊的混亂和潰敗。在這種潰敗的時刻,馬德集中了自己部隊的力量,在一個有利的地形打了一場小埋伏,結果俘虜了不少潰敗下來的“國軍”,並且還繳獲了大量先進的“美式裝備”。

馬德的成功,還真的讓他得到了他事先估計的東西:那個價值無法估量的聲譽。其後,他就好運連連,順風順水,也才有他後來執掌房利美帥印的機會。

不過,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這種敢於冒險的個性,在很多時候是一筆難得的資產,在很多時候同時也是一個致命傷。有的業務經營是需要膽識和冒險精神的,至少是需要創新精神和與時俱進的經營理念。但是,創新和風險控製,卻是對於公司同樣重要的兩個方麵,而且,創新也不意味著就是要去冒很大的風險。

對於許多金融公司而言,風險控製往往是第一重要的事情,而冒險去賺取高額利潤回報則是應該避免的行為。從這個角度來看,他的那份泰國的優良業績,實際上對公司也不是什麼資產,而是一種潛在的危險。沒有人注意到這一點。

作為一家上市公司,房利美有追求利潤的權利,但同時,作為美國的第二聯儲,穩定金融係統的社會職責應該是更重要的。

【冒險經營】

有人說,習慣會變成個性,而個性又決定一個人的命運。馬德從冒險並且幸運開始,養成了喜歡冒險的習慣。而這個習慣有在變成他的個性之後,改變了他自己的命運。同時,這個改變還給社會和很多的無辜者帶來了厄運和災難。

兩房作為有政府背書的企業,擔負著為美國龐大的房貸市場提供流動性,同時穩定房市的主力軍作用。作為一家政府也就是納稅人承擔責任的公司,其利潤在很大程度上說得益於這種“政府背景”的,因此,它的首要責任應該是社會義務,而不是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對利潤的追求。

但是,在私人公司磨練浸泡久了的馬德,他的理念和個性,容不得他如此思考。同時,他也沒有如此思考的義務。你可以說這是他個人個性和人格的缺陷,但是,公平而論,應該是美國對兩房地位設定的缺陷。

作為一家上市公司,作為一家在法律上美國政府不擁有股份的私有企業,追求自己的利潤目標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還有那麼一段時間,人們在談論,怎樣通過用經營企業的辦法來經營半政府企業,來讓它們提高營運效率的問題。馬德期望在這方麵當一個改革者,當時任命他為房利美的CEO,也有這種考慮的成分。

上任之後,馬德就按照自己對於一家私營企業應該有的效率標準,來做了很多大的調整。首先,將房利美以社會目標為主改為以經濟目標為主。也就是說,馬德需要房利美放棄對社會責任和公司長遠利益的關注,和其他大多數的上市企業一樣,一切以短期利益為主,因為那將直接決定了他自己能夠獲得的獎金數量。那才是最最關鍵的。

馬德給房利美定下來一個每年兩位數的利潤成長目標,野心勃勃。兩位數的利潤增長,對於很多規模比較小的公司而言可能也不是很難實現的目標,但是,對於正麵臨越來越激烈競爭的房利美而言,保住利潤不下降都是一件困難事的時刻,還要追求兩位數的利潤成長,確實是一個沒有多少人敢想的問題。

如果你想與眾不同,你就得提出與眾不同的目標,並且通過與眾不同的手段來實現這個沒有人認為能夠實現的目標,那才叫做神奇,那樣的結果才會是魅力四射。

在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在一個壟斷地位被打破的時候,要想獲得如此高的利潤成長,馬德知道隻有一條路,就是冒更大的風險,在非傳統的業務領域去尋找利潤增長點。這也就是房利美敗落的開始,也是世界悲劇的開端。

為了謀求每年兩位數的利潤增長,以及達標後的巨額個人獎金,馬德不願意去考慮別人的風險了,即使是在當時他已經意識到可能存在的風險。2006年之後,由於其它銀行和對衝基金的業務競爭,過去一直依靠壟斷地位獲得輕鬆利潤的房利美,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利潤增長明顯放緩。而這,也同時意味著獎金的泡湯。這時候,馬德的牛勁開始再一次發作,他自己告誡自己:既然我能夠把握亞洲金融風暴中的機會,我照樣能夠把握美國房貸市場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