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議而不救】
剛開始時,巴克萊作為收購雷曼兄弟的首選之一,原本是很有興趣的。但它也是第一個退出競購的公司。原因在於,如果沒有獲得美國政府或其它金融公司,對於雷曼資產潛在損失限度的保證承諾,巴克萊無法預計可能的最壞結果是個什麼樣子。
也就是說,巴克萊無法計算出雷曼早就的這個虧損的無底洞到底有多深,得有人給它一個最壞情形的底線保證。換句話說,巴克萊需要有人給它所購買的雷曼次貸部分提供保險。而這時候,是沒有一家私人公司有能力和膽量來做這項工作的。最大的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都自顧不暇,有能力的也隻能是美國政府了。
可是,政府方麵已經明確表示不參與雷曼公司的買賣過程,雷曼得自求生路。這就相當於給雷曼判了死刑。大約3小時之後,美利堅銀行(Bank of America)也公布了與巴克萊同樣的決定。
公司提交的破產申請顯示,當時的負債為6130億美元,總資產為6390億美元。一般人可能不太能理解,既然公司還有60億美元的淨資產,為什麼還要破產。事實上,這60億美元是公司的股市市值,是賬麵平衡的結果。
公司的真正問題,是那存在於公司賬戶上高達530億美元的壞帳資產,這部分資產最後到底值多少錢,是問題的關鍵。而且,在那個時候,這部分的價值並不是很高,也就是說,它的實際價值,比起賬麵價值要低不少。具體低多少,人們沒有辦法計算出來。作為金融行業的人,最怕的就是不知道,也就是不確定性。而且是在這個特殊時刻,弄不好,最後將自己都拖垮了。人們不得不謹慎行事,安全第一。
從雷曼的破產保護申請材料看,它有超過10萬個債權人,其中最大的是花旗集團和紐約邁能銀行,後者是雷曼大約1380億美元的高級債券的合同受托人。紐約銀行還被列為第二和第三大債權人,擁有公司120億美元的高級債債券和50億美元的初級債債券。這份破產申請還顯示,AXA集團、美盛集團和忠誠投資集團,是雷曼最大的三個股東。
人們不太能夠明白,會議開了三天,美國財政部早就明確表示,不會用納稅人的錢來接這個燙手的山芋。而有興趣的買家,又很明確,在沒有人擔保下限的情況下,不會購買雷曼。那麼,這些牛氣的家夥,花三天時間,就是為了讓財政部能夠說服其他的華爾街同行們出手相助?那可都是一幫精明人,在這個節骨眼上,他們是不見兔子不撒鷹的。
說華爾街沒有錢,來救助一個雷曼公司,是有一點誇大事實。華爾街有的是闊佬,問題是,他們即使對雷曼的部分資產有興趣,他們值得在這個時候逞英雄嗎?
在早些時候,是有公司想要購買雷曼的。但是在當時,因為價錢的原因,雷曼的總裁富爾德,為了讓公司獲得一個他所要的好價錢,死攥著不肯“賤賣”。由此,他錯過了出手的機會。問題是,即使他能夠以麵值30%的跳樓價(當時對手的出價),賣掉手頭的高達310億美元的債權抵押證券(CDO),那麼,其所形成的虧損,就是310X0.7=280億美元。結果,公司還是得破產。
這些美國公司,可沒有許多中國公司那麼好的“命”——即使是一文不值的爛資產,也可以長年累月地放在那裏,作為自己的資產來忽悠自己的股民和國家的監管機構;而且,還通常能夠在付出小量代價之後,蒙混過關。美國的公司有時候也這麼做,但沒有那麼明目張膽。
應該說,在這個世界上,任何資產都有其“價值”,問題是價格多少。到了這個份上,在拍賣會上去購買雷曼資產,價格將會比直接購買要便宜很多。華爾街已經有不少的人,手中攢著大把的票子,但他們不想就此便宜了雷曼那些可憐的股東,債權人和員工。
這就是資本主義的險惡,同時也是他們理性選擇的結果。在能夠大賺容易錢的時候,你雷曼為什麼不想想自己的可能後果?螳螂在前,黃雀在後。當人春風得意之時,這句古話是沒有人會想起來的。
可以說,正是這種“殘酷”,才是資本主義生命力的體現。
在雷曼宣布破產的同時,美林也已經意識到自己的末日不遠,開始和美利堅銀行洽談合並事宜,實際上,也就是怎麼用一個低價將自己賣出去而已。
當時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兩大投資銀行,自己也有不少的資金壓在有問題的房貸類債券上,不過,在數量上遠沒有雷曼的來得多,因而,還沒有到致命的地步。他們自身難保,自然也就沒有餘力,出手救雷曼這位兄弟了。況且,對於他們來說,雷曼的破產,少了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自己今後的日子可能還會好過不少,這也是一件好事。隻是,在短期內,在這個信貸市場冰封之際,雷曼的破產消息,會給股市帶來一場不小的衝擊力,這對自己也不是什麼好事。
【陰謀還是陽謀】
雷曼兄弟的破產,在無人願意購買的情況下,美國政府又不出麵救助,讓不少人將雷曼敗落的原因歸究於前美國財長鮑爾森的私心,說是因為這位出身於高盛的鮑爾森,由於對昔日的對手的懷恨而見死不救。
不過,到了政府這裏,已經是雷曼毫無退路可言的時候了。在這之前,先是韓國的發展銀行想買沒有買成,其後,又有英國的巴克萊銀行有意收購,又由於得不到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的支持,而最後不得不放棄。
2009年時,《華爾街日報》的一位記者戴維·唯瑟(David Wessel)曾經寫了一本書,《我們信賴的聯儲》(In Fed We Trust),說到了當時英國政府方麵不願意巴克萊收購的過程。該書作者說,在雷曼兄弟破產前的那個周末,華爾街大型商業及投資銀行,其中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及五家其他銀行,實際上已經在9月14日一致同意,提供約40億美元的資金、加上聯儲局提供60億美元,承諾由巴克萊買下雷曼兄弟後,彌補雷曼帳上的壞帳。
然而,這一計劃遭到來自英國金融服務監管局局長桑特(Hector Sants)的反對。他拒絕免除法規要求的,巴克萊需經股東投票才能擔保雷曼負債的規定。也就是說,在這個非常時刻,他依然要求巴克萊銀行走程序,在經得股東投票認可之後,才可以收購雷曼公司。而這一過程通常需要好幾個月時間才能完成。對於當時的雷曼而言,時間就是生命,它是沒有可能再等待幾個月時間的,甚至都沒有能力再等待一個星期。如果英國政府方麵不那麼死板,那麼雷曼就不會破產,金融危機的衝擊力,也不會有我們後來看到的那麼大。
在半年之前的美國,當貝爾斯登出現危機的時候,企圖購買它的摩根大通銀行也同樣向美國監管當局提出了類似的申請。當時,鑒於事態緊急,美國政府答應了摩根大通的請求,結果是救貝爾斯登於死亡線上。
在英國方麵不願意合作之後,雷曼兄弟就隻有美國政府救助這一種可能性了。根據該書作者的說法,在沒有買主之後,唯一能避免雷曼破產的選擇,就是靠美國聯儲提供資金來接收雷曼,成本當時估計在900億美元左右。這時候,曾經因為允許貝爾斯登救助方案而遭到社會輿論抨擊的財長保爾森,則采取了堅決反對的態度。也就是說,如果在它前麵沒有一個貝爾斯登案,它雷曼也就有被救助的機會。或者說,雷曼死的不是時候,要麼它“應該”在貝爾斯登之前先死,要麼就應該再等一等,讓美國國際集團和房利美的問題都出現和惡化之後再死。
很多時候,你會聽到“生不逢時”的哀歎,可是,雷曼可憐兮兮,隻能夠哀歎自己“死不逢時”。這就是命運,至少就是雷曼的命運。一條有著十九個腦袋的貓,就這樣被人遺棄和死亡。
當時就有人警告袖手旁觀的惡劣後果,聯儲主席伯南克也說,在金融危機最關鍵的時刻,讓一家大型金融機構倒閉,是一件很不明智的行為。然而,伯南克也隻是君子動口不動手。在沒有財長保爾森支持的前提下,他和時任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總裁的蓋特納,也選擇以靜製動,靜觀其變。對於可能的破產結局,他們不願意討論可能的後備方案。政府不救雷曼,後麵有著複雜的政治和經濟利益關係。雷曼台上無人,台上有的都是自己競爭對手的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