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佛學大師教你心懷社會
悟思
在古代,“家家彌勒佛,戶戶觀世音”。可見,彌勒菩薩信仰和觀音菩薩信仰在中國流傳甚廣、影響深遠。中國人十分喜歡“菩薩”,是因為中國人非常推崇大乘菩薩救苦救難的慈悲精神。
禪宗講:“欲學菩薩時,不取世法,不舍世法。”“菩薩”,即“菩提薩埵”的簡稱,意為“覺有情”,也就是使有情眾生覺悟的意思。與小乘佛教隻強調自我覺悟不同,大乘佛教主張修習“菩薩行” ,即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不僅追求自我覺悟,而且強調普度眾生。既然要普度眾生,自然要慈悲眾生、心懷社會。
禪宗有一段很有名的公案,叫“磨磚作鏡”,講的是南嶽山的懷讓禪師引導他的弟子馬祖道一禪師悟道的故事。馬祖在南嶽衡山跟隨懷讓禪師學禪,他在他居住的傳法院專門開辟了一個房間,自己天天 在這個房間裏修禪,不問世事,無論是誰去拜訪他,他都不見,甚至連他的老師懷讓禪師去了,他也不見。懷讓禪師知道馬祖這樣是無法覺悟到最高的禪的,所以就想了個辦法去誘導馬祖。他撿起一塊 磚頭,在一個石頭上不停地磨這塊磚。馬祖剛開始仍然專心坐禪不理會懷讓。過了一段時間,馬祖實在忍不住了,就問:“老師,您在做什麼?”懷讓回答:“我打算把這塊磚磨成一麵鏡子。”馬祖說 :“磨磚怎麼可能成鏡子?”懷讓道:“磨磚既不成鏡,坐豈能成佛?”馬祖恍然大悟:執著於閉關坐禪是成不了佛的。
這個公案說明,禪宗反對執著於與世隔絕地打坐冥想,這樣雖然能獲得遠離塵囂的寧靜和愉悅,但是卻不能達到最高境界。脫離了社會和眾生,成佛就成了空談。因此,馬祖後來悟出:“平常心是道。 ……隻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
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他的世界就有多大。每天都為自己的一些雞毛蒜皮的利益而斤斤計較的人,肯定每天都沉溺在無邊的煩惱中。而把整個社會放在心中的人,他的世界肯定是寬闊的,他的人生肯定 是豁達的,他的氣度肯定是非凡的。
締造人間樂土
遊諸四衢,饒益眾生;入治政法,救護一切。
——《維摩詰所說經》
國界安寧兵革銷,風調雨順民安樂。
——宋·長蘆禪師
既然現世界人類在這種恐怖困苦的狀態下生存著,都是由於政治的主義或行動的不完善所致。因此,我們人類現在最需要研究的,也即是一種最合理最完善的政治。
我向來是研究佛學的,所以我今所談的政治,也當然從佛學來說。講到菩薩,菩,是由Buddha翻譯而來,含有“覺悟”的意思。薩,是Satva的譯音,義即“眾生”或“有情”;說得切近一點,就是我們 人類。所以,菩薩就是:“覺悟的人。”不過,這裏的覺悟,再深一層說,在佛典上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是最高無上的意思;三藐三,就是普遍正確;能得到這種最高無上普遍正確 的大覺悟,便是佛。佛的意義,也就是最高普遍正確的覺悟者。立誌要求得這樣最高覺悟的人,才叫做菩薩。這樣,菩薩就可和聖人或哲人相當了。古希臘學者柏拉圖所著的《理想國》,主張一種“哲 人政治”,就是必須理智最發達的人,才可以掌管政治。柏氏將人分為三類:一、哲人,二、勇敢者,三、一般的生產者。他將哲人的地位看做首要,認為一般生產者是占國家大多數的基本分子;而為 了使國家安固,則需要一種勇敢的保護者;唯必須更有一種理智最發達的哲人來領導,始能達於公正仁愛的良好政治。再根據我們中國古來的傳統文化,即孔子所謂“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文化,其著 重者全在政治;而認為凡政治的領導者,必須先具一種聖賢的修養,以救天下的人類為己責,期達到一般人的安樂的境界。蓋唯有深刻的修養,高尚的道德與知識,才能施展出最完善的政治。因此,中 國的傳統文化,首先著重於政治人格的修養。在以前,皇帝便是最高的政治領袖,但他必須具備內聖的修養,人民才能信服他,以建立共同生存發達的社會國家,成為政治領袖的帝王;所以謂之聖王政 治……說到菩薩政治,差不多也是與西洋的“哲人政治”,或中國的“聖王政治”相近的。
剛才說過:菩薩就是覺悟的人。所謂覺悟,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對於性空的理、與緣起的事,有了覺悟。……因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緣起的,所以都是性空的。真實的理性都是空的,非定實 的,即佛學所說的“空無我”。由此事事物物無時無刻不在從緣起滅變化著,即佛學所說的“無常”。同時,這種種的變化,又都是連續不斷的。這種無定的、不斷的變化,緣好變好、緣壞變壞,對於 一切事理認識的深切,方能去其壞而得其至善。這種事理,佛學解釋得很詳細,這裏不遑細談。總之,對於人生萬物之真相,有了真正的覺悟,就可以見到我並不能離開其他一切而存在。比方世界上人 類存在於彼此種種關係條件;如以為我是我,沒有其他的,就無異消滅自己的來源了。因為一切存在者,雖有親疏遠近,都不無息息相通的關係。
因為一切存在的沒有各別實物而都是互相關係的,所以不能自私自利。我之所以為我,正如每個國民之對國家,是不能與其他的我斷絕關係的。由此談到“慈悲的心與方便的行”:慈,就是慈愛的心, 我們必須要全國人都得到安樂,進而至於全世界的人物都得幸福。悲,是悲湣痛苦災難,我們要全世界人類乃至一切萬物都解除苦難。有了這種慈愛悲湣的存心,才可以施出一種方法上比較便宜的行為 。即如我們抵抗暴寇,乃以求得軍事勝利為最方便的行為一樣,去解除人類的痛苦,使人類幸福安樂。
——太虛法師《菩薩的政治》
度一切苦厄
佛法宗旨──度一切苦厄: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成佛說法,成立了佛教。佛陀弘揚佛法的目的,也就是我們來信佛學佛的目的。扼要地說,隻是為了人類(眾生)的憂苦 困厄。自己要求解脫,是自利;想解救別人,是利他。自利利他的主要意義,正如《心經》所說:“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人生,固有相對的意義,然而人生有說不盡的憂苦,也是不容我們否認的。世間無處不充滿憂苦,就人類來說,最嚴重的莫過於人與人之間的殘酷鬥爭了。過去曾有這麼一個傳說:一位來自印度的法師 ,在中國逗留期間,有國人向他吹噓我國文化的悠久和偉大,並取出一部廿四史為例。那位印度法師,想了解書中的內容,拿起那部廿四史,嗅了一下說:“盡是血腥氣1曆史是充滿了殘殺鬥爭,豈僅 是中國而已。以上雖是一則諷刺的寓言,然確是有真實意義的!最近在某地報紙上,閱讀到這麼一則記載:某外籍人士,以研究及整理的方法,將有史以來的國際曆史檢讀一番。他認為數千年來,隻有 二百五六十天是天下太平的,其餘的日子,都在戰爭中度過。人類因陷於戰禍的災難而不得安樂,是可以想見的了。實在說來,這二百五六十天,也未必有真正的太平,小型的鬥爭殺害,還不是到處都 是,隻是沒有被記入曆史版中而已。世界上,各式不同的苦難很多,戰爭隻是一類,所以人類常在耽心、憂悶、苦惱中過日子,難得有真正的平安。
說到眾生的苦厄,有當前的苦厄,及苦厄的無限延續。從人與人的關係說,不單是現代多憂多苦,過去早就是這樣。如問題不能解決,不能渡入大同的時代,人類的苦厄還要一直的延續下去。人世間如 此,每人自己也是這樣。不但當前的自己──現生是如此,過去生早就如此。在苦厄的症結沒有徹底解決之前,未來還要一生又一生的無限地延續下去。在一生又一生中,雖然也有比較好一些的時候, 如生天國之類。但沒有脫離苦厄,終於還是在憂苦厄難中過生活。人類曆史的延續也好,個人生死的流轉也好,苦厄不隻是現在,未來還要苦下去。所以,為了現在,為了未來,不能不探求一個解脫苦 厄──救世之道。佛法就是救世的方案,問題在人類是否肯來實行。……
人世憂苦有待佛法之救濟:人世間的種種紛亂,種種憂苦,使我們不得安寧,這是世間的現實。生在這個時代的人們,相信都能深深的有著這樣的感覺。盡管世界有這麼多人,自稱能救世界,世界卻愈 救愈險惡了。有些人以為:世界之所以紛亂,你搶我奪,無非因物資的不足所引起。其實,今日世界產品豐富得很,有些物資過剩,根本用不完。然在過去生產不發達的時代,人類所過的生活,未必有 這麼多的憂苦。如今經濟繁榮,物產豐富,我們並不曾因此而解除憂苦。以生產發達的美國來說,他們的憂患,他們的困擾,不一定比我們少。所以生產發達,物資豐富,還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另有些 人以為:世間的罪惡混亂,由於人類知識的愚昧,所以促進文化發達,人類知識進步,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辦法。然以現代的情況來看,人類的知識,科學的進步,都是突飛猛進。什麼人造衛星,什 麼太空船登陸月球,知識是不能說不進步了!可是知識進步,問題並未得解決。反而人類的憂患與日俱增,世界的和平深感威脅。知識進步,科學領先,飛機不能說不好。載人物越洋飛行,使人與人之 間的距離縮短。可是,飛機雖好,而使用飛機的人,卻用之戰爭,殺傷的威力也增強了。原子、核子的發明,盡管高唱“和平用途”,而有使世界走入毀滅的危機。所以知識的進步,也不一定能促進人 類憂苦的解除。
還有些人以為:人與人之間的組織不夠嚴密,一盤散沙,缺乏團結。如有嚴密的組織,世界可以統一,問題當然也可以解決了。……你組織嚴密,我也組織嚴密,生活在這個嚴密組織中,問題也越多, 人世的憂苦,也就越加深了。
物力、知識力、群力(控製力),近代是非常的發展了,而人世間的憂苦呢?近來見有人說:世界上,沒有其他能毀滅人類,唯有人類自己能毀滅自己!這句話多沉痛,多麼能使人反省!唯人類能毀滅 人類自己,也唯有人類能救濟人類自己:歸根結蒂,隻是人,這是合於佛法觀點的。個人不好好地努力,個人就受苦難。家庭不好好地維持,家庭就多苦多難。國家不好好治理,國家就多苦多難。以此 ,全人類不改變方針,走一正常的路子,全人類的苦難多著呢!佛法是真能救治人世憂患的良藥!佛法的正確性,就是將一切問題,歸結到我們自己。因而,真要拯救世界的擾亂,救濟人類的憂苦,唯 有信仰佛法。不過,單是信仰,是不夠的,必須了解佛法,對佛法的精神與義理,用到自己的身心上,用到家庭上,用到社會政治上,用到物資上,知識上,團結上,才能達成這救世的大目的。為此, 對現實世間的憂苦,人類自相毀滅的威脅,特別勸請信佛同人,大家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實踐佛法,發揚佛法,使正法的聲音,充滿世界的每一角落,使人類遵循佛法而走向正道,將人類從自我毀滅 的邊緣救過來。諸位!現實人間的憂苦,正等待佛法的救濟!
——印順法師《妙雲集》
心懷和平
以欲為本故,母共子爭,子共母爭,父子兄弟姊妹親族輾轉共爭,更相說惡,況複他人?……以欲為本故,民民共爭,國國共爭。彼因鬥爭共相憎故,以種種器仗輾轉相害。
——《中阿含經》
和平本為人類一致的願望,在飽經戰爭苦難,或時局惡化而瀕臨戰爭邊緣的時候,人類的和平願望,也就更為迫切起來。然從古來今,人類一直在仰望和平,祈求和平,而和平始終不容易獲得。一部廿 四史,充滿了血腥氣;大部分的日子,都在戰爭中度過。所以要求和平,必須探求和平的意義,不容易和平的症結,而探索那達到和平的坦道。我們佛教徒,對於和平的願望,無疑比一般人懇切得多。 我們應接受佛陀開示的聖訓,去把握和平的真義;應仰承佛陀的慈悲願力,而盡著為實現和平的努力!
人類有要求安定,要求福樂,要求生存的共同意欲,所以人人有共同的和平願望。但和平並不能從空洞的願望得來;相反的,缺乏理智的和平願望,每招來戰爭的苦難,害了自己,鼓勵了敵人。一般所 想念的和平,大抵與沒有戰爭或戰爭停止同一意義,這是並不正確的。如甲乙兩國相爭,甲勝乙敗,乙方簽訂了賠款,割地,甚而接受征服、接受奴役的條約。這哪裏是實現和平!這是弱肉強食,強迫 承認不和平的戰爭惡果。如某方為了鬆懈對方的戰爭意誌,延遲對方的戰力積集,或破壞對方的戰友合作,虛偽地倡導和平,裝出和平共存的外交姿態。而自己,卻秘密地更積極地在備戰。這也算和平 外交嗎?這是和平騙子,戰爭的陰謀者。如信以為真,自取毀滅,這也決非和平的功臣,而隻是天真的和平悲劇。又如局部的不和平因素,越來越嚴重,不能迅速地設法消除,而隻是拖延,或犧牲部分 來換取和平。弄到大戰勃發,變局部為全體,糜爛到不可收拾。這不能稱為維持和平,反而是戰爭的培養者。我們本著佛陀的真理,當然崇仰和平,但真正的佛弟子,決不以虛偽的欺騙的和平為和平。 不倫不類的偽和平,實在是戰鬥的變形,戰鬥的延續,不值得我們歌頌,也不值得我們追求。
和平的反麵,是不和不平。不和是暴戾、仇恨、衝突、鬥爭、不合作;不平是強淩弱,眾暴寡,一切的不平等。真正的和平,決不能從不和的暴戾、仇恨、鬥爭中得來,也決不能實現於不平等的基礎上 。和與平,有著相互的依存關係,失卻一端,即會失去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