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從這一級跳到那一級(1 / 3)

行為模型不變的例子

隻要是一個有生活經曆的人,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有的人一輩子都是他,性格、品德、做派始終都是他;而另外一些人卻不是那樣,他們會從一極跳躍到另一極:例如一個謙卑的人轉而變成了一個高傲的人;一個平時連螞蟻都不願踩死的吃齋念佛人突然成了殺人犯;膽小怕事的人最後成了孤膽英雄……因為這種情況常常是從這一極跳到那一極而令人驚異其變化之巨,使我們不敢相信這個人還是否仍然是他。

對於有著一如既往行為模型的人,我們是很容易找到的,例如老舍先生。

在記者同老舍先生的兒子、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舒乙的訪談中,關於老舍先生為什麼會自殺身亡,有著詳細的敘述:

記者:能不能談談老舍的死因?

舒乙:關於父親的死因我寫過一些文章。我說四個事情。第一,有一次,我跟冰心先生談話,她突然冒出一句:我知道你爸是怎麼死的。我說你怎麼知道,你當時在牛棚裏頭。她說我知道,你不信你去看他自己的著作,他自己的著作有規律,一是好人都姓李,二是好人都自殺,三是自殺都投水。我把父親的著作再翻一遍。確實。

第二,我找到父親1943年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是他在重慶寫的,他當時是大後方文藝界最高的領袖,他們那時定一個詩人節一一每年的陰曆五月初五,紀念屈原一那麼他當然也寫文章來紀念詩人節,他形容他眼中的詩人是這個樣子:詩人平常與眾不同,奇裝異服,行為怪誕,別人高興的時候他盡量說喪氣話,惹人家不高興,別人不高興的時候他說高興話,也惹人不高興。但是,當民族國家有危難的時候,父親寫了六個字:(詩人)投水、殉難、身諫。我看了這個馬上覺得這是父親本人的人生觀和生死觀,這是二十多年前的觀點,這個觀點是說的他自己。

第三,我找到一個老人,這個老人是回教的領袖,抗戰時期是我們國家第一阿訇,和父親是好朋友,被打成右派了。文革以後,我突然聽說他活著,而且聽說他知道一些關於父親去世的消息,就去訪問他。他八十多歲,很瘦弱,但巳經平反了。我說,聽說你知道一些父親去世前最後有關的事情,講給我聽聽。他說可以。他說,文革前我是一個即將被衝擊的人,我很沮喪,情緒很低落。我住在什剎海邊上,八月份極熱,黃昏的時候,我和太太坐在湖邊乘涼。突然老舍先生一個人走過來了,而我們是很久以前的老朋友,正因為我們是很多年的朋友,我們完全可以袒露心跡。他直接告訴我他要走了,他說他很苦悶,他想不通。我隻好請他坐下來。兩個人沒有多少話可講。最後他站起來,他說:馬大哥,咱倆再也看不見了,我走了,你多保重。對我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發現,父親在還沒有受到衝擊之前,他在為自己尋找投水的地方,而且直截了當地告訴老先生我要走了。我怕老先生是聽到父親自殺後的一些臆想,等他進裏頭屋了,我就問他太太,他太太比他小十多歲,我說剛才說的是他的臆想還是真的有這種事情?她說真的有這件事情,因為我在場。

第四個事情,去世前三天,還沒有發現任何事情,隻不過紅衛兵開始上街了,巳經造反有理了。禮拜天,我們工作的幾個孩子回家。他對我們談了很多對文革的看法。那個時候他極其清醒,那個時候反對文革的人幾乎沒有,絕大部分文人都是糊塗蟲。都認為自己是不對的,上麵是對的,隻不過跟不上就是了,我努力去跟吧,我努力去接受群眾批判吧,我努力去投降吧,我努力去改造自己吧。隻有父親在紅衛兵剛剛起來的時候,認為文革不對,這個可以說是太清醒了。我們不知道他要死,但是三天後他死了,我們想起三天前的話,就是說,他是絕對有意的,而聽者是無意的。比如說,他說:現在要死人了,尤其是清白而剛烈的,我們聽這話是聽不出來的,但三天以後我們馬上明白他這是在說自己。比如說,世界上有很多文化大革命,他說沒有一次不是以文物或文化的大破壞而告終的,他太清醒了。說了好多這方麵的話。而且說,我的朋友誰誰誰,在他沒有受到衝擊的時候,往往是一兩個小小的暗示,比如說要衝擊到他了,回家的路上一頭紮進什剎海。請注意是什剎海。

老舍的行為模式在舒乙的口中說得清清楚楚,若是把上麵所說的四件事歸納一下,那就是:1屈原的品格和死法早就被老舍看做了效仿的榜樣;

2在他的著作中都反複說出了好人都自殺,自殺都投水這樣一個規律,其實蘊含著他的想法;

3文革一開始他就清醒認識到這是一場災難,決心以死表示清白,以死來力諫;1事先的一切預兆都說明了他在尋找自己投水的地方,而且從來沒有改變初衷。

前麵提及,美國的一位科學家叫逍金斯的曾經說過,人其實有3兩個基因,一個是生物學意義上的基因,而另一個是文化基因,這個文化基因非常固執地影響普人的行為。老舍先生之死,明顯地有荇這種文化基因在起作用。

這一點,除了上麵所說的有著屈原老先生的遺傳之外,另外就是老舍先生特殊的人生經曆,請看一位謝泳先生的評論:

從教育背景上5,老舍的教育不能講很好,他隻是一個中師畢業生,並沒有受過大學教育。以他這樣的教育背景,如果放在另外時代,他也許成就不了他後來的事業。在這一點上,我不大同意許多寫過老舍傳記的人,對於他早年生活時代的評價。一個教育背景並不很好的人,很快受到當時中國社會主流文化的接納,這很不容易。老舍的才華是沒有問題的,但他所生活的時代裏有一種讓人懷念的文化精神也是重要的因素。老舍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小說寫作,曾受到過口著名大學裏教授的重視,他們給了作家最大的鼓勵。在這一點上,老舍和沈從文有點像,他們本來都是文學之外的人,但當時的大學卻沒有因為沒受過大學的教育忽視他們,沈從文小學都沒有畢業,卻站到了大學的講台上,老舍大體上也是這樣。老舍前半生在同時代的作家中是比較順利的。特別是他在重慶的歲月裏,為他後來與新時代在精神上達成平衡創造了條件,但同時也為他的悲劇埋下了根源。

老舍二十年代就有在英國教書的經曆,四十年代又到了美國。他回國時,一個新時代已經開始了。五十年代,雖然他有精神上的痛苦,但總體上說,他是同時代高級知識分子中少有的能絕處逢生的人。六十年代前半期,他還在寫作。他的死所包含的悲劇因素,比他同時代那些過早倒下的人要多得多。他是一帆風順中突然麵臨災難的,他過去沒有曲折經曆,所以他的承受力是很低的,這是一個中國文化方麵的因素,還有一個外國文化方麵的因素。老舍有多年在外生活的經曆,他深知一個人尊嚴的最後喪失意味著什麼。我曾寫過一篇專門研究知識分子自殺的論文。我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從我收集到近200例自殺知識分子的統計中,可以發現,這些自殺的知識分子中以早年信奉自由主義理想,並有留學和在外國生活背景的知識分子為多。因為這些知識分子曾經感受過自由社會的生活,突然改變生存環境,特別是兩者之間的巨大落差,是導致他們精神崩潰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個值得注意的例子是,當年從香港回到中國的三個著名乒乓球運動員薑永寧、容國團和傅其芳,最後全部選擇了自殺的道路。那些五十年代初期,從美國和歐洲返回中國的留學生、華僑學生當中,自殺的人數也占相當的比例。這是個人後悔早年的選擇無法找到歸宿的表現。在老舍自殺的文化因素中,可能也有這樣的成分。

對於這種中國古老文化的遺傳以及中西方文化矛盾所引起的心靈苦痛,我們就點到為止好了。而這裏要說的是,老舍先生的行為模式正是被這樣一些諸多的條件製約在其中的,這就像我們人行進在一條下水道中,在四圍都是鋼筋加水泥的桶狀約束下,我們的行為自由很小很小,不是向前走到盡頭,就是半途中倒下。

行為模型異化的例子

行為模型突然轉型的例證,最好的說明人物莫過於美國的巨富約翰洛克菲勒。

也許今天的中國青年人更多地知道有一個叫比爾蓋茨的人物,他是美國的首富,也是世界的首富,卻較少知道這位洛克菲勒。其實,從曆史時序的概念論,美國的第一首富應當是這位洛克菲勒先生。

他在33歲的時候賺到了第一桶金000萬美元。43歲時,他建立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大壟斷企業一一龐大的標準石油公司。但是在他53歲時,煩惱把他折騰得夠慘的了。高度緊張的生活與諸事的煩惱損壞了他的健康。一位替他寫傳記的約翰,溫克勒說:他看上去像一個木乃伊。

洛克菲勒53歲時患了神秘的消化病症,頭發全部脫光,甚至連眼睫毛也一樣,隻剩下淡淡的一綹眉毛。

他的病十分嚴重。溫克勒說:有一段時間,他被迫靠吃人奶生存。根據醫生們的說法,他的病是脫毛症。這種病通常是過度緊張引起的。他的頭部光禿禿的,模樣很古怪,使他不得不戴著帽子。後來,他訂製了一些假發,每頂500美元,從此他一直戴假發。

洛克菲勒的身體本來十分健壯。由於從小在農場長大,他的肩膀又寬又壯,腰杆挺直,步伐穩健有力。然而隻不過53歲,正直大多數男人的壯年,他雙肩巳經下垂,走起路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