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希望孩子學習成績好,就要幫助孩子找到搞好學習的方法和途徑。要給孩子的學習行為提出明確的規範要求,使孩子知道該怎樣做,為什麼要這樣做的道理。一旦孩子的學習行為規範起來,他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就逐漸養成了。

遵守學習時間是搞好學習的前提,是體現學習責任心的一種表現,是對孩子在學習上的最起碼的要求。《小學生守則 》第二條明確規定:按時上學,不隨便缺課,專心聽講,認真完成作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中第十條指出:按時作息,上課不遲到,不早退,不逃學,有病有事不能到校要請假,放學後按時回家。在孩子進校的第一天,就要教育他們遵守學習的時間。

各門學科的知識都具有連續性,中斷聽講會影響學習。孩子一上學,就會有學習時間的約束。一、二年級的孩子大多遵守時間,願意上學,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的新奇感吸引著他們,他們最聽老師的話,願意維護班集體利益,不願因為自己遲到而給班級丟臉。可有的孩子到了中年級後突然就厭學了,遲到、曠課、不完成作業等現象時有發生。這時,當家長的要冷靜地幫助孩子尋找原因,是學習中遇到困難感到壓力大,還是覺得學習負擔重,沒玩的時間了?討厭某一學科或是跟同伴相處不好,也會影響孩子上學的情緒。家長們還可以和老師聯係,分析其他原因,商量對策,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遵守學習時間,放學回家稍休息片刻立即做作業。做作業之前做好喝水、上廁所、文具等準備工作,盡量在吃飯前完成作業。同時要求孩子保證作業質量,家長雖不仔細檢查,但若有明顯的錯誤或字跡不整潔的應要求重做,讓孩子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待學習。

守時是一種美德。

要培養人的誠信品質,首先要從守時開始。在歐美,誠信是人的基本品質,不誠信者會被人看不起,甚至無法立足於社會。而守時就是西方人講誠信的最廣泛、最直接的體現。培養孩子守時品德,需要我們家長和教師大力宣傳,反複強調,形成以守時為光榮,不守時為恥的氣氛。要使學生自行養成守時的習慣,讓守時成為孩子最基本的行為習慣,這是孩子最重要的行為習慣之一。

要培養孩子的守時品德,更需要我們成年人的言傳身教,模範表率。但現實卻是,很多家長上班經常遲到,教師上課拖堂更是家常便飯。一些教師把拖堂理解為工作認真負責,從沒有愧疚之意。家長和老師尚且如此,要孩子準時則又從何談起?

如何運用時間,是一門藝術,也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時間麵前人人平等:對於成功者來說,一天不會變成25小時;對於失敗者而言,一天也不會變成23小時。

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怎樣利用時間。”在我們每個人出生時,世界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就是時間。不論對窮人還是富人,這份禮物是如此公平:一天24小時,我們每一個人都用它來經營自己的生命。有的人很會經營,一分鍾變成兩分鍾,一小時變成兩小時,一天變成兩天……他用上天賜予的時間做了很多的事,最終換來了成功。其實,這世界上的偉人諸如科學家、發明家、文學家等,最成功之處就是運用時間的成功,他們都是運用時間的高手。

德國著名的文學家歌德一生勤奮寫作,作品極為豐富,有劇本,有詩歌,有小說,有遊記,一生留下的作品共有一百四十多部,其中世界文學瑰寶——《 浮士德 》,長達12111行。歌德為什麼能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原因就在於他一生非常珍惜時間,把時間看做是自己的最大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