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妙雲集》
做大地的園丁
為了因應現代社會的變遷,讓大家都能安居樂業,法鼓山積極提倡四種環保運動,就是心靈環保、生活環保、禮儀環保、自然環保。
心靈環保
環境汙染不離人為、人為不離人心、所以環保要從心靈的淨化做起,用慈悲心對待眾生,用智慧心處理事情。保護自己的心,不受困擾及汙染。
生活環保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需要的才重要,想要的不重要,在日常生活衣、食、注行,要養成少欲知足、勤勞、簡樸、整潔的生活習慣。不浪費資源及能源,不製造垃圾汙染及各項汙染。
自然環保
知福惜福、感恩大地,體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任何資源必須珍惜使用,不可浪費汙染,自然環境必須加以保護尊重,才能長長久久哺育萬物,維持永續。
禮儀環保
從個人觀念的淨化開始,使禮儀由內心發起,形諸於外,通過行為的淨化,以心儀、口儀、身儀促進人我和諧,社會祥和。
——聖嚴法師《四種環保》
大地資源在我們的腳下,淨土就在你我的身邊,垃圾是我們自己製造的,而要清淨大地也必須靠我們自己。據統計,垃圾有40%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有的還可以回歸大地作有機肥;隻要大家舉手之勞 ,分類垃圾,回收可重複使用的資源。
“天空破了洞,誰不傷心;青山流了淚,誰不悲情……”這首“大地園侗道出了悲泣心聲。賀伯台風災後,從電視上看到山石一塊一塊地塌落下來,我的內心就很難過;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做大地的園丁 ,希望大家趕緊動員起來救山,一起動手回收資源,清淨大地。
慈濟環保誌工在去年一整年的回收工作,救了三十六萬六千多棵樹木,而今年從一月到八月則救了二十八萬多棵;將回收的資源再利用,不但可保留一片綠林大地,也可豐富生活的資源。
人生隻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如何加以善用,需靠大家的智慧。人人若能以心理環保、生理環保及大地環保的觀念麵對生活,社會將永遠是富足的,生活也會是永遠幸福、快樂!
——證嚴法師《做大地的園丁──環保地球》
報恩社會
金縷曲
披發佯狂走,
莽中原,暮鴉啼徹,幾枝衰柳。
破碎河山誰收拾,零落西風依舊。
便惹得離人消瘦。
行矣臨流重太息,說相思刻骨雙紅豆。
愁黯黯,濃於酒。
漾情不斷淞波溜。
恨年年絮飄萍泊,遮難回首。
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
聽匣底蒼龍狂吼。
長夜淒風眠不得,度群生哪惜心肝剖?
是祖國,忍孤負?
——弘一法師
報社會恩:以人類生活上衣、食、注行的需要,不但是依賴現代的社會人群,且有藉於前輩遺留下來的業績。故我們一日的生存,皆賴上至千古,下至全球的力量供給,故須知報社會恩,即眾生恩。人 生在世界,不是個人的存在,由要報社會的恩,才有所謂仁愛之德也。
報國家恩:因為我們雖由父母的生育,社會的扶助,但倘有天災、猛獸的侵害,或以強淩弱、以眾暴寡的等等欺壓,演成內匪、外寇的人禍,就要有國家的組織,以有秩序的協力保障全國人民的安全, 換言之,即由國家政治、法律、軍警維持人民的安寧。故應知報國家的恩,人人愛國,先辦國家的公共事業而後治其私業。
——太虛法師《太虛大師全書》
佛教是崇恩主義的宗教,父母、眾生、國家、三寶,稱為四恩,孝養父母、廣度眾生、愛護國家、恭敬三寶,不是為了求取什麼,完全是為了報恩的動機。所以對一個正信的佛教徒,不容懷疑他的國家 意識。
佛陀釋迦世尊,成道之後,經常在外遊化,很少回到自己的故國迦毗羅衛,但當他晚年時代,舍衛國的青年國君琉璃大王,為了報複迦毗羅衛國在他少年時代給他的侮辱,便發動大軍,誓言消滅迦毗羅 衛的釋迦種族。這被佛陀知道了,便一個人在琉璃王的軍隊必定經過的道中,坐於一棵枯樹之下,任由烈日曝曬。琉璃王見了便問佛陀,何以不坐在有葉的樹蔭之下?佛的回答是很感人的:“親族之蔭 故勝外人。”(《增一阿含》卷二六,等見品之二)
就這樣,琉璃王進軍了三次,三次都見到佛陀坐在枯樹之下,所以也撤退了三次。到第四次,佛陀知道這是釋迦種族的共業,也是無法挽救的定業,雖然同情與惋惜,也是愛莫能助,琉璃王第四次進軍 時,佛陀才放棄了挽救故國厄運的努力。
在中國佛教史上,比如玄奘大師出國之後,曾為中國的文化在印度留下了輝煌的成果,雖在印度受到了崇高的敬仰,但仍念念不忘返回祖國的懷抱;法顯大師在錫蘭時,有人供養他一麵中國的白絹扇子 ,他在異地見到了祖國的東西,竟然激動得“淚下滿目”,這種熱愛祖國的情懷,實在也是佛教精神的流露。
在唐朝的天寶年間,安祿山造反,因為國庫的財政貧乏,就有神會大師出來,幫助郭子儀,大事籌募,以“香火錢”所得,接濟當時的軍需,終於平定了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
近代有一位宗仰法師,是中山先生的知友,他對國民革命,也曾付出了許多的貢獻。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佛教界“信佛不忘愛國”,在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上馬殺賊,下馬念佛”,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可歌可泣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當然,若從佛教的理想社會而言,佛教決不是褊狹的帝國主義者,而是徹底的無政府主義或世界大同主義,乃至是無限的宇宙大同胞主義,因為他愛全人類乃至愛一切的眾生。可是,民族主義乃是達到 一宇宙大同胞主義的基礎,若要達成這一目的,必先要從熱愛他的國家民族做起,否則便無從生根。
——聖嚴法師《正信的佛教》
信仰是社會的向心力
人類的生存,不是單獨存在的;就是一個人在社會中的生活,是要其他人們來互助的,單獨一個人,是不會生存的。以此,人類生來就是社會性的,不過他的組織各有不同罷了。社會的構成,大概有二 :一、是要分離的,偌大的複雜的社會,須有分部的組織;這各部的作用,是各稱其職,各盡其能。二、是要總合的,社會的複雜作用,在現象上看起來是各不相關似的,此團體不和彼團體相關,彼機 關不和此機關相幹;其實一個人也有他的集中點,一個家庭、一個團體、一個國家,都有他的集中點,不然是絕對不能安寧的。這兩種作用,是構成社會的原則。其供給人類之要求者,首為理智的作用 ,理智是離心力的;所以,還要有一種熱烈堅定的情緒,使之分而仍集,這是向心力的,能把社會攝而不散。如行星繞日,具有離向二力,乃能不即不離而運行無已;社會有離心力與向心力,亦複如此 。使社會能充分發展其離心力之作用,當然是科學的貢獻;然使社會更有其向心力之作用者,則是宗教之貢獻。這種向心的力量,使社會不渙散、不潰裂、不爭鬥,這是當然要藉於宗教的。
現代人類的物質生活,雖然很進步,然而人類的社會常現有一種不安寧的狀態。這種現象的產生,由於離心力過分的發達,而向心力不與並駕齊驅。以致如現代人類的社會關係:人各為其人,國各為其 國,團體各為其團體,階級各為其階級;因互相矛盾而起種種戰爭。我觀察近日世界各種情形,同趨向這種狀態,尤其是在近世紀來的歐洲方麵。世界雖然很交通,然而因社會的離心力大發展的緣故, 所以依然沒有一致的趨向為永久和平的基礎,而潛伏著很多不安的危險和痛苦。今日世界一般有知識的人們,大家都說:世界大同,無非想造成人類和平安樂的社會。可是,有的人愈走愈遠。但是如何 能達到這種的理想呢?這是要宗教家負責貢獻給人類社會以新的向心力,使向心力與離心力有同樣的發展,才有達到世界大同、人類和樂的一天。
——太虛法師《太虛大師全書》
宗教的本質和它在過去社會所發生的作用雖然已有定論,而幾千年來保存在宗教裏麵的先哲的各種經驗與智慧,還是值得重視和發掘的。特別是在佛教裏麵,關於相對真理與絕對真理、認識論、心理分 析等方麵的問題,都有相當豐富的資料,可供思想家們參考。它和我國文化各方麵發生關係的史料,當然也應該整理與研究,以備曆史學家的谘詢。我想,別的宗教裏麵,一定也同樣有許多寶貴的資料 ,可以發掘。此外,從宗教資料的整理與研究上,還可以發現人類思想上的一些問題。對這些問題,如果用科學的思想方法探索下去,也可以使真理的內容更加豐富。
——巨讚法師《更好地發揚優良文化傳統》
人類的生活運作就是一部經濟史
人在世間生活,少不了衣食住行等資生物用,此中沒有一項可以離開經濟;所謂“一錢逼死英雄漢”,可見金錢對人的重要。甚至人類從蠻荒時代就懂得以物易物,後來走出蠻荒,經過畜牧、農業、工 業,乃至到了現在的資訊、科技時代,無一不與經濟有關。因此,人類的生活運作,其實就是一部經濟史。
經濟強盛,必定帶動國力;經濟蕭條,人民出國都會被人瞧不起。一個國家的經濟繁榮,乃至政治清明、外交順利、軍事強盛、教育提升,都會帶來國家的強盛壯大,所以每一個國家不隻是個人生存要 向“錢”看,國家的發展也莫不向“錢”看齊。因而國際間有所謂“經濟高峰會議”、“世界聯合貿易組織”、“國際關貿協定”等,無非都是希望共謀經濟發展、穩定國計民生,讓舉世人類都能安定 生活。
佛教也非常重視經濟,主張發展淨財、善財,甚至推廣開來還有智慧財。佛教對財富的看法,非常重視均富、共有、施他、利濟。佛陀當初實施僧侶托缽乞食製度,主要是因為他對財富的觀念,主張“ 儲財於信眾”,讓僧侶藉托缽時,信徒布施飲食,僧侶施與教化,所謂“財法二施,等無差別”。
佛教重視有形的財富,也重視無形的財富;重視外在的財富,也重視內心的財富;重視現在的財富,也重視未來的財富。佛教把財富從前世到今生、來世,看成是一體連貫的;財富不能隻看一時,要看 各種因緣關係,所以人在開發自己的財富之餘,更要創造全民的財富;唯有本著“同體共生”的觀念,共創一個均富的社會,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定生活。甚至在“經濟全球化”的今日,國 與國之間更要本著互惠的精神,彼此互助合作,唯有互助才能共謀人類的福祉,共創世界的和平。
——星雲法師《佛教對“經濟問題”的看法》
教化和引導是很有意義的事
佛教是宗教,但與一般神教,是不相同的。他不隻是要你信仰,而更要你修學,所以信佛也稱為“學佛”。佛教是著重修學的,所以確實地說,佛教是一種教育。佛所教的是什麼?要我們學些什麼?最 主要的是:“戒學”、“定學”、“慧學”——“三學”。佛教的“三學”,與一般所說的德育、體育、智育——“三育”,大意相通,這是有人比對研究過的。所以,在學佛的過程中,稱為“學人” ;到了修學完成,也就是畢業了,就稱為“無學”。特別是,佛被稱為“天人師”,“導師”;而信佛學佛的,自稱為“佛弟子”。弟子中,有小學的“聲聞弟子”,大學的“菩薩弟子”。依在家出家 ,男女等來分別,就有優婆塞等“七眾弟子”。可見佛與信眾的關係,是老師與弟子,而不是神教那樣的主人與仆人。我想,說佛教是教育,把“佛教與教育”作為論題來講,是不應該看做牽強附會的 !
從廣義來說,“世間一切微妙善語,皆是佛說”,可說一切良善的知識,德性,技能,都總攝於佛的教育範圍內。如從佛陀施教的重心來說,最深徹而圓滿的佛教,應該是“覺”的教育。佛的意義是覺 者,是圓滿徹悟宇宙人生的真意義,而到達究極無上者的尊稱。佛的教育,不外乎本著自己圓滿的覺悟內容,適應眾生的根機,來教育大家,引導大家來修學,同登正覺成佛的地步。所以佛教是先覺覺 後覺的覺的教育。如隨俗而用一般的術語來說,那可說,佛教是最圓滿的完人教育。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現實。”成佛就是人格的究竟完成,太虛大師是這樣 明確地表達了佛教的真意義-…
佛教的重心,是覺化的完人教育;方法是實踐教育;傳習的科目是五明;這都已在上麵概略的說到。現在,再從從事教育事業來說,佛教的說法,開示以及著作;或者佛教的文藝、音樂;經典的收藏、 流通、翻譯,這都是教育文化的活動。但作為佛教的教育活動,是不應該局限於此的。在經中,佛陀不斷地讚歎“法施”。法是真理、德行、良善的學說,以及禮俗。換言之,法是合法(合理性)的一 切世出世間善法。佛弟子修學此法,又與人為善而宣揚此法,就是法施。法施可分為二類:一、“出世法施”,如內明的弘揚傳授;二、“世間法施”,如聲明、因明等的教授。世間法施,就是世間的 一般教育。從前,維摩詰長者,“入諸學塾,誘發童蒙”,便是大乘學者從事一般教育的實例。這不應看做純世間的,在大乘的真俗無礙中,這是大乘的共世間學,為大乘法的一分,為導入大乘的基矗 所以,從事這一般的教育事業,不應看做適應時代,附屬於佛教的,而應作為佛教自身的重要內容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