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敗落的第二聯儲——房利美的貪婪 第一節:兩房現危機(1 / 3)

第三章 敗落的第二聯儲——房利美的貪婪 第一節:兩房現危機

兩房,是我們對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兩家公司的簡稱。這是兩家在美國很特別的公司,我們常常稱之為政府特許機構(Government Sponsored Entity,簡稱GSE)。它們是兩家半政府性質的上市公司。實際上,在危機出現之前,美國政府已經不再擁有他們的股份。所以嚴格來說,他們已經是兩家私人機構,在法律上美國政府對它們是沒有義務的。

這兩家擔負建立房地產貸款二級市場的公司,所發行的以房地產為抵押品的債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MBS債券),在2007年底時,總額已經高達4萬億美元,占當時全部7萬億美元的大部分。到2008底,這兩家公司所發行和擔保的美國住房貸款的總數,已經占到美國全部十二萬億美元($12trillion)的一半。

【命運息息相關】

房利美是世界上最大的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它通過買進銀行手中的貸款,讓銀行獲得所需要的資金,繼續提供貸款給那些想買房子的美國人,它們對美國銀行係統提供了巨額的流動性。雖然兩房在曆史上也幾經起伏,遭受磨難,但它們依賴於比較保守的經營理念,曾經為美國的經濟發展做出過很大的貢獻。不少的投資者還從那裏獲得了巨大的投資回報,其中就有彼得·林奇和股神巴菲特。

由於它們有美國政府的“背書”,嚴格說,由於市場認為他們有美國政府的背書,它的債券信譽和規模,就成為僅次於美國財政部發行的國債,成為世界上喜歡投資美國的投資者比較喜愛的投資對象。有人說,依照兩房對美國經濟發展的作用,它們完全有資格被稱為第二美國聯儲。許多美國的政府要員,也大吹“兩房”的債券和美國國債一樣安全,製造一種兩房“就是”有美國政府背書的印象。他們的目的,也就是為了讓更多的外國人相信兩房的實力,能夠將資金投資到兩房的債券和兩房發行的債券上來。這種廣而告之,還真的是效果顯著。

兩房後來的問題,實質上就在於這個政府背書的是否存在,和它是在以一個什麼樣的方式存在著。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弗農·史密斯(Vernon L.Smith)說,兩房充其量隻是兩家被美國政府隱含(Implied)背書的企業。而兩房自己則將這種“特殊地位”的價值發揮到了極致。事實上,“美國政府的背書”也是兩房最大的賣點,主要的與眾不同之處,而且這種名聲本身還隱含著巨大的經濟價值。

曾幾何時,憑借其壟斷地位,兩房曾經大發橫財。隨著兩房所壟斷市場的慢慢放開,競爭機製的引入和競爭的激烈,兩房自己的保守經營風格,也在“市場的需要”和利益的支配下,慢慢放鬆了,變得越來越不那麼保守了。而這也是危機,甚至敗落的開始。

統計表明,在2007年時的美國,有60%的銀行,其所持有的兩房債券的資金,已經超過了銀行資產的一半。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美國銀行,在獲得儲戶的資金之後,主要是靠投資兩房發行的債券,來獲得生存所必需的利息差的。注意到,對於這些銀行來說,他們所持有的,實際上有兩種不同的債券:一種是借給兩房的錢,也就是購買的兩房的公司債券;再一種是從兩房手上購買來的房貸抵押債券,也就是經過兩房處理過的房屋貸款按揭債券。

不少的銀行擁有這兩種債券,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銀行將貸款賣給兩房,出讓一點利息,然後又支付一點保險費,從兩房手中買下被兩房“加工”過的“打包”了的貸款“塊”。似乎這樣一來,自己就是在投資比較保險的債券,風險很小。

【奢侈與貪婪】

由於利潤豐厚,來錢容易,浪費奢侈的“個性”也在一年年腐蝕著兩房這兩個巨頭。和牛氣熏天時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一樣,幾年前,房利美還被《福布斯》雜誌評為美國最受雇員喜愛的公司:工作的穩定性幾乎相當於美國聯邦政府,而且福利待遇極為優厚。同時,員工在工作期間,還可以用公司的錢去攻讀自己喜歡的專業和學位。

不僅如此,第一次購房的員工,還可以從公司獲得利率優惠的住房貸款,省下的利息也價值不菲。要想維持如此奢侈的開支習慣,隻有靠多賺錢,賺大錢。但是,當失去壟斷地位時,能夠做到這點的,就隻有多冒風險這個唯一選擇了。

更為可悲的是,公司不僅放棄了保守經營的生存傳統,而且,為了管理層的一己私利,還在出現問題時,不及時想辦法挽救公司,而是靠造假來期待蒙混過關。2004年,房利美做假賬東窗事發,整個公司一直忙於重新整理賬目。所有的會計記錄,從2001年的財政年度開始,來個全部重新審查和矯正。由於涉及的賬目繁雜,在2004年之後的整整兩年,房利美都沒有辦法向外公布公司的詳細財務狀況,2006年的財務報表也要等到2007年10月才能發布。這實際上,在次貸危機出現的時候,讓人錯過了發現房利美病情的最好時機。

也就是說,先是公司的貪婪和造假,讓公司的賬目真假難分。其後,又由於人們沒法讀到公司的真實報表,在次貸危機開始發生和惡化的情況下,人們都沒有辦法知道,到底這個有惡習的房利美是在怎麼經營的。在這種情況下,房利美的高層又借機繼續搞假,為自己的私利不擇手段。

據一位在房利美工作的內部員工說,2006年下半年,當美國次貸問題開始為人們注意到時,美國政府也已經感覺到房利美可能的問題。在那年10月,政府方麵還向房利美派來了一位印度裔的“屠夫特派員”,來幫助房利美度過難關。而他到房利美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開啟房利美曆史上最殘酷的裁員行動。

2007年1月初,聖誕剛剛過去,新年的喜氣還依然彌漫在空氣中。還沉浸在節日歡樂氣氛之中的房利美的員工就被告知,公司大約有40%的合同工和20%的正式員工將會被裁減掉。

如此的大動作,說明當時公司的財務狀況已經到了很糟糕的地步。這位特派員的到來,實際上是在收拾由當時的公司管理層所造成的亂局。在這之前,房利美的CEO是1956年出生的丹尼爾·馬德(Daniel Mudd),他在2004年底時,被派來取代了因會計醜聞而下台的前任富蘭克林·雷恩斯(Franklin Raines)。

【身手不凡的馬德】

馬德擁有弗吉尼亞大學的美國曆史學學士,和哈佛大學的公共政策管理(MPA)的碩士學位。他在2000年就加入了房利美的高層管理行列,2004年12月時接手公司的CEO一職。在坐鎮公司的第一年,他就獲得了千萬美元的進賬,不能說不是一個肥缺。短短幾年,他在自己獲利豐厚的結果之下,將如此龐大的一家公司給搞垮了。在2008年9月7日,在美國政府接管時,他被迫辭職,合同規定的“應得”的離職巨額補貼,自然被政府強行取消。

應該說,他是一個經曆過風雨的人物。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他作為通用電器金融亞太地區(GE Capital Asia Pacific)的總裁,坐鎮香港,統領整個亞太地區公司的投資業務。當時,亞洲金融風暴的突然來臨,讓他得以親睹泰國貨幣在7月2日一天就暴跌18%的慘劇。當時,泰國貨幣的突然大幅貶值,也同時拖累其它亞洲貨幣對美元的彙率,而這又帶來整個亞洲股市的大崩盤。他當時主管的投資,主要投資的是亞洲資產,亞洲股市的崩盤,讓他所管理的投資資產損失超過2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