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係1925年秋天創建。1925年春孫中山逝世,為紀念這位中國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學校取名為中山大學。中山大學學製為兩年。課程設置主要有:俄語、社會發展史、世界革命史、中國革命史、蘇聯革命史、哲學、政治經濟學、列寧主義、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軍事學等。中國學生入學後,先過語言關。過關辦法是除老師教授俄文外,還把學生安排到俄國居民家裏實行一段時間同吃、同住、同勞動,然後再按接受程度編班授課。從1925年到1930年,莫斯科中大在中國招收了4期學生,總共 1000多名。王明、王稼祥、吳亮平、張聞天、伍修權、孫冶方等是第一期學生。國民黨方麵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馮玉樣的兒子馮洪國、邵力子的兒子邵誌剛、葉楚傖的兒子葉楠、於右任的女兒於秀芝等,也是第一期學生。博古是第二期學生。陳昌浩、陳伯達、凱豐、楊鬆等是第三期學生。前兩期學生是統一戰線時期招的,人數多,國共兩黨的學生都有。大革命失敗時,1927年7月26日,國民黨聲明與莫斯科中大斷絕一切關係,撤回國民黨派去的學生。1928年,中大改名為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但仍習慣稱中大。陳伯達入校時,王明、張聞天、王稼祥、沈澤民等已經畢業留校任教或作翻譯工作。陳伯達等第三批學生,都是大革命失敗後黨送去的年輕後備幹部,因此入校後顯得很整齊,學習也很努力。楊鬆、陳昌浩、陳伯達先過俄語關。趕上陳伯達年齡小,僅23歲,記憶力好,加上中文基礎很紮實,故對俄文的學習進步很快,半年左右,借助字典基本上能較熟練地看一些簡單的俄文書籍。第一學期結束後,陳伯達俄文很有起色。俄語關一過,他就致力於列寧、斯大林等領袖人物經典著作的閱讀。這期間,蘇聯發起了“肅托運動”,即蘇聯共產黨開展了反對托洛茨基、肅清托派分子的鬥爭。這一運動也波及中山大學。當時學校裏的中國學生中,有些人對托洛茨基的印象很好,受托洛茨基思想影響也很大,曾出現過托派組織。陳伯達與參加托派組織的中國學生萬誌淩、王文元、陸玉等很要好,對其托派觀點也沒什麼異議,甚至讚成,也看過一些托派文件。為此,陳伯達在運動中受到了黨內警告處分,共產國際東方部對他印象也很不好。1930年夏天,陳伯達畢業前夕,組織上要分配他到共產國際的刊物社當編輯,繼續留在蘇聯,陳伯達不太願意。恰逢周恩來在蘇聯參加蘇聯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陳伯達懇切地向周恩來傾訴了自己畢業後要回國的要求,周恩來向組織上反映了陳伯達的意見,同時表示了自己的意見,同意陳伯達回國工作。這樣,在蘇聯中山大學學習三年打下了較為紮實的理論功底後的陳伯達,於1930底,躊躇滿誌地踏上了回國的旅程。在莫斯科火車站,陳伯達告別了前來送行的同學和戀人諸有仁,坐上火車,越過烏拉爾山,穿過漫長的西伯利亞,經過齊齊哈爾和哈爾濱,一周後到達了海參崴,再乘船到上海,向中共中央組織部報了到。
前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係1925年秋天創建。1925年春孫中山逝世,為紀念這位中國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學校取名為中山大學。中山大學學製為兩年。課程設置主要有:俄語、社會發展史、世界革命史、中國革命史、蘇聯革命史、哲學、政治經濟學、列寧主義、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軍事學等。中國學生入學後,先過語言關。過關辦法是除老師教授俄文外,還把學生安排到俄國居民家裏實行一段時間同吃、同住、同勞動,然後再按接受程度編班授課。從1925年到1930年,莫斯科中大在中國招收了4期學生,總共 1000多名。王明、王稼祥、吳亮平、張聞天、伍修權、孫冶方等是第一期學生。國民黨方麵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馮玉樣的兒子馮洪國、邵力子的兒子邵誌剛、葉楚傖的兒子葉楠、於右任的女兒於秀芝等,也是第一期學生。博古是第二期學生。陳昌浩、陳伯達、凱豐、楊鬆等是第三期學生。前兩期學生是統一戰線時期招的,人數多,國共兩黨的學生都有。大革命失敗時,1927年7月26日,國民黨聲明與莫斯科中大斷絕一切關係,撤回國民黨派去的學生。1928年,中大改名為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但仍習慣稱中大。陳伯達入校時,王明、張聞天、王稼祥、沈澤民等已經畢業留校任教或作翻譯工作。陳伯達等第三批學生,都是大革命失敗後黨送去的年輕後備幹部,因此入校後顯得很整齊,學習也很努力。楊鬆、陳昌浩、陳伯達先過俄語關。趕上陳伯達年齡小,僅23歲,記憶力好,加上中文基礎很紮實,故對俄文的學習進步很快,半年左右,借助字典基本上能較熟練地看一些簡單的俄文書籍。第一學期結束後,陳伯達俄文很有起色。俄語關一過,他就致力於列寧、斯大林等領袖人物經典著作的閱讀。這期間,蘇聯發起了“肅托運動”,即蘇聯共產黨開展了反對托洛茨基、肅清托派分子的鬥爭。這一運動也波及中山大學。當時學校裏的中國學生中,有些人對托洛茨基的印象很好,受托洛茨基思想影響也很大,曾出現過托派組織。陳伯達與參加托派組織的中國學生萬誌淩、王文元、陸玉等很要好,對其托派觀點也沒什麼異議,甚至讚成,也看過一些托派文件。為此,陳伯達在運動中受到了黨內警告處分,共產國際東方部對他印象也很不好。1930年夏天,陳伯達畢業前夕,組織上要分配他到共產國際的刊物社當編輯,繼續留在蘇聯,陳伯達不太願意。恰逢周恩來在蘇聯參加蘇聯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陳伯達懇切地向周恩來傾訴了自己畢業後要回國的要求,周恩來向組織上反映了陳伯達的意見,同時表示了自己的意見,同意陳伯達回國工作。這樣,在蘇聯中山大學學習三年打下了較為紮實的理論功底後的陳伯達,於1930底,躊躇滿誌地踏上了回國的旅程。在莫斯科火車站,陳伯達告別了前來送行的同學和戀人諸有仁,坐上火車,越過烏拉爾山,穿過漫長的西伯利亞,經過齊齊哈爾和哈爾濱,一周後到達了海參崴,再乘船到上海,向中共中央組織部報了到。
2.坐牢前後
陳伯達回國後,被分配到福建老家工作,立腳點是廈門。剛開始,陳伯達對中國共產黨地下鬥爭方式很不習慣。福建省委書記羅明、省委組織部長陶鑄與福建省委其他成員商量,決定讓陳伯達在福建辦福建省委機關刊物。陳伯達接受了任務,認真籌辦刊物的一應事項。省委撥出了一定的經費,鼓勵陳伯達一定要辦好黨刊。時福建省委領導成員,很有水平。省委書記羅明很務實,諸事力主實事求是。陶鑄既精幹,又有才華。他們二人真心實意希望陳伯達這個留學生和他們聯手,把福建的工作搞得紅紅火火,但陳伯達的行動,很讓他們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