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在主持編纂《六大以來》大型曆史文獻過程中,通過閱讀文件,反複研究,撰寫評述,認為1941年冬的草案不夠完善。黨的高級幹部通過整風提高認識,通過對這部曆史文獻的學習和研究,亦認為草案分量不夠,自己要說的話,自己對曆史研究的看法沒有被表述出來。黨的高級幹部研究黨的曆史,研究黨的曆史文件,是從1941年秋天開始的。1942年5月以後,因整風運動在全黨普遍展開,120名高級幹部研究黨史暫時中斷。1943年秋,延安整風運動大體告一段落。毛澤東提出,黨的曆史研究,繼續進行。1943年10月以後,黨的高級幹部在結束全黨普遍整風之後,繼續研究黨的曆史,準備迎接黨的七大召開。1944年3月5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就黨的高級幹部學習研究黨史過程中提出的問題,擇其重要者提出了六條意見。4月12日、5月20日,毛澤東分別在黨的高級幹部會議和中央黨校第一部作了兩次報告,報告進一步闡述了他三月份講的六條意見。完後,毛澤東指示陳伯達,對兩個報告整理一下。陳伯達按照毛澤東的指示,把兩個報告合並成一篇論著——《學習和時局》,複交給毛澤東,毛澤東認可。

1944年5月10日,中央書記處會議決定:組織黨的曆史問題決議準備委員會,任弼時為召集人,成員有劉少奇、康生、周恩來、張聞天、彭真、高崗。5月19日,複增加博古為委員會成員。任弼時主持《決議》草案的日常工作,具體文字工作由陳伯達、胡喬木二人負責。胡喬木對《決議》草案,進行了深加工,調整了段落、文字和順序,結構基本成型。陳伯達看後,伸出大拇指,十分稱讚地說:“喬木,你真行。”胡喬木笑了。為把《決議》寫好,任弼時在陳伯達、胡喬木進一步修改的1941年草案的基礎上,召集《決議》準備委員會,幾次討論新草稿,並把草稿下發到延安研究黨史的主要高級幹部中,分成若幹小組,對《決議》草稿進行充分的討論。李富春、葉劍英、聶榮臻、劉伯承、陳毅等領導的小組,對《決議》草稿充分發表了他們意見。之後,帶著小組的意見,參加決議準備委員會的討論。每個人都言猶未盡,為《決議》的形成盡自己最大努力。任弼時在大家充分討論的基礎上,親自對《決議》草稿進行一番認真的修改。毛澤東又把底稿的原題《關於四中全會到遵義會議期間中央領導路線問題的決定(草案)》改為《關於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草案)》。改完後,陳伯達負責抄清,送毛澤東再改。毛澤東第二次修改完後,在稿子的首頁上,寫了一個批語:

弼時同誌,請邀周、朱、洛、劉(周:周恩來;朱:朱德;洛:洛甫,即張聞天;劉:劉少奇——作者注)(如在此時)看一下,是否這樣改,然後印若幹份,編號發給四十多個同誌,再集他們座談一次,就可成定稿,再交七中通過。

毛澤東在主持編纂《六大以來》大型曆史文獻過程中,通過閱讀文件,反複研究,撰寫評述,認為1941年冬的草案不夠完善。黨的高級幹部通過整風提高認識,通過對這部曆史文獻的學習和研究,亦認為草案分量不夠,自己要說的話,自己對曆史研究的看法沒有被表述出來。黨的高級幹部研究黨的曆史,研究黨的曆史文件,是從1941年秋天開始的。1942年5月以後,因整風運動在全黨普遍展開,120名高級幹部研究黨史暫時中斷。1943年秋,延安整風運動大體告一段落。毛澤東提出,黨的曆史研究,繼續進行。1943年10月以後,黨的高級幹部在結束全黨普遍整風之後,繼續研究黨的曆史,準備迎接黨的七大召開。1944年3月5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就黨的高級幹部學習研究黨史過程中提出的問題,擇其重要者提出了六條意見。4月12日、5月20日,毛澤東分別在黨的高級幹部會議和中央黨校第一部作了兩次報告,報告進一步闡述了他三月份講的六條意見。完後,毛澤東指示陳伯達,對兩個報告整理一下。陳伯達按照毛澤東的指示,把兩個報告合並成一篇論著——《學習和時局》,複交給毛澤東,毛澤東認可。

1944年5月10日,中央書記處會議決定:組織黨的曆史問題決議準備委員會,任弼時為召集人,成員有劉少奇、康生、周恩來、張聞天、彭真、高崗。5月19日,複增加博古為委員會成員。任弼時主持《決議》草案的日常工作,具體文字工作由陳伯達、胡喬木二人負責。胡喬木對《決議》草案,進行了深加工,調整了段落、文字和順序,結構基本成型。陳伯達看後,伸出大拇指,十分稱讚地說:“喬木,你真行。”胡喬木笑了。為把《決議》寫好,任弼時在陳伯達、胡喬木進一步修改的1941年草案的基礎上,召集《決議》準備委員會,幾次討論新草稿,並把草稿下發到延安研究黨史的主要高級幹部中,分成若幹小組,對《決議》草稿進行充分的討論。李富春、葉劍英、聶榮臻、劉伯承、陳毅等領導的小組,對《決議》草稿充分發表了他們意見。之後,帶著小組的意見,參加決議準備委員會的討論。每個人都言猶未盡,為《決議》的形成盡自己最大努力。任弼時在大家充分討論的基礎上,親自對《決議》草稿進行一番認真的修改。毛澤東又把底稿的原題《關於四中全會到遵義會議期間中央領導路線問題的決定(草案)》改為《關於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草案)》。改完後,陳伯達負責抄清,送毛澤東再改。毛澤東第二次修改完後,在稿子的首頁上,寫了一個批語:

弼時同誌,請邀周、朱、洛、劉(周:周恩來;朱:朱德;洛:洛甫,即張聞天;劉:劉少奇——作者注)(如在此時)看一下,是否這樣改,然後印若幹份,編號發給四十多個同誌,再集他們座談一次,就可成定稿,再交七中通過。

毛澤東

三月廿四日

陳伯達按毛澤東的指示, 3月26日,先把《決議》草案第一次排印的鉛印稿趕出來,之後,派人送交任弼時。任弼時從3月26日開始,把《決議》草案鉛印稿送周恩來、朱德、張聞天、劉少奇每人一份,並囑其認真推敲。送高崗、李富春、葉劍英、聶榮臻、劉伯承、陳毅、朱瑞、林楓等黨的高級幹部和他們領導的研究小組30餘份,指示其再次詳加討論。在黨的主要領導和黨的高級幹部又一番認真討論,仔細研究推定,並提出許多修改意見之後,陳伯達、胡喬木二人集中大家意見,認真地把它落實在文字上。4月5日,第二次鉛印稿趕出。毛澤東對此進行了第3次、第4次、第5次修改。4月8日,陳伯達負責對毛澤東第5次修改稿第三次排印。最後,毛澤東對它進行了第6次修改。自此,《決議》草案定稿。1945年4月20日,中國共產黨六屆七中全會原則通過了《決議》草案。黨的七大委托七屆一中全會對此修改和通過。8月9日,中國共產黨七屆一中全會第二次會議一致通過《關於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