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佛學大師教你心懷社會(3 / 3)

佛稱這些為“法施”,是最有意義!因為布施是有功德的,努力於世出世法的教化,無論是個人或教團,都是有功德的。但真正的如法布施,是出於與人同樂,為人拔苦的同情,這是無條件的施與,而 不是為了果報,或者為了現生的功利。所以從事世出世法的教育,不但不應為自身的名聞利養著想,也不應為教團的擴張著想。為了正法,為了利益人類,而發心勇進的去做。這才是佛教的教育,佛教 教育工作者的精神。

——印順法師《妙雲集》

佛教,我們很冷靜地去思維觀察,釋迦牟尼佛確確實實是具足圓滿智慧,高度地愛惜,想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為他們解決問題。這個問題是佛教常講的“救苦救難”,政治達不到,……武力也做不到,……經 濟不能解決,……科學技術也不能解決,能夠解決問題的隻有教育,所以他全部舍棄的時候,他從事教育工作,而且從事一種用現在的話來說“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他超越國籍的界限,超越種族的界限,超 越宗教的界限,像孔老夫子一樣“有教無類”,隻要你願意來學,他是平等地教導,而且自己做榜樣,做模範。說得到,他自己真正做到了,他做不到的,他絕對不說。所以他是我們最好的一個榜樣,要用現在的 話給釋迦牟尼佛定位,他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從他從事的工作,我們可以說“他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

——淨空法師《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重視再建民族文化的重心

中國構成這樣空前的國難(注:指日本侵華),乃由於民族心理之先失安定。換句話說:就是中國民族已失了文化的重心。我們知道民族生命的曆程是取決於民族的曆程;一個民族的生存,除了土地、 主權、人民以外,差不多以“文化”為主要因素,所以一個民族生命的開展,依靠於某個民族文化的創造力,民族文化有了重心,民族生命就不至衰亂。中國自漢朝罷黜百家專崇儒術以來,周、孔的儒 家文化,差不多成為民族文化的重心;其他黃、老的道家文化,乃至墨、法、陰陽諸家文化,都附從在儒家文化的下麵,或彙為道教;到了東漢,佛教由印度輸入中國,經魏、晉、南北朝而入隋、唐, 佛教遂成為民間普遍的宗教信仰;然民族文化仍以儒家為主體,潛彙的道教文化及傳來的佛教文化,雖已盛行於當時農工商社會,成為一種風尚,然社會上層的士大夫階級,固仍以儒教為骨幹也。曆六 朝入隋、唐後,遂有儒、釋、道三教區分鼎立,而釋、道二教且有遷就儒家思想之趨勢。趙宋以後,中國整個的民族,乃成為儒、道、佛三種文化的內分泌所滲透的民族,即所謂儒家文化,亦早受道、 釋的影響,其中內容已不盡是儒家的本真,一般讀書人或士大夫,因為裝飾門麵,仍認儒教為中國正宗,斥釋、老為異端,其實思想本身已含有釋、道的血分,所謂“理學”,就是外儒內釋或外儒內道 的結晶體。清朝外族入治,仍依儒及釋、道為文化重心,因為不如此,即不能安定下去。明末張、李之亂,清季洪、楊之變,都是不曾把握得此一民族文化重心的關係,以致立不住腳。然自五口通商以 來,中國漸成為與歐、美、亞各國間來往的一國,屢受屈辱以後,把從前那種鄙夷的看法,逐漸有羨慕模仿傾向。最初羨慕的在乎兵艦、槍炮,以為這是列強唯一的強處;從中日戰爭失敗之後,更模仿 法、政、農、工各方麵;庚子之後,遂把中國本有政教的重心喪失殆盡了。辛亥革命以後,構成政權更迭,軍閥割據的局麵。至民國七八年,發生新文化運動之思潮,同時更有俄國式之共產革命思想的 流傳,社會現象皆陷入劇變狀態。經上述重重改革變動之後,從前儒教為主的民族文化,已逐漸崩潰了!到了現在,急需再建一民族文化的重心。

——太虛法師《佛教最重要的一法和中國急需的一事》

心懷民生

佛之教訓,富有改善人群生活之作用,而最精粹者當推八正道。佛說之八正道,乃依之觀察人生宇宙真相而自由進化於至善之正當道路。如解釋之,則有八義:

1.正見謂於現實之宇宙人生真相,有正確之見地,肅清遠越於現實之一切迷謬,真知灼見,不複被其障蔽掏惑。此非改進教育而有最善之教育不為功,亦為教育所求達之目的也。

2.正欲(或正思維)欲非不善,有善、不善亦有非善不善。和合私心之貪嗔癡慢及邪見而起之欲,則謂之不善欲。和合正見及大公無私心(無貪嗔癡慢)而起之欲,則謂之善欲,亦謂之善欲,亦曰正欲 。欲為人生宇宙一切事業之發動及推進機,須絕滅其邪惡而導進於正善,不當一味壓抑,使之萎縮。但如何謂之“善”?此當解釋:有利益於現在未來自身及他身之心身活動,謂之善;反是有害於現在 未來自身及他身之心身活動謂之不善;有害於現在自身而有益於未來他身(他身指群眾)者,謂之準善;有利益於現在自身而有損於未來他身者,謂之準不善;無何損害利益,或僅損害利益自身而無涉 現在未來他身之心身活動者,謂之非善不善。欲望之發動如此,故當輔於正見之觀察,善則奮勉而為,不善則滅之不稍猶豫。如善不善未能身覺自決,則當考之現實真相,繩以正見而求解決,不可冒昧 從事。

3.正精進放逸、懈耽懶惰,最為人生進化於善之障礙,故必撲滅一切放逸、懈耽懶惰之習慣。得正見、正欲而擇善固執後,當繼之以勤勉奮發、勇往直前,譬如俠士與萬人敵,大雄大力,不屈不撓。世 之以懶散閑逸為清高者,是孔子所謂“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之朽木而已。

4.正業(或正命)夫身安則道隆,欲得身安,必有正當資生事業之生活方法。此應根據現實之真相,不戕食其他動物以厚人生,但當用近代科學方法,發明利用一切無生物植物以為厚生之正業,由是而 得衣食住及交通衛生所需,即為此正業之果。

5.正語言語文字,為自心他心交通之利器,由此可收儲他心(古今人類)一切知見情意於自心,亦可放射自心一切知見情意於他心(今後人類)。然有心者,各有其永續自覺之自由活動,不可強製,不 可侵犯;若強製侵犯之,必生反應而還以強製侵犯加於己。故於他人及人群,不可藉語言文字之利器以為悔弄欺罔,當為柔軟質直、和悅真實之文語,是之謂正語。人之能和合為社會,基於人與人之信 用,而人與人之信用又在於正語;正語失則人群之社會分崩矣。

6.正行此謂人與之人群社會間所有正當行為,亦即人類立身處世之道德、政治、法律。據人各有心不可強製侵犯之原則,及自心他心可以感應交通之原則,人當自治亦當有公平之政治。此“道之以德, 齊之以禮”(公平原則)之公平政治,謂之正行。

7.正念念者,謂習熟明見而憶念之也。根據正見所知宇宙人生真相而習熟明記之,且於起欲及精進與營業發語動行之間,時時憶念而不忘失,不令流於錯誤,是謂正念。

8.正定定謂心力集中,亦謂心一於境。堅固安定,不流蕩於唯神論等邪僻迷謬之見,而能專心於現實之真相,是謂心力集中。於現實真相洞明契應而無複絲毫違越,是謂心一於境。顏回之“三月不違仁 近之”,而究竟則唯佛陀矣。

此中正見、正念、正定,皆為教育。然小學至大學教育,應注重於正見,而正念、正定則當由年長後自修之。如佛之淨土法門等,亦修正念、正定之一種法門耳。正業則為經濟,正語、正行則為政治。 教育、政治、經濟,為人生社會之三要素;正欲、正精進則為發動推進此三要素而完成人生之自由、社會之進化者也。世人誠能於此佛說之八正道,了然有契於心,奉以為教育、政治、經濟之最高準則 ,則人群生活未有不日進於善良者。值此爭殺不安之時代,敬以貢獻於願求人類和年幸福者!

——太虛法師《八正道與改善人群生活》

去私戒懶,為公服勞

“在國民痼疾通病下,當先去私戒懶,才能趕上人程;從佛教機關團體中,實習為公服勞,方可養成僧格”。此二語,乃言現階段之一般國民,在其日常生活中,多勤於自私,懶於為公。此非國民之良 好現象,而是國民之痼疾通病,亟應療治之者也。其治之方法如何?曰:“去私戒懶,為公服勞”而已。

國民之通病,即是:勤自私,懶為公。故須從去私下戒懶,從為公下服勞。此通病除去,則可成為一個完全之人。

僧本是和合眾,不是散漫無條理無組織者,此即是機關團體;故須從此中實習為公服勞,才能養成僧格。此是最淺的去私戒懶,為公服勞。假使這最淺的去私為公都不能做到,則不能做人,更不能做出 家人了。出家人之為公服勞,須在教團中實行之。不過“去私戒懶,為公服勞”八字,若在佛法的意義上說,還不僅止於此。

第一,眾生所求,在離苦得樂。離苦得樂最簡便完善的方法,就是去私戒懶,為公服勞。平常有句俗話說:“人不為私,誰肯早起?”所以為公則無人肯動,必須鞭策之而行。然人生有不可避免的公眾 事,若在驅策下才肯去做,則自生憂惱;設法躲避,結果又受人加以鞭策,其苦更甚矣!大概為公的人都能安然忍耐,自不覺其苦。為私的人,除一己之外,餘皆敵人,個個礙其私行,常時設法躲避作 偽等,因起憂愁,故便成苦。若能養成為公習慣,勤於為公則心中光明坦白,愈多做而愈感快樂。古人雲:“為善最樂”,即是這個意思。到了佛菩薩的地位,則是真實去私,專為眾生;在形式上雖有 時受苦,然以眾生之安樂為樂,其內心中也就領受無限的快樂了。去私而變為公,勤於為公而去為公之懶,自然能得很大的快樂。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者是也。菩薩的心境,三千大千世界 無一芥子許非舍身命之處,故能得最大安慰。此即能究竟離苦得樂之最簡便完善的方法。

第二,平常人說離惡成善,轉惡為善,或為善得樂,作惡得苦。在因上說轉惡成善,則明顯地可以知道:能為公去私,則種種惡法,如十不善及二十六隨煩惱等諸惡皆去。貪、嗔、癡皆由自私而生,懶 惰、放逸皆大隨煩惱。故能去私戒懶,餘諸煩惱支流自然斷除了。為公服勞,則慈悲、不害、無貪心等各種善行,皆自然地能夠成就。能勤勞,則精進、不放逸、行舍等皆能具足。此或從去私上成功, 或從為公上成功。轉惡為善,從淺近的行為上說:凡為私的種種行為皆是惡,凡去私為公的種種行為皆是善。其餘之善惡定義很難確定,此八字則為極明顯之定義。故欲轉惡為善,“去私為公”即是最 切要之辦法。

第三,破愚成智,最切要者亦在此。如一念為私,則成各種自私自利,隻見小我。由我生執,使我永久獨一,便成私蔽。為私則不顧他人,愚癡心深,智慧則被其障蔽。人之心性,原是靈覺光明的,現 在之所以不靈覺光明,即是為私所弊故。心性的靈覺失去,則成為愚癡顛倒。為私弊時則不知為公,勤於為私則癡上加癡。為己所欲,更增愚癡,如是轉輾增上,愚癡益厚。能反轉過來,勤於為公,則 自然能生光明。所謂“私成弊,公生明”者,即是這個道理。為公則私弊不起,心性本具的靈覺光明,即能自然發現靈明的智慧來。有的人,雖不讀書,不多從別人聞學,而以坦白為公的心理去做公務 ,心地自然光輝,智慧清明。有些人讀書雖少,而能實踐力行為公的,在靈覺光明中,卻成就了很好的智慧。佛法中的小乘,不及菩薩,以雖已去私,尚不能積極為公。依四弘誓願來講,菩薩因為要度 無量眾生,故須斷一切煩惱,學無量法門。因學無量法門,斷一切煩惱,自然地就生起大智慧,成無上佛果。若不肯度眾生,也就不肯多學,故亦不能發大智慧。勤求多學,如牛吃草,變成白乳。若隻 為自私而求多學,則唯增其私,如毒蛇吃草,變成毒汁。是故要想生大智慧,當依此“去私戒懶,為公服勞”八個字去行。果能實行,不但可以成個好人,而且可以成菩薩,成佛。

佛法中說有出離心,無我心,大悲心,三者缺一不可。有出離心,無無我心,則不能出離三界;缺大悲心,則不能成佛。欲圓具此三種心,也不離此八字。戒懶服勞,即是出離向上的精進心;向上而不 是為公,則不能出離,修來修去,都還是不離我執故。能棄私為公,則能成就無我心,斷我執,生起無我定慧。徹底的棄私為公服勞,亦即是大悲心,斷法我執,成就二空般若的智慧。在去私上再加戒 懶服勞,圓滿大覺的智慧,精進的為公,自然同大菩薩、諸佛一樣了。

平常說菩薩度生,為自己未滿者上求;到了佛果位,則是無為而為,己無所求,而盡未來際化度眾生。其私已完全去盡,為公服勞已完全成熟,即去私為公至於究竟了。故此八字,切近則做人,遠者出 離三界,由菩薩而成佛。從淺至深,從粗至細,徹上徹下,一切皆由此八字中生起來!

——太虛法師《太虛大師全書》