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損失方麵,中國主要是那些金融機構的投資者。而對於國內經濟和投資者的影響,則主要是間接的:一方麵是在破產之後,公司將不得不甩賣自己在國內的資產,在一個流動性不足的時候賣出,對中國的買入者倒是有一個價格方麵的低價優勢,但抽出資金,也不是很合時宜。同時,人們還擔心,一旦雷曼破產引發信心跌落,將會連鎖引發所謂的“資本大逃亡”。那樣一來,作為美元儲備最多的國家,中國將遭受很大的損失。這後者看來是沒有出現,畢竟對於規模已經很龐大的中國金融市場而言,雷曼還隻是一條小魚,它是翻不起大浪的。不過,小波浪也還是造成了一些公司的損失。
雷曼兄弟倒閉事件,已經成為美國《時代》周刊選出的,2008年年度十大金融災難事件之首。自2008年9月15日宣布破產保護開始,雷曼受難者的名單就在不斷增加。除了機構之外,還有不少的個人投資者,都因為雷曼的破產損失慘重。從某種角度上說,正是昔日雷曼158年曆史和在國際第四大投資銀行的地位,是他身上的光環和長久的“優良”記錄,讓太多的善良人們相信了它,最後遭受慘重的損失。
在那些受害者中,首當其衝的,是世界各地的銀行。在雷曼兄弟前30大債權人中,共有14家亞洲銀行,其中8家來自日本,6家歐洲銀行,3家澳大利亞銀行,兩家美國銀行和一家加拿大銀行。其中,日本青空銀行說,它擁有雷曼兄弟公司的債權總額5.57億美元,是雷曼公司最大的日本債權人。巴黎銀行則因對雷曼高達2.5億美元的貸款敞口,成為雷曼最大的歐洲銀行貸款債權人。
中國的銀行業也因雷曼而損失慘重。數據表明,不僅建設銀行和中信銀行持有雷曼兄弟的相關債券,而且,工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中信、興業7家上市銀行,也都持有雷曼的相關資產。這些中國銀行合計持有債券以及風險敞口的數額,大約為7.2億美元。
雷曼在中國方麵的最大債主,是中國銀行的紐約分行,共向雷曼借貸5000萬美元。而且,這還是很怨的一筆借債,是在雷曼已經不行了,幾乎找不到人借錢給他時,中國銀行送去的一塊肥肉。中國的台灣地區,也是亞太地區內對雷曼最慷慨的,台灣總共借給雷曼的金額高達25億美元。
有人分析說,中國鋁業很可能是雷曼破產事件中損失最大的內地中國企業。但中國鋁業否認了這種猜測。中國鋁業和美國鋁業(Alcoa Inc.)共同出資141億美元,收購了在倫敦上市的力拓公司12%的股權,占力拓集團全部股權的9%。當時根據與雷曼公司簽署的一份托管協議,這些股權被存放在雷曼公司管理的一個指定帳戶中。由於這些股票並不構成雷曼公司總體資產的一部分,因此,應該不會受到雷曼公司破產的影響。
對中國國內的普通投資者來說,雷曼倒台最直接衝擊恐怕來自華安基金旗下QDII產品——華安國際配置基金。在雷曼宣布破產的第二天,華安公司對外表示,“國際配置基金持有人目前已經確定無法正常贖回”。這隻成立於2006年11月2日的QDII基金,由華安基金和雷曼兄弟共同投資管理。
華安國際配置基金是國內第一隻QDII基金。這隻基金因為雷曼的破產而停止確認贖回,不少投資者因此而擔心自己的本金損失。不過,華安基金公司其後發布消息承諾,公司自己將會對投資者的本金承擔責任。該基金在2011年11月2號到期,如果在這之前,雷曼無法提供保本的話,華安自己將承擔到期保本責任。華安國際配置基金的投資顧問、擔保人和票據發行人,都是雷曼兄弟公司。從該基金的半年報表來看,基金的總資產接近7億元人民幣。
一直到2009年6月,雷曼和華安的糾葛還沒有得到解決,最後被訴諸公堂。到2009年6月16日,華安基金管理公司起訴雷曼兄弟國際(歐洲)公司一案的開庭審理結束。據報道,華安基金對雷曼歐洲提出了全額索賠,標的超過9000萬美元,6億多人民幣。由於雷曼兄弟進入破產清算程序,華安基金旗下的華安國際配置基金的正常估值流程也隨之受到影響,基金無法正常贖回。華安國際配置基金對雷曼兄弟及其關聯公司的債權,其中包括要求雷曼兄弟金融公司履行保本義務的權利,由於需要參與破產清算從而無法全額收回,結果是華安國際配置基金的本金損失。
【投資者能學到什麼】
雷曼的破產,給投資者的教訓是什麼?下麵我們來回放一下幾個重要的曆史鏡頭,看看破產之前的華爾街是在如何判斷雷曼的處境的。在結果已經明白於天下的今天,再來看看當時金融專家們的判斷基礎,對於我們今後投資時再防範類型的風險,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2007年9月4日。《華爾街日報》中文版發表署名文章:“雷曼兄弟將重蹈覆轍?”談論和分析了,在雷曼股價一再下跌的情況下,投資者所應該有的理性選擇。
文章的主要內容如下。
1997年7月亞洲金融風暴爆發,迅速衝擊整個世界的金融體係。1998年,受災嚴重的俄羅斯采取停止支付債務的緊急應對辦法,造成債務拖欠危機。其後,期望抄底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一家規模龐大的美國對衝基金,又因為小概率事件的發生,而倒閉破產。人們擔心雷曼兄弟控股公司也難逃厄運,投資者大肆拋出雷曼兄弟的股票,讓其股價創出了曆史低點。
雷曼兄弟在那場危機中生存了下來。在這之後的十多年,雷曼兄弟開始業務多元化的經營策略,並拓展中長期融資渠道。現在,幾乎沒有人會相信,雷曼兄弟將可能破產的說法。不過,今年雷曼兄弟的股價已經下跌了30%,僅次於表現最差的投資銀行貝爾斯登。下跌的原因在於,華爾街對雷曼兄弟的未來收益預期不夠樂觀。盡管雷曼兄弟在大力發展非債券業務,但是,雷曼對債券市場的依賴程度,還是要高於絕大多數的投資銀行競爭對手。隨著美國住房抵押貸款市場的動蕩,和企業兼並熱潮的退卻,雷曼兄弟的投資銀行業務將會萎縮,公司利潤也必然會相應下滑。現在,市場最關心的問題是:雷曼的利潤將會下降多少,這種下降的持續時間會有多久。
華爾街不少人在當時分析說,雷曼兄弟的股價被低估,僅為其淨資產的1.4倍,也就是說,它的市淨率為1.4。有一些投資者和債券分析師認為,市場對於雷曼前景的看法過於悲觀。按市淨率指標來衡量,雷曼兄弟是僅次於貝爾斯登的股價最便宜的投資銀行股。貝爾斯登的股價已經低於淨資產價值,摩根·士丹利的市淨率為2倍,高盛集團為1.9倍,美林公司為1.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